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沁莲 熊月菡 向海清
摘要:竞争性选拔干部是近年来我国人事制度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干部选拔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关系着干部队伍的质量,是衡量人事工作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广东电网公司稳步开展竞争性选拔工作,扩大了选人用人的视野,畅通了优秀人才脱颖的发展渠道,有效激发了干部员工的工作热情。此次竞争性选拔分析研究,即以组织选拔为参照,有针对性地开展问卷调查,以调研数据为支撑,摸清竞争性选拔的开展现状,通过对比分析,查找两种选拔方式的区别,发现竞争性选拔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电网企业;竞争性选拔;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158-02
一、竞争性选拔与组织选拔的对比分析
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在加强班子建设、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赛场选马”,有效营造“凭实力竞争、以德才胜出”的良好用人环境,激发了广大队伍的生机与活力,确立了正确的工作导向,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与组织选拔对比,竞争性选拔有如下特点:
1.选人用人视野更宽
竞争性选拔方式更好地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对于急需的紧缺人才或因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需要,可以适当放宽任职资格条件,竞争性选拔选人的范围更大、视野更宽。
2.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经调查,53%的人认为,与组织选拔的同级领导干部相比,竞争性选拔产生的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总体上相对较高,学历更高、年龄更年轻(研究生以上、以及40岁以下的干部较多),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比较强;他们精神状态较积极,在工作思路、创新意识、发展潜力等方面相对较好。具体数据详见图1和图2。
3.实际能力差异不大
73%的人认为,竞争性选拔产生的干部对所分管业务比较熟悉,曾从事过相关工作,这与组织选拔的干部并无太大的差异,都能够以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赢得领导和群众的信任。具体数据详见图3。
4.干部人岗匹配更好
例如一些异地交流的岗位,通过人选主动应聘,工作主动性更强,有利于促进干部交流,盘活干部资源。同时,56%的人认为,通过竞争性选拔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用了至少半年时间。经分析,主要原因是异地交流到新的工作及生活环境,缺乏群众基础,新任岗位与原岗位业务不同,社会文化不同,对于更高层次的新岗位需要一定适应过程等。
5.成长状况方面不同
竞争性选拔的干部任职后,在组织协调、处理复杂问题、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但在任职初期遇到的突出困难是对单位人员和新业务不熟悉,难以得到主要领导、下属和其他班子成员的支持。对干部继续成长影响较大的个人因素”中,前三位是领导力、道德品行、经验阅历。对干部继续成长影响最大的人际因素中,前三位是下属的信任和尊重、“一把手”的关心和重视、同级领导的支持配合。
二、竞争性选拔存在的问题
1.资格条件不统一,底线不明
报考资格条件设定不科学,资格设置时宽时严,资格条件中“适当放宽”的范围尚不明确,竞聘要求不统一。
2.对开展竞聘的岗位没有科学分析
个别单位为了追求竞聘的比例,明明有合适人选,也要搞竞争性选拔;个别单位过度依赖竞争性选拔,对非紧缺专业人员也搞跨市区、跨系统竞聘,花的人力物力不成比例。
3.考试与干事结合不够
测评内容不科学,与实際工作结合度不够高,岗位胜任能力针对性不足,选出的少数干部岗位适应性不强,个别出现“选上的用不上”“会考会说不会干”“干得好的考不好”等“干”“考”脱节情况。
4.竞聘的导向作用未发挥好
有的地方把严肃的竞聘工作搞成“选秀”和“走过场”,把群众和职工的注意力过多吸引到干部选任上,助长干部队伍浮躁情绪,出现个别“考试专业户”。干部选拔趋向于“发达城市集中化、边远城镇无人去”,选拔方式存在区域人才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5.对干部竞争后的后续成长关心不够
通过竞聘产生的多为异地交流干部,干部上任后,缺少对单位的了解,缺少对接帮带,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容易出现“水土不服”,需要组织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三、竞争性选拔工作的思路
1.明确资格条件的底线
合理确定报名人员的资格条件,对年轻干部有真才实学的、成熟较早的,要大胆破格录用,但“破格”不能“出格”,选人标准不能降低。竞聘资格条件的底线为“报上一级职位的,需在本级职位任满1年,越一级报名的,应当在本级职位任满4年”。
2.科学确定竞争性选拔的岗位
