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直接影响国家资产安全、公共服务等的效率,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利于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防范各类舞弊事件的发生,对提高事业单位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涵义及范围,分析了其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管理 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涵义及范围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应根据单位自身实际情况来判定,其控制活动应具备适用性、可行性、全面性等。一般而言,事业单位内控是由单位领导负责,全体员工共同实施,为实现既定控制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具体措施、程序等,对经济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动态防控的过程。从控制范围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范围分为主体范围和客体范围。主体范围主要包括广义上的行政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附属单位。广义的行政单位包括党的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包括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列入事业单位的社会团体;社会团体则主要指未被列入事业单位社团编制的社会团体;其他附属单位则是那些附属于事业单位却不具备法人资格,不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从广义上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客体范围涵盖单位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收支管理、预算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以及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其他专项资金管理等。在内控制度不失普遍适用性的基础上,内控客体应尽可能囊括行政事业单位各类经济活动。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
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尽管“规范”中要求各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内控体系。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事业单位未能梳理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对业务环节不清晰,也未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更不用说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导致制度的制定不合理,影响了相关人员的执行效果。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定内控制度时,还停留在书面形式上,缺乏有效的操作细则,致使内控制度的制定流于形式,降低了内控工作质量,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够扎实
扎实的会计基础工作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稳健运行的重要保障。但一些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其财务事项与经营活动的决策仅靠惯例或经验,缺乏相关的、可行的制度予以规范,且实际操作具有随意性,如岗位设置不合理,未能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一人身兼数岗等问题时有发生;票据管理不规范,缺乏相应的检查制度;会计核算工作不扎实,凭证编制不够严格;缺乏对财务报告的分析研究,以至于无法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预算控制薄弱等等。这些都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实施效果。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方法不够合理
不少事业单位控制手段不合理,表现为:一是不合理的兼岗现象。由于各种原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配置有限,未能严格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使得内控成效大打折扣。二是行政事业单位审批授权制度不科学。一些单位长期执行“一只笔”审批制度,而缺乏对第一领导审批情况的监督与控制,进而影响单位整体财务控制实际效果。三是控制流程体系有待完善。例如:存在一些经济事项未在审批控制流程中明确列示;抑或流程控制太过简单,多数集中在事后审批上,缺乏对事前控制的程序设计等。
(四)相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内控效果
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人员并非财务会计出身,其专业素质不高,无法胜任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由于事业单位财务及相关人员对内控认识不够,有的仍停留在对财务核算的内部控制上,没有真正掌握并灵活运用内部控制。当前,国内经济发展迅速,事业单位也面临着诸多变化,而内部控制相关人员原有内控知识陈旧,且未能及时更新,对新经济环境下的内控运用缺乏充分了解,严重影响内控效果。也有少数内控人员利用制度上的缺陷或漏洞,伙同他人进行财务舞弊,侵占、挪用公款,损害国家利益。
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内控制度,加强内外部监督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加大单位外部监督力度,使其成為事业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推手。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角度看,应形成主动接受外部监督的意识,充分利用每一次财政财务专项审计和检查活动,将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实施落到实处,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其整改。在优化内控监督机制的同时,要设置相应的、独立的内部监督部门,明晰岗位职责,确定各业务节点的执行权和决策权,使各部门及岗位之间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从而实现内外部监督的有机结合,促进内控制度效用的正常发挥。
(二)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会计基础管理工作
各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运行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从而做好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为事业单位经营决策提供依据。首先,应设置独立的财务会计部门与相关岗位,在遵循“不相容职位相分离”原则的基础上,明确各成员职责,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以防范舞弊现象的发生。其次,制定会计基础工作流程,使之程序化。事业单位应对现有会计政策、制度进行梳理,及时调整、补充、完善现有制度,形成会计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最后,加大对会计人员执业技能的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任免机制,为扎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奠定基础。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制度,强化预算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以预算管理为主线,并以资金管控为核心,以此建立内控体系,通过预算这一主要内控方法,实现单位各项业务的有效衔接。在合理设置内控岗位的基础上,明确审批程序、相关人员职责与权力,充分利用账务核对、档案管理、工作交接程序等内部会计控制方法,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要将各项经济活动内控流程嵌入信息系统中,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这一方法以被不少事业单位所采纳,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对日常业务的处理,实现内部信息数据共享,以及内控管理规范化,从而提高内控效率。
(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综合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内控理论知识的继续教育,加大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继续教育,规范内控管理制度的实施,提高在职人员对增强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重要性的认识,为员工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机会。二是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财会工作水平,以及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财会人才培养、选拔、评价制度,调动财会人员积极性,从而提高财会工作与内部控制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革峰,程茜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浅析[J].财会通讯:综合(中).2012,(11).
[2]王荔.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与对策建议[J].金融经济.2009,(05).
[3]韩炜.试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六个关键控制点[J].经济师,2012(12).
作者简介:张静敏(1971-),女,汉族,山西黎城人,经济师,现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