马安丽
【摘 要】
在传统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多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要求实施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多是先让学生按要求写作,然后批改,最后再讲评。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所写出作文多有模板化倾向,主题狭窄、层次不明、语句流于俗套,甚至有的学生所写作文也是随意记叙、抒发。提倡开放式作文教学,就是要打破传统作文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抒发,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作文过程中,在开发的内容、形式、评价方式中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
高中作文 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作文教学立足于学生主体地位,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开放的作文内容、开放的写作方式、开放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写作过程中,从而促进其写作水平的提高。
一、提倡开放的作文内容,丰富学生的写作面
传统高中作文教学中,学生所写内容基本被教师限制,课堂中的作文多以命题作文形式进行。而从近几年高考的作文题看,半命题或自由命题作文形式已经成为主流,之所以高考作文以这种形式命题,旨在体现新课改所提倡的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让学生联系生活而进行创新性、个性化的表达。
众所周知,写作是主体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过程,写作离不开生活,也是表现生活的一种方式。因此,开放的作文内容就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来写所感。以“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作文教学为例,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多之又多,哪怕是一次小雨、教师的一句鼓励、朋友间的一次帮助都可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为此,教学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所发生的事进行尝试性表达,然后再抓住重点,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起,在写作中通过事件来突出人物形象,抒发自己的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拟定作文题目时往往流于平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内容而将美化作文题目。如“写人要凸显个性”的教学中,以同学为写作对象,突出人物坚强的特点,作文题可为“他的名字叫坚强”“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样,从文题中就突出了人物的主要特点。
二、提倡开放的写作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传统写作模式基本是教师布置写作要求、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也多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写作过程较为被动,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被迫写作”的想法。其实,写作是主体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将自己的感受抒发,还需借鉴他人的感受,为此,教学中采用“先讨论,后写作”的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先讨论,即要引导学生围绕作文的主题、结构、内容等进行讨论。如在“写景要抓住特征”的教学中,所要写的是什么景?所写景物有哪些特征?哪些特征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采用什么写作顺序?观察点如何?通过景物要表达的观点的是什么?要抒发的是什么感情?同样,在记叙类写作教学中,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采用什么写作顺序?人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描写方式来描写等,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写作,中心才能得到突出、层次才会更加清晰。
讨论后学生进入自主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采用提纲式作文写作。如“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的写作教学中,重点是通过写作而掌握描写的基本方法,而内容则是围绕“挫折而进行”,那么,在写作过程中,面对了什么样的挫折就是首先需要点明的,在记叙挫折的过程中,感受如何?当时的环境、心理、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等就是重点,最后是对这次挫折的认识,以议论和抒情为主。抓住了这一提纲,层次也就清晰了。
三、提倡开放的评价方式,树立学生写作信心
传统高中作文中的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且教师在教学中以文本教学为主,作文评价多是对批改作文后的总结,评价中多以“好作文”为榜样大加鼓励,而以“下水作文”为批判对象,从而导致学生形成“好者越好,差者越差”的现象。不得不说,单一的评价方式打消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提倡开放式的评价方式,是要立足学生主体,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寻找学生的优点,鼓励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发现作文中的不足,从而不断进步。首先,要提倡小组互评,在作文批阅过程中,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交叉批改,然后集体对该次作文进行点评。其次,提倡学生自评。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不足。最后是师生互评。在师生互评中,教师要从整体上去分析学生的写作,尽量从学生作文中找到优点,对同性问题引导学生以讨论方式解决。当然,评价中,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不要以简单的写得好不好来评价学生。
总之,写作是学生主体主动表达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以开放的写作内容、形式和评价来激励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写作过程中,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欣.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2011(23)
【2】李颖.开放式作文教学之我见【J】.吉林教育,2010(02)
【3】毛偉敏.高中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