经调查,适合开展竞争性选拔的情况有:本单位确实无合适人选,特别是缺乏紧缺专业人才;企业升格、机构调整、合并等,干部调配存在一定困难;合适人选较多,难以取舍;加强干部交流需要,某些岗位人选通过竞聘方式产生,由于是自愿报名,可提高其工作主动性。
不适合开展竞争性选拔的情况有:关键岗位;专业性强的岗位,而且人选较少;有群众公认的合适人选,综合素质等优势比较明显。
3.合理设定竞争性选拔的范围
一是采取“就地取才”或“就近取才”的情况:本地人才积压较多,积压时间较长,多年没提拔过,员工积极性不高,看不到希望;“空降兵”过多,本地成长的干部较少甚至没有;由于地域文化影响,外地交流干部与当地地方政府等对外沟通不畅。
二是扩大范围,如跨单位,或面向公司系统的情况:本单位缺乏相关专业人才;促进干部人才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例如,引导干部向欠发达地区创业;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加强与其他单位联系。
4.科学设置竞争选拔的考试内容
一是根据职位分析,提高考试测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结合岗位要求,有效筛选“高分低能”和“考试专业户”;二是增加信息技术考核,以适应现代办公环境的需要。
5.加强测试与考察的有机结合
加强和改进考察工作,一是坚持综合比较、择优任用,综合考虑年龄、来源、经历、专业和性格气质等因素,注重选拔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经过多岗位锻炼和重大考验的干部,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竞争,而不是在考试、分数上竞争;二是注重日常工作中了解考察对象的相关信息,补充修正组织考察结论,提高考察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三是加强工作的灵活性,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竞聘人选在得分、排名较为接近的情况下,不唯分数论,要根据职位和人选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综合考虑,经集体研究后决定,可以录取第二名或第三名人选;如果在征求纪检监察部门意见时,第一名的人选存在违法违纪问题,也可以录取第二名或第三名人选。
6.建立竞争性选拔常态化机制
每年对出现空缺的、需要进行调整结构和当前企业发展急需的岗位进行梳理分析,制订年度工作计划。
7.关注干部的培养和成长
一是加强后续管理,单位主要领导要进行带教,帮助新任干部快速了解单位情况,根据专业、经历和特长,逐步压担子,提供轮岗、挂职等锻炼机会。二是加强岗位培训,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加强政治理论和岗位业务培训,学习如何当好领导干部,加快适应过程。三是提供支持帮助,人事部门定期走访,与新任干部谈心谈话,及时提醒和帮助。
四、竞争性选拔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广东电网公司紧密结合干部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五湖四海、不拘一格”,不断探索和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为干部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2010年,开展不定向民主推荐和差额民主推荐,制定印发《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管理办法》。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开展竞争性选拔工作,极大地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2012年在笔试、半结构化面试的基础上,增加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式。2013年在4个单位副处级岗位的公开竞聘中,从三个方面探索竞争性选拔的新模式。一是合理设定竞聘范围,实现“就近取才”。竞聘范围只面向岗位所在单位,给本地成长的干部一个机会和平台,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二是优化测试程序,把民主推荐和测评环节放在笔试和面试之前。把平时埋头苦干、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好干部推选出来,推荐得票前5名的人选,才有资格参加笔试和面试,避免出现“善考不善干”“高分低能”等问题。三是结合岗位特点,坚持“干什么考什么”。在考试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的确定上不搞“一刀切”,注重考试与干事相结合,结合岗位实际,科学设计考题,确保平时干得好的能够考得好,有效提高了竞争性选拔干部的质量。对竞争上岗的干部,注重向粤东西北等边远地區倾斜,充分调动和使用好干部资源。同时,加强竞聘后干部的后续管理,加大培训和帮带,促进干部的成长,充分发挥干部的作用。目前,直属30多个单位干部竞争性选拔开展率为100%,竞争性选拔方式拓宽了识人选人视野,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进了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越来越受干部职工的认可。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