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英
摘要:师生互动是高效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实现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看待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转变角色,改“教”为“导”,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不断改进教学,创造合适互动的情景,促进学生融入其中。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1-0045-0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好地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师生互动,高效地进行语文教学,是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贯彻、落实,教师必须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充当的角色不是单纯的知识给予者,还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文要有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与表达能力,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显得更加重要。但只停留在表面的互动,不能达到锻炼思维,培养素质的目的。只是多提问,一堂课不断地、大面积地提问;只是多讨论,老师题问题,学生再分组讨论,最后指派或推举学生代表发言。这是目前最普遍的课堂师生互动的两种方式,但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下列几个特征。
一、师生互动突显要师生平等
师生平等,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引导者,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关系,又是教育情景中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而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前提是平等地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心扉,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但是在实际课堂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在学生面前很容易有一种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有时不太容易倾听学生那些还不算成熟的、幼稚的甚至错误的见解。尤其遇到一些不那么“听话”的学生时,师道尊严时而会表现出来。因此,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需要教师有耐心地去落实。如果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完成课堂教学培养目标,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的主要任务,也是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刻含义。
二、师生互动要改变师生在课堂中的传统角色定位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学习的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要从习惯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讨论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不仅仅是“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探究”上。例如,我在讲《记承天寺夜游》时,引导学生思考“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思?”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进而分析探讨“月光图”所蕴藏的深层情思,体会作者此时身在异乡又被贬,以写“月”之静来反映内心的“不静”。在充分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对文意的理解把握。通过启发诱导过渡到探究思考,用自主、合作、师生互动模式,实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探究之乐、合作之乐,让学生在主体思考中增强人文素养。
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关键。
三、师生互动要创设贴切的问题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的,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段老师讲,某个时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只是老师问学生答。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去质疑,在不断努力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紫藤萝瀑布》时,预设了两个问题情境:
第一,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按照常理应该十分焦虑悲痛,可老师不明白的是,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她一看到花还会产生“喜悦”的情绪,这岂不是有违常理吗?学生在快速的阅读课文后纷纷发表意见:一个焦虑悲痛的人怎会一下子变得“宁静”“喜悦”?只要看见美丽的花儿,人们的悲痛之情就会缓解,甚至还会转悲为喜吗?那如果我们在医院门口都栽种紫藤蘿花儿,是不是心理诊所就不需要了?栽种一些像瀑布一样的紫藤萝就可以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了呢?面对学生的疑问,师生又重新深入文本,去体悟“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的深刻含义,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个体生命虽然有止境,人类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而不能自拔。在师生反复交流探究中,学生的感情上升到对作者“达观”心态的理解。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用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作者从花的生命力中感悟到人生美好的难能可贵,从而提升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其次,标题里的“瀑布”二字,喻指花儿的美丽和繁盛,根据事物的特点,只是这一种意思吗?我们从中还能体味到哪些含义?针对这样一问题,我引导学生从粗读课文到精读课文段落,学生从他们理解的层面上举出“流动”这个特点,并且能够很容易的理解了生命流动的意味。有个学生问到:作者写瀑布是不是在喻人呀?我及时给了学生掌声,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看法:紫藤萝在经历了灾难后,花儿凋零甚至被毁灭,一旦有了合适的时机,花儿又盛开了,作者意在表达: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今天的人压垮,就是说,遭遇不幸的时候,要保持坚定的信念,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经过反复的交流看法,不断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我觉得问题情境的预设必须是别具匠心的,是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并且在课堂互动中让学生的思考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学生的结论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这才是课堂师生互动的真正体现。
四、师生互动应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而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能使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可以这么说,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发展交往双方情感因素的过程。所以在课下教师要做足功课。我的体会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系。師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相互提高的基础之上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师生之间应该“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为此,教师要有感情的真挚投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五、师生互动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能力
课堂上的互动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才能够应对师生互动中生成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教学功底,教师必须不断地读书、学习,认真地思考;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推敲、精益求精。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有了学术功底、教学技巧,并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语文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
(责任编辑 牛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