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文化的特征

2014-04-29 06:27高岚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0期
关键词:模仿

渭南师范学院专项科研项目:10YKZ012

摘 要:日本作为中国的邻邦,千百年来两国文化、经济相交相融,恩怨相系,中日关系一直以来也复杂难明。与我们一衣带水之隔的日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日本民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究竟是怎样一种文化才能孕育出这个独特的国家?本文拟以几位著名的日本文化学者的研究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释日本文化的特点,深入剖析日本的民族性格,试着归结日本文化的几种特性。

关键词:杂种性;月光文化;日本人的心理结构;模仿

作者简介:高岚,女,1979年生,硕士,讲师,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外语教学与翻译研究中心副所长。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2

当人们被问到“你了解日本吗?”, “关于日本你都知道些什么?”等之类的问题时,大部分的中国人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都是日本的电器,日本大企业的名称吧。当然日本作为经济大国,这些被人们所熟识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作为日本邻国的我们,对于日本只了解这些表面的东西,未免有些孤陋寡闻。中日两国千百年来两国文化、经济相交相融,恩怨相系,中日关系一直以来也复杂难明。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今后中日两国之间将有更多的摩擦与碰撞,同时也会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无论怎样我们都有必要了解日本,日本民族。要透彻的理解这个迥异的民族,必然要熟悉孕育出这个独特民族的日本文化。

下面,笔者拟以几位著名的日本文化研究者的研究为基础,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释日本文化的特点,深入剖析日本的民族性格。

1、加藤周一著《日本文化的杂种性》

如果说英、法文化是典型纯种文化的话,那么与英、法文化相比,日本文化就是典型杂种文化。即,日、西合璧文化在完美地融合在日本人的生活之中。加藤周一主张对于杂种文化不应只抱自卑感,而应该承认文化的杂种性,这是极具积极的意义的事。

20世纪50年代,战后日本著名学者、评论家加藤周一(1919-2008) 提出了日本文化是杂种文化的这一命题,引起了日本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并因其将日本文化定义为“杂种文化”而声名鹊起。二战之后的日本经济萧条,百废待兴,日本作为世界的一员要重新寻求方向,迈开步伐前进,恰逢此时,加藤周一提出了“日本文化杂种论”这一学说,立刻引起了各界的巨大反响。加藤以“杂种”论日本,且认定日本的希望、日本的成功,皆在于这种文化上的杂种性。他在著作《杂种文化—日本的小希望》(1956年)中把他提出的“杂种文化理论”的要点归纳如下“研究日本的文化问题,首先要从承认日本文化的杂种性开始,直至找出承认这一事实的积极意义为止”

加藤周一的“杂种文化论”的继承和发展者加藤秀俊1 在《“杂种文化”礼赞》一书中提出了以下几个要点:①文化的杂种性具备积极意义。②杂种文化是世界少有的具备化合力的文化。③杂种文化是由“混血”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型文化。④杂种文化对于外来事物有着超强的宽容性。⑤杂种文化具备好奇心。⑥日本人是“炼金术师”。

2、月光文化·洋葱文化

日本文化也被称之为“月光文化”。所谓的“月光文化”是指,它不像太阳那样本身会发光,而是仅仅反射太阳的光。日本文化的形成可以说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将吸收的外来文化不断地巧妙地层层包合,使其逐渐壮大,从而形成自身文化的一种过程。吸收外来文化,却仅仅吸收其表面的东西,就像外来文化投影出来的影子一样,没有实体,只有形式。这样独特的吸收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如此形成的日本文化,如果究其根源的话,好比我们剥开一层一层表皮的洋葱一样,会发现内里什么都没有。因此也有一部分学者把日本文化也称为“洋葱文化”。当然这种观点有些过于否定日本文化的嫌疑,但也不乏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日本文化的独特方法。

