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毕Ⅰ胃大部切除术切除胃体大部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4-04-29 00:44陆云昌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效果

陆云昌

【摘 要】目的:探讨改良毕Ⅰ胃大部切除术切除胃体大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进行胃大部切除的患者,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改良毕Ⅰ胃大部切除术切除胃体大部,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胃管放置时间、吸引胃液量及并发症的比较上,研究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毕Ⅰ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溃疡等疾病,临床效果肯定,术后患者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

【关键词】胃大部切除术;毕罗氏Ⅰ式;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057-02

胃大部切除术是我国治疗溃疡病常用的手术方法,毕罗氏Ⅰ式胃大部切除术对于溃疡病的疗效较好,但对于十二指肠溃疡伴有炎症、疤痕及粘连时,采用这种术式常有困难,有时为了避免胃十二指肠吻合口的张力过大,切除胃的范围不够,就容易引起溃疡复发,因此在临床上多采用改良后的毕罗氏Ⅰ式应对复杂的临床问题[1]。本文研究中,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进行胃大部切除的患者,进行改良毕Ⅰ胃大部切除术切除胃体大部的临床效果研究,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中60例患者系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均為需要进行消化道疾病需要进行胃体大部切除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7~57岁,平均年龄(45.5±8.5)岁。疾病表现上:38例胃溃疡,10例疣状胃炎,12例胃窦部息肉。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分组在患者年龄、病情、病程表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60例患者均为硬膜外麻或全麻下手术。常规开腹后探明病灶情况,术前未进行病理检查的患者,开腹后迅速检查患者情况,排除是否存在恶性肿瘤的情况。对照组采用传统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在患者胃大部切除后将胃的剩余部分与十二指肠切端吻合[2]。研究组采用改良毕Ⅰ胃大部切除术切除胃体大部,在手术操作中,在大网膜游离之后,沿浆肌层切线将胃体切开到达黏膜层,潜行剥离黏膜层到肌层之间的范围,使之倾城一浆肌瓣,呈现小弯状,在患者胃大部切除后将胃的剩余部分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缝闭,将呈管状的大弯侧黏膜套入到幽门前浆肌层套,与十二指肠切端吻合,操作完成后,将小弯状的浆肌瓣覆盖缝合于缝闭的残胃小弯侧[3]。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放置胃管。

1.3效果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胃管放置时间、吸引胃液量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通过t检验进行统计计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的比较上,两组手术时间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胃管放置时间、吸引胃液量的比较上,研究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的比较上,研究组有1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率为3.3%,对照组有2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2例吻合口漏,并发症率为13.3%,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率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均恢复健康。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

(min) 术后胃管放置

时间(h) 吸引胃液量

(ml) 并发症率

(%)

研究组 30 135±17 46±16 1136±68 3.3(1/30)

对照组 30 132±19 63±16 2456±81 13.3(4/30)

3 讨论

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溃疡病的临床疗效经长期临床炎症比较满意。传统的胃大部切除范围是胃的远侧的2/3~3/4,包括胃体大部、整个胃窦部、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灶本身的切除并非绝对必须,在切除技术有困难时,可以加以旷置,如手术后食物不再通过,所以旷置的溃疡可以逐渐愈合[4]。毕Ⅰ式是在胃大部切除后,远端胃与十二指肠吻合,更符合生理,多用于治疗溃疡病,但是十二指肠比较固定,如果胃切除过多可能导致吻合口张力大,易发生吻合口漏。

本文研究中,在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保留幽门及胃小弯浆肌瓣的改良式胃大部切除术。改良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对患者幽门进行保留,尽量保留拉氏神经,确保正常的生理功能;采用分层的设计,可减少患者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和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操作简单,能够有效控制胆汁返流的发生,患者术后胃肠活动恢复较快[5]。

本文研究中,改良式胃大部切除术与毕Ⅰ式胃大切手术在手术时间的比较上差异不明显,但在术后胃管放置时间、吸引胃液量及并发症率的比较上均优于标准毕Ⅰ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采用改良毕Ⅰ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溃疡等疾病,临床效果肯定,术后患者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但本文研究中,适用于良性胃溃疡、疣状胃炎、胃窦部息肉患者,并未设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手术治疗,因此否适用于十二指肠溃疡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董迎, 崔华雷. 消化性溃疡穿孔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J]. 医学综述, 2009, 15(1): 107-108.

[2] 黄志强,金锡御.外科手术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1-732.

[3] 卓小川. 改良式胃大部切除术的设计方法分析及应用此术切除胃体大部的临床效果观察[J]. 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2012 (12).

[4] 辜天慧, 于泽洪, 张骥. 胃大部切除术 617 例的体会[J]. 重庆医学, 2005, 34(11): 1688-1689.

[5] 叶柏青. 改良 Billroth I 式胃大部切除术临床疗效分析[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6).

猜你喜欢
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保湿喷雾大测评!效果最惊艳的才20块!
笑吧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创造逼真的长曝光虚化效果
四种去色效果超越传统黑白照
抓住“瞬间性”效果
期末怎样复习效果好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3D—DSA与3D—CTA成像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