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艳双 夏荣福
农村乡镇的小学,由于学生交往范围狭窄,居住的周围环境很单一,加之家长的知识结构也相对浅薄并且农村父母对培养学生交往能力认识不够重视,所以学生缺乏良好的合作交往能力的态度和正确方法。当今社会人才的适用优胜劣汰是很现实的、公平的,对于没有合作交往能力的人群来说也是很残酷的。小学阶段,孩子正处于一个最具可塑性的阶段,对这一时期孩子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更具有非凡的长远的意义。对于小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任。
针对当前小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状况,应该以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交往兴趣,强化他们的交往意识。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在生活中的各种细节,科学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
课堂上,小学生由于知识面窄,语言能力不够的等多方面因素,常常怕把话说错受到老师批评或同学取笑而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表述自己的见解。这样紧张、拘谨的心理状态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并且阻碍了他们与别人进行积极的交往。因此,从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入手,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强交往的信心。教师应该用热爱、平等、尊重的民主教育行為,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为充分开发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首先应该有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同时,老师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感情的表达及其他教学行为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的环境当中容易产生激情、兴趣及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所以老师要尽量以真诚友好、亲切自然的形象出现在每一堂课,给每一个学生以赏识,赏识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
同时,课堂开展小组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首先考虑小组的构建,应该让不同性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搭配来编排座位,使每位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更多,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更多,有利于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的培养。在讨论中学习,向对方学习,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最放松,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学习能力得到很好发展,形成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可以促进各类学生的共同发展。
课外活动中,可以安排小演讲、小故事会、小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或者安排课外的一些游戏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活动当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在台上充分表现自己的同时,能力也不断的提高。
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两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大有益处的,也是提高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很好的活动。我校在这方面就很重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我校开展的“节日与饮食”综合实践活动,每个阶段通过小组分工,每个学生各有需要完成的任务,当活动某一活动步骤结束时,小组成员需要汇总活动成果,进行资料加工整理,评价彼此表现。在实施阶段后期,学生要在家学做节日特色美食,这个过程是需要多方面制作知识和材料的准备,还要有家长的配合才能完成的,做好后拿到学校师生共同分享,交流经验。最后总结阶段,学生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现活动的成果和收获,可以有小品、小故事、制作手抄报等在课堂上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效果,这种交往合作不局限于课堂而走进社会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师生之间有更多机会合作交流,与社会多方人员进行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形成合作意识。
其实,在参与课外活动时,除了放松学习的压力与紧张外,更可培养广阔的胸襟与开朗的性格,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对个人的特质培养及未来发展,是有极大助益的。
无论是课间还是课外,都要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请、谢谢、对不起、你好、再见”等最基本的礼貌用语,对这样的学生应该立刻得到口头赞许和激励,促进他们在生活中养成习惯。下课时教师之间说话也要注意礼貌,因为这有形无形地起到榜样作用。我们更要留心下课时学生之间谈话是不是使用了礼貌用语,如果发现没有要及时纠正。
总之,教师要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充分利用校园和社会这个大家庭来塑造孩子阳光向上的美好心灵,培养出能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新型合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