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黄麟涵,讲师,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城建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西方墓园中出现的新式绿色墓葬区,着重从文化的转变、生态体系的建立、墓式墓穴的建设、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这几方面进行探索。提出新的公墓发展模式,并总结出这种新模式新文化能被国内大众认可的可能性。
关键词:绿色墓葬;生态设计;文化转变;功能分区、流线组织1.引言
现代西方墓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比较成熟,除了改造和扩建墓园外,还在为探寻一种新的墓园方式而不懈努力。自然埋葬区(也可称为“绿色安葬green cemetery”)就是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科学化的生死观、生态设计理念的兴起与技术的发展等方面,慢慢发展起来并被人们所接受。人们旨在进行埋葬的同时也能对环境进行保护养育,墓葬不单能为人们服务,也为自然提供养料,成为及时墓地也是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区。
自然墓葬区一般建设在自然山林区域,尽量减少人工痕迹,墓碑标识以当地石板或者树木花草为主,不仅保护了环境和自然资源,同时也利于生态恢复及景观的保存。本文介绍分析的是美国拉姆齐河保护区,这样的“自然墓葬区”也许更适合未来的发展,这种墓园基于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文化之上,对我国墓园的走向和文化的认同有很值得借鉴的地方。
2.墓园概述
1998年拉姆齐河由美国绿色墓葬运动的先驱—比利.坎贝尔(Billy Campbell)发动建设,主要用于弥补南开罗莱纳州墓园的紧缺,同事也成为美国第一个现代“绿色墓园(green cemetery)”。保护区相关组织制定了限制性开垦相关规定,整个墓园是以不破坏原因的生态环境为大前提,整个墓园的人工痕迹很少,入口的设计简单而隐蔽,游客服务中心配置停车场,园区不允许机动车的进出,通过原有林间小路梳理出来的园路可以到达中心的教堂,这里主要是举行各种仪式的场所,墓葬区分布在教堂的周边。拉姆西河保护区成为绿色丧葬委员会认证的第一个美国保护区墓地。
3.区位职能分析图1区位选址图
资料来源:作者改绘
墓园位于南开罗来莱纳州内的郊区的山林山脉中的一部分。墓园面积有1000多亩,植物物种达到220多种,一边为拉姆齐河,一面靠近高速路,位于亚特兰大市区与格林维尔市区之间,交通比较便利(图1)图2各种功能活动
资料来源:百度图片
自然墓葬区的主要功能承担的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保育,再次是死者的安息地。此外还有提供文化科普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指参观动植物并进行科研调研(与大多数野生保护区相同),还提供如散步、登山郊游、野外聚餐等休闲活动,宗教和庆典活动,比如在教堂里的婴儿受洗和婚礼等仪式。这种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念:生死轮回,悲喜交错,逝去的人并不仅仅代表消失也代表重生,也体现了人类和环境一样有种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含义,也可以让人们重新反思生命的意义和真正的价值(图2)。
4.基于生态可持续性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
美国学者Mark Johnson认为景观设计师需要采用甚至可以创造一种美学,可以交流他们试图恢复的生态过程的价值,可以把自然景观引入到城市美感的传统观念中来。而 “green cemetery”基于自然生态创造一种新的墓葬文化和新的审美哲学,也正是符合这种观念的,也符合现代对景观维护节约型的需求。
这种环境观主要是是建立在对生死的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之上的。遵循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倡简洁与自然的墓葬形式。不用防腐剂、传统的棺木和墓石,而是采用更简单、廉价、自然的墓葬途径,遵循”尘归尘,土归土“的理念。整个墓园基于这样的观念与文化,没有过多的人工景观,只有必要的人工设施。没有高大的墓碑,重视植物作为纪念物的作用及其改善当地环境的潜力,尽其所能弱化墓葬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5.生态设计分析
1)墓园生态体系分析
拉姆齐河周边有道路和河流廊道联系,所处的位置属于城市外围的森林基底中,形成了既是城市区域的基底又是森林基底中的斑块,不仅自然的融入到生态体系中去,还增加了城市斑块的多样性。可以大大的调节整个区域小气候和改善生存环境。
2)墓式、墓穴分析图3墓葬形式
资料来源:官方网站
由于自然墓葬区和一般墓园的性质的不同,墓式的主要着重点不是以节地小型墓葬,着重点在于是否可持续,以生态的敏感度来选择土葬、二次火葬或骨灰撒播区。规定的棺木、骨灰盒必须为可腐烂的材料(图3)。
