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1年修新订本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作了新的定义,这一定义标志着当代内部审计从传统的财务型审计向增值型审计的发展。笔者结合日常工作,在理解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基础上,就如何为组织实现和促进价值的增加浅谈几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内部审计 增加价值 涵义 途径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2001年新修《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定义内涵表明:当今内部审计目的是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并参与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评价和改进。内部审计已经从监督型逐渐转向服务型,标志着内部审计从传统的财务型审计向增值型审计转变,实现企业增加价值的目标。在理解内部审计“增加价值”涵义的基础上,笔者就探讨为组织实现增加价值的途径、进行为组织促进增加价值的思考两方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涵义
在新修《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增加价值”其涵义是通过内部审计为机构的所有者、其他利益关系方、顾客和客户创造价值或谋取利益。管理的逐步规范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企业更加重视内部治理的改进,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质均归结于风险问题,都是使企业目标无法实现的各种可能性事件。日常审计能够为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改良时机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使股东和潜在利益相关者获得尽可能充分的信息,解决了部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与风险管理密不可分。因此,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有效结合必将进一步改进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对于内部审计的涵义,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目标方向一致。建立企业的目标是为其所有者及其他利益关系人创造价值和谋取利益。因此,企业的目标是收益大于投入,即实现增加价值,从而体现企业生存的价值。增加价值的目标由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共同完成,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职能部门之一,体现其服务职能,与其他部门方向一致,协作完成企业增加价值的目标。
第二、独特地位优势。内部审计是企业的一个下属高层次监督部门,不直接参与经营活动,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客观地評估经营情况,进行风险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因此,在企业显示出其独特的地位优势。
第三、审计价值利用。由于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而内部审计部门可通过对财务各种报表及数据进行科学评估及分析,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以咨询、建议、书面报告或通过其他产品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进行各部门和高层的协调,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提供帮助。
第四、增值目标实现。企业采纳、利用内部审计提供的价值信息,一方面可以消除各种减值因素,包括风险因素、控制漏洞、治理缺陷等。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有价值信息作用于经营管理活动,实现增加价值的目标。
二、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途径
实现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目标,一方面可以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估企业的风险问题,对风险进行管理、控制和治理,提高企业效率,实现增值目标。另一方面内部审计还可以完善自身建设,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为企业增加价值。
(一)对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为企业增加价值
一个能实现增加价值目标的企业应构架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由企业管理层和相关管理人员根据市场进行运作,明确各种风险因素,能够进行各种风险预测和规避,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应对财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实现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监督和评估。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还应定期对财务与经营信息的可靠性与完整性、财务与经营的效果与效率、资产的维护、法律法规及合同的遵守情况等方面进行检查和评估,得出书面报告和结论,帮助企业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规避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抓住机遇,实现企业增加价值目标。
(二)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为企业增加价值
内部审计部门在对企业风险管理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对各个内部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进行深入评价,包括企业管理、经营及信息系统控制等。评价体系可从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和制度保障三方面进行评价。制度建设评价方面主要评价制定的经营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制度执行评价方面主要评价企业各部门执行内控制度的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制度保障评价方面主要是对企业监管保障部门职能履行情况的评价。通过内部质量控制,寻找薄弱环节,提出加强内部建设的举措,以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增加价值。
(三)助企业完成各项治理目标,为企业增加价值
企业管理者在对管理层执行风险和控制过程中加以监督为企业的治理程序。包括确定目标、目标实现、业绩考核、责任机制和维护价值等方面的治理,在治理实务中逐渐形成或体现企业的独特文化。内部审计人员对上述治理程序进行定期评价,从而对治理程序的完整性、有效性、合法性等做出结论,提请企业各级人员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德,推进企业依法管理经营,规避道德和法律风险,帮助企业完成各项治理目标,实现“增加价值”。
(四)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为企业增加价值
内部审计的管理机制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1.提升内部审计的隶属层次。内部审计隶属于谁,受谁的领导,直接决定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隶属层次越高,权威性和独立性就越强,反之就越低。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提升内部审计的隶属层次,改变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大多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负责人领导的现状,提升为由董事会、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进行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审计工作建章立制,实施质量控制。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评估制度,定期对审计项目的质量及审计项目创造或增加的價值进行检查和评估;选拔能力强、素质高、知识面广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内审工作;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信息、风险管理、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培训;实行审计项目负责制,明确各级人员相关责任。从审计项目管理、人员配置、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内部审计的质量。
