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加相
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接壤,紧邻泰国,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前沿阵地。金融服务已实现了对乡镇的全覆盖,已融入到全州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当中,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西双版纳州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现有方式和成效
(一)以州委党校为平台,主动为地方干部普及金融知识
2008年、2009年西双版纳中支行长连续两年走进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为州委党校“县处级干部培训班”和“科级干部培训班”讲授了5期金融知识专题讲座,受训人数达640余人次。通过培训,他们对金融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明显提升,学习金融、重视金融、依靠金融、发展金融的意识显著增强。中支行长被州委党校、州行政学校聘请为主体班次客座教师;州、市(县)两级班子成员均提任为同级人大常委,中支党委书记、行长还连续两届担任州人大常委和财经委委员,人民银行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谋、顾问形象不断提升。同时,州人大和州政协也通过会议审议和表决的方式,将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纳入到州人大2014工作要点和州政协2014年重要视察内容。
(二)突出区位特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周边地区和国家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
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在勐腊县两次为老挝北部五省区发展银行人员举办人民币防伪知识培训班,使他们对有关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和掌握,也为联合开展打击跨国假币犯罪活动奠定了基础;通过送出去的方式,主动深入到缅甸小勐拉地区开展人民币反假宣传活动,宣传活动的重点为缅甸小勐拉发展银行的工作人员和当地边民。目前,人民币在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景栋省、大其力、泰国北部地区以及老挝北部四省广泛流通和使用,双边贸易约85%使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已成为主要计价结算货币;辖内企业跨境投资、开展罂粟替代种植的资金均使用人民币。据保守估算,在西双版纳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存量达22.44亿元,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不断加快。
(三)借助新闻媒体开展持续、广泛的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
牵头组织各金融机构,与当地党报-《西双版纳报》先后联袂开办“两知一下乡”和《傣乡金融》专版,刊登了40期共17万多字。同时,在州广播电台开设“送金融知识下乡”专栏,播出各类金融知识72期,联合电视台制作、播出7期宣传专题片。另外,还通过手机报、政务公开网站持续、广泛、深入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活动,不断扩大金融服务受众面。初步建立了可持续的宣传教育模式,全州各族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这些常设平台持续获得各种金融知识。
(四)与学校共同建立“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工作站”
走进校园,定期不定期对学生开展长期持续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通过他们把金融知识进一步传导到每个家庭,辐射到社会的更多层面,取得以点带面效果。截至2014年9月末,全州金融机构共开展校园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40余次,惠及学生、老师15000余人次。
(五)以“六进”方式开展实地宣传普及教育活动
有效整合各方宣传力量,以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进口岸、进乡村、进边境贸易交易会等方式,抓住公休日、节庆日(特别是少数民族节日)、农闲等有利时机,组成联合宣讲团现场向全州各族人民群众宣传金融知识,解决好当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金融服务需求。辖内各族群众参与金融、享惠金融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截至2014年9月末,全州储蓄存款余额268.9亿元,占各项存款余额的59.96%;个人贷款余额134.1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1.73%;保费收入8.63亿元,赔付支出3.32亿元。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被人总行确定为云南省唯一一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国试验区”,广大群众也越来越关注并珍惜个人征信记录,信用意识明显增强,人民币识假反假能力普遍提升。
二、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的广泛性和针对性还需加强,金融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仍然比较差
一是金融宣传仍存在盲区。在大部分偏远山区,不论是金融人员配置还是机构设置都不能满足普及金融知识的需要,还存在不少宣传教育“盲点”;二是宣传内容需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目前的金融宣传在宣传内容和宣传重点上呈现“两多两少”的缺陷,即拓展新业务宣传多,金融消费风险防范教育宣传少;就业务说业务的宣传多,有针对的专题辅导少。2014年,辖内勐龙镇发生一起不法分子骗取村民林权证抵押贷款的诈骗案件,初步统计涉案金额达1494.5万元,涉及8个村委会21个村民小组的100户农户。
(二)缺少既懂金融知识又精通各种民族语言的宣传干部队伍
西双版纳州有13种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7.5%,且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2年,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有些偏远农村年龄較大的少数民族群众甚至听不懂普通话。但在我州现有金融从业人员中,少数民族占比低,特别是既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又懂金融业务的人员尤为稀缺,且分布在不同的金融机构,满足不了现实工作需要。
(三)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还需固化和不断完善
目前,西双版纳州常设宣传平台主要有《西双版纳报》“傣乡金融”宣传专版和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反假宣传工作站(窗口)及个别校园等。常设宣传平台偏少,且还没有形成持续、长期、固定和完善的工作机制,边远农村地区还不能方便及时的获得金融知识。
(四)开展境外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程序复杂
随着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实施,境外周边地区的银行、公司、个人都有学习和掌握我国基本金融知识的意愿。但由于受人总行涉外金融管理和国安、保密局等相关政策制约,开展跨境涉外金融宣传、培训难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快速推进。
三、进一步完善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的意见、建议
(一)积极构建“分工明确、协调统一”的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长效机制
积极向地方党政进行宣讲汇报,推动建立“政府主导、人民银行组织、金融机构实施、相关部门及村委会配合”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同时,研究出台金融知识宣传长远规划,选编整理通俗易懂的宣传普及教育资料,把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与地方党政部门的党校干部培训班、“三下乡”、“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有机统筹起来,最大限度的整合辖区各种宣传平台、资源和需求,聚全社会之力推动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广泛、深入、持续开展,有效提升辖区的整体金融素养。
(二)统筹建立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志愿者队伍
一是针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实际,牵头整合辖内各金融机构人力资源,将既懂金融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强又精通各种民族语言的干部职工纳入宣传普及教育人才库,定期开展培训,统筹建立多民族的宣传队伍。二是积极与地方人事部门对接,将大学生村官纳入金融宣传志愿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学历高、接受能力强、与老百姓接触紧密等优势。三是充分利用傣族佛爷信徒多、威信高、精通民族语言又普遍具有一定文化的优势,加大对傣族佛爷的宣传培训力度,积极发动他们自愿加入金融宣传志愿者队伍。
(三)有效提升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以关系百姓切身利益为切入点,将通俗、简洁、生动、易于接受的金融知识融于当地民俗和文化之中,便于老百姓接受和记忆。二是对辖内金融消费者的投诉和咨询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和掌握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根据宣传不同层次设计、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金融宣传普及教育活动,将最急需、最实用的金融知识及时送到各族群众中,引导他们克服无知、短视等行为偏差,有效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三是紧密结合边疆实际,不断探索开辟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新途径、新模式,积极构建完善多维度的宣传普及教育网络和平台,使金融宣传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
(四)完善制度、固化措施、延伸触角,有效形成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长效机制
一是不断健全完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制度,继续加大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力度,推动各种金融知识宣传常设平台持续、规范、长远的开展普及教育。二是进一步巩固深化与地方党校及学校的金融知识教育协作机制,推动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形成常态化。三是加大现场检查和监督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常设宣传窗口切实履行好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义务,提供专业化的咨询和教育。四是充分利用惠农支付点已基本覆盖全州行政村的优势,把惠农支付点建成金融知识宣传教育的常设阵地。以点带面,实现农村宣传教育的全覆盖,把宣传普及教育触角有效延伸到边远农村地区。
(五)以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探索建立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跨境合作机制
建议人总行在人民银行员工因公出国(境)管理办法中适当考虑沿边基层行对外交流的需求,将部分审批权限下放,为探索建立沿边地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跨境合作机制提供必要条件。让基层央行人员能走出去,深入实地了解掌握境外金融运行第一手资料,为加大双边金融合作、人民币区域化、上級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