墓碑标识的选址也不是随意确定的,是由自然保护区管理协会的电脑定位系统选定的,这个依据是通过一系列的野外探勘和各种软件分析得出的。分区上不同的墓葬区有不同的规定,其中涉及到不同的墓碑标识,不同的植物种植,不同的墓葬形式以及不同的吊唁方式和次数。对墓葬等级标准等都有一套固定的规则,总的来说墓碑不提倡高大显眼,而是用平放石板或木板来代替,在自然环境中更加融化为主,这就需要提倡一种简洁持续的墓葬理念。鼓励以自然有纪念意义的植物代替人工标识来美化坟墓,同时也达到丰富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吊唁提倡少而品质高的形式,并以安静不破坏环境为前提。
3)植物配置分析
這里所提到的植物配置不是简单的种植格式各样的品种,更准确的说是对植物的保护和生态链的恢复。保护原有的植物是一方面,二是加入少量不破坏本土生物链的景观植物,三是恢复已被破坏的生物链,培养生物链中缺乏的植物层级。
坟墓上可以种植家属为死者选择的植物,但是墓地的管理者对所选的树种有一定的限制,需要选用属于本地乡土品种最好,不过也可以适当加入观赏性强的外来树种,前提是不破坏这一区域的生态平衡。在保护区制定的框架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定,每个植物均标识着每个坟墓的位置。被选的树种可能象征着家庭和墓园之间的联系,一些死者的亲属透露树木可以标记一年中的特定时间,例如花期也许就是逝者的生日,或者果实成熟时恰好是逝者的祭日。
6.功能及流线分析
1)功能分区分析
图4墓园功能分区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拉姆齐河保护区没有和一般当代西方墓园一样,结合殡仪馆设计。自然墓葬区的功能分区分别有:入口广场区、服务区(包括游客中心和小教堂)、纪念区、森林区。其中墓葬区根据生态敏感又分为自然墓葬区、骨灰墓葬区、骨灰播撒区。并且墓葬区也兼顾休闲活动。科研教育等功能,简而言之这里的墓葬区其实就是可利用的林区。墓葬区每个坟墓的选址和形式都有严格的控制,都是基于GIS等现代设备勘测分析选择位置的,比如骨灰撒播区就设置在生态相对更加敏感的地带,反之亦然(图4)。
2)交通流线分析
在游客中心处设置有停车场。园内不允许机动车的进入,道路被设计成为蜿蜒的自然乡间步道。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墓园没有一般模式的环形路线,而是采取顺应地形,沿着山脊与等高线来布置道路。道路的密度不仅与通达的墓葬区相关,也和地形地貌有关。园内主要墓区和道路主要布置在拉姆齐河的东南侧。这是根据生态的敏感性来确定的。所以从道路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自然墓葬区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并以此为大前提。
7.结语
对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拉姆齐河保护区墓葬形式的出现是迎合时代要求的。而国内墓园的发展形式也可以从这种自然墓葬区中得到借鉴,并从文化的应用、生态的保育等多方面得到一定的启发:
1)文化和美学:虽然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态墓葬文化和新的美学观念,但其中的土葬和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念符合与中国的传统墓葬文化不谋而合,人们对其的接受度大大得到了提升。这种“落叶归根,养护大地,讲究自然的循环,去除铺张浪费的虚荣”的观念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
2)生态设计:自然生态墓园没有把自己作为城市设施系统的一部分,而是首先首先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作为一个野生林地存在。其中各个方面也体现了这点,比如保护动植物,修护和保育土壤,使用可以被自然吸收的材质,简化个人墓碑的形式并且避免过多的人为的设计,用专业的技术避免生态的敏感区域。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进行强制性的规定和维护。在后天的维护上面也不需要过多的打理,可以节约成本和劳动力,形成一种天然的乡野景观。
3)发展趋势:自然墓葬是现代墓园发展方向其中的一种类型,特别是针对城市墓园建设用地紧缺的地区。对于我国墓园现状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可以先在常规的墓园旁边的预留用地进行试点,当这种墓葬形式被社会接受和管理成熟时,就可以应用在城市周边的自然绿地中去。(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城建学院)
参考文献:
[1]http://www.ramseycreekpreserve.com/Gallery/ramseyfall.aspx
[2]张文英 美国墓园的发展与演变[J]中国园林 2009
[3]安迪.克莱登 变革中的墓园景观[J]风景园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