3、日本人的心理结构

土居健郎2在《日本人的心理结构》一书中,把日本人的基本性格“依赖”与西欧人的基本性格“自立” 相对比,从心理层面剖析日本人,理解日本社会。书中写过这样一件事:“记得刚到美国不久,经日本的朋友介绍,我去拜访了一位美国人。见面叙谈了一会儿,主人便问:“您肚子饿了吗?这儿有冰激凌。”我当时多少有些俄,但是被一位初次见面的人问自己肚子饿不饿,我无法如实回答,于是就说不饿。因为我还抱着一丝期待,觉得对方也许还会劝我一次。可是,对方说了声“哦,是吗。”就没再说什么。记得我很失望,心里后悔要是坦率一些就好了。我觉得,如果对方是日本人的话,他们大多会拿出一些食物来招待我,而不会冒昧地问一个初次见面的人肚子饿不饿。”3作者以自己在美国的生活时经历过的事情为例,阐明了日本人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内心感受之不同。

日本在接受外来文化时,似乎采取全盘接受,不加任何批判的态度,这实际上是有利于维护彼此依赖的人际关系,“吸收采纳”本身也是依赖心理的一种延续。羞耻感在传统的日本社会里会得到格外的关照,爱护。但在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理解越来越少,羞耻感成了消极因素,他们渐渐趋于内向,变得越发固执,出现了见人脸红,怕人说丑,畏人眼目等。土居健郎认为导致日本人从面对周围意识到羞耻变为面对周围产生恐惧感的根本原因是整个社会逐渐失去了对个人羞耻的理解和尊重。就日本人的执着而言,日本人生性喜欢互相依赖,而实际上又很难去实施,于是他们要拼命否定依赖,最终陷入执着的苦海中不能自拔。

4、模仿的文化

人们总是说,日本文化以明治维新为界限,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投影,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文化是西洋文明的瞎模仿。“日本文化缺乏独创性”这一点可以说是日本文化一直以来被人们轻视的原因之一。如果只是纯粹的仿制品的话,那么它是绝不会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那些提倡文化独创性的人,大概也回答不出“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这个问题的吧。因此,只是因为某种文化中有模仿的成分,就否定这一文化的做法显然也是不妥的。正是由于模仿和独创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所以两者都应该被认为是创造文化的一种手段。例如对于“日语中的假名到底是模仿还是独创?”这一问题,如果只从其表层形式来看的话,众所周知,片假名是汉字的一部分(汉字的偏旁部首),平假名来自汉字的草书,都应该属于模仿。不过,从其本质来看,假名的出现不是为了临摹汉字,而是要记录日语这一语言的一种必然的存在,从这一点来说的话,假名似乎又该属于独创。

以扇子为例,古代的日本人从中国的蒲扇和木简中受到启发,创造出了折扇。十一世纪初期,高丽把日本折扇的模仿品出口到中国,中国人通过增加扇骨改为双面糊纸等方法对其进行改良,又再次把改良后的折扇出口到日本。日本人被中国人改良后的扇子刺激,有创造出“逐渐开展”、“雪洞”、“镇护者折叠”等新的扇形。

以上笔者围绕当今颇具影响的几位日本文化研究者的成果做了简要概括的介绍,这些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探究日本文化的特质。对我们理解日本人,日本文化有很大的启示。

一言蔽之,所谓的日本文化是非常的复杂,深奥,但是却并非难以理解,难以把握。我想我们在理解日本文化,观察日本社会,接触日本人的时候,只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深入研究的话,就会看到日本文化的真实的一个侧面。

注释:

[1]加藤秀俊 每日新闻社,1962年

[2]日本的精神科医生,精神分析家。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医学博士。著作『甘えの构造』是最有名的日本人论之一,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成為人们解读日本人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3]土居健郎 《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弘文堂 2001年

参考文献:

[1] ルース·ベネディクト『菊と刀』教養文庫 1967年

[2] 李卓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7年第五期

[3] 戴季陶 《日本论》九州出版社 2005年

[4] 蒋百里 《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国防学会 1947年

猜你喜欢
模仿
当代美国小说中的现实观
花自馨欣喜雨泽 沐阳炎艳展初蕊
“习作”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扣住关键彰显读写结合的精彩研究
“模仿”模式,语音教学别有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