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文
【摘 要】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房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这一时期,称为产褥期,通常为6~8周。在这段时间内,产妇应该以休息为主,帮助产妇保持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给予知识及技能的指导,使产妇能很快适应母亲角色的转变,顺利度过产褥期。同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实现纯母乳喂养。
【关键词】产褥期;心理变化;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80-01
1引言
产褥期产妇的心理生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突发的情况很难一下子适应过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的参与,给予知识与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告知这些改变将要面对的问题,怎样处理,消除恐惧心理。协助产妇母乳喂养,帮助实现成功母乳喂养。随着医学的发展,孕产妇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产褥期抑郁症是产褥期精神综合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 。
2 研究思路
2.1研究对象
通过对我院2013年1月至6月分娩的,150位精神正常的产妇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进行了分析。
产妇分娩后产生心理抑郁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如经济情况、家庭环境、自身身体状况、社会支持体系、性格、文化程度、对新生儿性别期待等,产妇在分娩后,精神紧张、身体劳累、不良分娩结局等促进了产妇抑郁症的发生。本文选取150例产妇,给予心理护理干预[2],具体内容为:
2.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当产妇入院后,责任护士要主动与其进行沟通,向其介绍医院的环境及设施,让产妇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为生产做好心理准备。
2.1.2 心理护理:针对产妇不同的性格、工作、文化程度、情绪高低情况,护理人员要给予不同层次宣教,让其提高卫生健康知识的认知度,使产妇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对待产后出现各种症状,确立正确的生育观念,从而能够以稳定的心态、愉快的心情迎接生产。
2.1.3 心理的调节:当产妇出现情绪低落或烦躁时,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其交流,给予产妇心理的支持,教会她们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3]。
2.2从生活上关心她们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初产妇通常将丈夫积极参与照顾婴儿及家务作为爱的体现.故要多与其丈夫交流,鼓励其多参与照顾。同时,尽可能考虑产妇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以减少因经济负担过重而促使病人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主要方法如下:
2.2.1 精神支持:主动关心产妇及婴儿,耐心倾听其诉说,并鼓励产妇把引起抑郁的原因表达出来,使其减轻心理压力,得到精神解脱。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初为人母,对如何喂养好自己的孩子,应主动与产妇交流,倾听她们的想法和感受,表现出同情心,主动关心她们,鼓励她们积极有效地锻炼身体,保持愉快的心情。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与她们进行情感交流,及时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发挥哺乳母亲间的相互交流和鼓励的效应。
2.2.2 信息支持:开设孕妇学校,进行孕期有关知识(如妊娠、分娩、胎儿等)的宣教,正确指导母乳喂养和如何为婴儿更换尿片、衣物,从而帮助她们学习如何照顾婴儿,如何护理自己。鼓励有经验、恢复好的产妇介绍自身体会。进行通俗易懂的专题讲座,组织观看婴儿沐浴和育儿影像宣教,以便于掌握和强化有关知识。
2.2.3 评价支持:不轻易否定产妇行之有效的行为,运用积极语言对产妇的任何努力和进步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如“你恢复得很快”、“你的奶水很充足”、“孩子长得胖嘟嘟,真可爱”等,并运用点头、微笑、轻声应答等方式鼓励产妇的积极行为,帮助产妇树立信心,使其感觉到有能力承担母亲这一角色,体现自我价值。
3分析讨论
产褥期是妇女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在此时期妇女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水平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献证明:产褥期妇女生命质量评分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3个维度都低于一般育龄期妇女,其中心理评分最低[4]。产褥期虽然是妇女的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但也是一个特殊的生理、心理时期,大多数妇女分娩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改变。心理分析专家认为,妇女在孕期和产后均有暂时的心理退化现象,她们的情感脆弱,依赖性强[5]。
综上所述,社会和家庭应该对产褥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疏导她们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消除其不良情绪,使产妇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良好的心态度过产褥期。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1.
[2] 赵志明,宁柏香. 产后郁抑相关因素调查与早期心理护理干预.
[3] 谢金莲.产后抑郁症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体会.
[4] 李向云,王洁贞,张惠兰,等.产褥期妇女生命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89-92.
[5] 杜义敏,汪向东.产后抑郁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