3.建立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审计工作制度、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有重大工作过错以及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审计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五)通过不断创新审计手段
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降低审计成本。为企业增加价值。内部审计应贯彻成本效益原则,使其工作成本小于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即所得大于所费。同时,内部审计还应遵循效率原则。而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方法就是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目前大多数企业存在的内审人员数量与企业规模、业务量的非对称性矛盾和扁平化管理以及风险防范的内在要求等诸多因素,客观上要求企业内审部大非现场审计力度。同时,电子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非现场审计工作在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当前,非现场审计工作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展开:一是落实专人,明确职责,为非现场审计进行组织上的准备;二是创新手段,设计开发审计软件,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为非现场审计进行技术上的准备;三是定期地、连续地采集企业各经营单位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为非现场审计进行资料上的准备;四是利用审计软件,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检测企业的经营状况、风险管理和控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五是随机抽取非现场审计样本进行现场复核,以评估其准确性;六是向相关权力机构、管理层报告非现场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整改和处理意见。
三、内部审计促进价值增值的思考
(一)从全局出发,更新审计理念
审计部门必须站在完善内控制度的高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好审计职责。以总行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并据此制定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为日后每一个审计项目做出决定性的价值导向。应及时更新审计理念,和组织的发展战略步调一致。在审计方法上,从单纯的事后审计转变为对被审计对象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事前”、“事中”、“事后”立体化审计监控和风险预警;在审计手段上,传统手工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变;在审计对象上,应确定重点营业机构、重点业务条线、重点经营产品等,抓住领导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审计;在实施审计工作中,应形成统筹设计、上下结合、点面结合、条块结合、现场与非现场结合的内审工作布局,全面完整有效地实现审计年度目标。
(二)强化审计独立,理顺内审机构隶属关系
建立高效独立、垂直治理的内审机构,争取领导支持,是确保内审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内审机构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工作,并向董事会负责,遇有重大事项和问题可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对高管人员实行审计监督与评价。同时,还须通过完善内审反馈报告、后续跟踪审计问责、系统内部审计通报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从而建立起上下左右多层面联动的监督整改机制,最大限度地扩大内审价值效能。
(三)讲求审计特色,保证工作质量
审计工作必须突出重点,抓住经营管理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力求审计出成效、出成果。
(四)加强交流,改善与审计对象的关系
以往的审计理念中审计人员或审计机构与审计对象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往往造成审计对象与审计人员或审计机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必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树立崭新形象,注重对审计事项的理解与沟通,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促使二者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着力营造积极、严谨、愉快的审计工作氛围。同时,审计人员要积极树立服务意识,为审计对象提供咨询和服务,善于为审计对象出谋划策,在节约成本、改善管理程序、方法等方面提供建议与参考,以此消除被审计单位的“心理”抵触情绪。
(五)注重审计成果运用,提升审计影响力
首先是做好审计整改落实,真正发挥内审工作的内在价值,对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提出审计工作整改意见和建议,要求限期落实整改。然后,根据整改报告中的问题逐条、逐户、逐笔进行后续审计,对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进行督促和再次后续审计,确保审计整改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其次,将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分门别类,以审计告知单的形式分别抄告各业务部门,建议对所属机构做好督促整改工作以外,不断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使其能涵盖整个业务操作流程的各个环节。最后,为进一步树立审计服务大局的理念,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实现全行共享,从而提升审计工作对经营风险的防控能力与监督效果。
(六)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纵观近几年的审计工作,在审计项目数量上逐年递增,在审计工作质量上也日益求精,现行高标准的企业监管理念、快速发展的各项业务经营管理现状等,对审计工作和内审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是要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拓宽内部审计人员来源渠道。二是提升内审人员职业素质,提高内审绩效和价值。职业素质是内审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在审计工作中,要加强与被审计人员及被审计机构的交流沟通,进一步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断更新审计理念和方法,准确如实提出问题,实事求是定性问题,在服务大局的同时,做到正直、诚恳,以理服人,使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处理冲突等软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为组织创造无形和有形价值。
参考文献
[1]司原.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机理分析[J].现代财经,2009,(5).
[2]《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
[3]秦永,张宇宁.谈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2,(7).
[4]中国内审协会代表团.分享先进经验推动内审发展[J].中国内部审计,2002,(10).
[5]王桦等.内部审计职业化特征: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3)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简介:魏华(1968.9-),女,汉族,安微蚌埠人,大专,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