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忠满 纳波
【摘 要】 了解大肠埃希菌(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临床耐药情况与医院感染的特征,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 两类大肠埃希菌;耐药分析;合理使用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 R378.2+1 【文献标识码】 B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收集本院2013年1-12月门诊和住院的各类细菌培养标本共4012份,共检出大肠埃希菌176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91株,占全部大肠埃希菌的51.7%。
1.2 方法 我们采用珠海迪尔生物的细菌鉴定药敏试剂板。使用本试剂板的被测菌应符合以下要求[1]无特殊营养要求的革兰氏阴性菌。氧化酶试验阴性。18-24小时分离培养的单个纯菌落或纯培养物。
生化试验操作方法:挑取纯培养单个菌落于稀释液瓶内制成菌悬液。用移液器吸取菌懸液加入试剂板A1-A12、B1-B12、和C1-C4孔内。在A1-A7孔分别滴加无菌石蜡油2滴。
药敏的操作方法[2]:吸菌悬液加至肉汤培养基内,充分混匀,继续加入试剂板的其余各孔(所有的抗菌药物MIC测定试验孔及生长对照孔C+)。撕开不干胶对齐贴于试剂板,35-37℃孵育18-24小时后判读结果。
1.3 结果判读 生化反应在细菌代谢作用下直接产生颜色变化或经加入显色剂后产生颜色变化。抗菌药物MIC测定试验根据试验孔是否出现浑浊(沉淀)确定细菌是否生长。(见表1)
2 讨论
2.1 大肠埃希菌是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中最常见的菌种,可引起各种类型的感染,该菌对一般抗生素敏感,但易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该酶由质粒介导,从广谱β-内酰胺酶突变而来。我们通过对176例大肠埃希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抑菌效果最好的抗菌素依次是碳青酶烯类、阿米卡星、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他唑巴坦)、硝基呋喃类、美满霉素、三代头孢、氨曲南、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青霉素类。
2.2 在176例大肠埃希菌中含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有91株,所占比例超过50%,这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要在检测报告单上注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若临床出现产ESBLs菌株,会在病人和医院之间及不同菌株之间相互传播,从而引起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一旦确证为产ESBLs菌感染,治疗的原则是: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进行治疗,采用碳青酶烯类抗生素、β-内酰胺抑制剂/抗生素或头霉素类抗生素。从上表中看虽然第三代头孢菌素及单环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药敏的敏感度不低,但是在临床的治疗中作用不明显,效果不佳。廉价的阿米卡星的敏感率超过80%,据调查,临床较少使用这些廉价药物,由此可见,ESBLs阳性率很大程度上与临床医生滥用抗生素有关。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表现的严重性,确定抗生素治疗方案。对轻至中度感染患者[3],首选复方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次选氨基糖苷类与头霉素类抗生素联合治疗,治疗效果不佳者,换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严重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以及医院发生产ESBLs肠杆菌科感染可以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或联合治疗方案。
2.3 ESBLs引起的细菌耐药性可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病死率升高。ESBLs的流行也引起医院感染机会的增多及传播,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有证据表明,不适当的抗菌治疗是产ESBLs菌株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不必要的延长抗生素治疗、不恰当的给药剂量、不合理的给药剂型、错误的给药时间以及不适当的预防性治疗等。外用抗生素尤其易发生耐药,第三代头孢菌素经验性用药可导致更多ESBLs出现,这就要求临床医生要有严格的抗生素使用意识尽量少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抗生素,勿滥用抗生素。加强隔离和消毒,医护人员应多使用一次性手套和加强洗手,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住院患者应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侵袭性操作以及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对产EBSLs菌株感染者应隔离治疗。
2.4 目前,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我院的医护人员当中已形成共识,医院加强抗生素的管理及使用可以尽量减少ESBLs的产生。对于我们检验工作者应做好细菌鉴定及药敏检测工作,加强与临床沟通,随时将耐药动态通报临床医生,及时给临床医生调整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控制ESBLs菌株的产生与传播,有赖于健全的医疗制度,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责任心。
参考文献
[1] 张卓然,倪语星.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M].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4-105,492-510.
[2] 鲁卫平,安琳,黎敏,等.近6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动态观察分析[J].检验医学,2009,24:5-8.
[3] 李国宏.对673株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的耐药性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9,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