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番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差距居高不下。本文利用1995—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就中国就业重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就业重构方向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负相关,就业重构速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正相关。
关键词:就业重构方向;就业重构速度;收入分配
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73。“中国贫富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差距。”我国收入差距约50%来自城乡之间的差距,城乡差距的走向对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还有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动,就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化。因此本文将从就业重构的角度来分析如何缩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增加到2013年的26955.1 元,增长78.49倍;农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从1978 年133.6元增加到2013年的8895.9元,增长66.59倍。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呈现扩大之势,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
1978—2013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趋势显著,增幅较大,增速较快;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则相对滞后,增幅不大且增速缓慢。另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张之势。
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比的数据变化,1978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主要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实施,国家采取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二是国家允许农民从事农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将长期束缚于土地之上的农民解放出来,农民收入渠道多元化,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第二阶段(1985-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1985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提高较快。而同期农业改革尽管仍在进行,但由于城市改革需要巨额费用支持,导致支农政策发生严重偏转,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逐渐下降,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农民税收负担加重等不利因素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缓慢。
第三阶段(1995-1998年),城乡收入差距平稳下降。1993年下半年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国民经济在1996年顺利完成“软着陆”,我国经济在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同时有效的控制了通货膨胀。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保障了农业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改组也造成大量职工分流、下岗,直接影响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
第四阶段(1999-2004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是因为农民收入增速不断下降。一是消费需求不足致使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农民源自农业生产的收入逐年减少;二是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在农村增收中的贡献度降低;三是农民负担较重,制约其收入增长;四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与市场需求脱节抑制农民收入增加。
第五阶段(2005-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变化不明显阶段。原因在于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力实施,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一是农业税的减免、粮食补贴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力地刺激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二是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免费义务教育的推行,彻底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村增收。
第六阶段(2009-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略微缩小阶段。2013年回落到十年来的最低点。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而农民收入增长却是多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一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确保了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稳步增加;二是农民工工资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三是政府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力度加大,农民转移性收入迅速增加。
在城乡居民收入整体增加的同时,观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比可以发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W”型的演变轨迹,但整体而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二、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
我国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由1978年的28.19%下降到2013年的10%;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5%左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由1978年的23.94%上升到2013年的46%。
相应的,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在1978—2013年间也产生了和产业结构趋同性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由70.5%下降到了31.4%;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在1978年还是17.3%,在2012年首次突破了30%,升到了30.3%;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在2011年上升到了35.7%,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由人社部发布的《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是31.4%、30.1%、38.5%。这些变化说明我国产业就业更加均衡,就业结构更加完善。
三、我国就业重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模型构建
设定线性模型
Yt=α0+α1STREt+α2STRKt+μt
其中,Yt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表示;STREt表示就业重构方向,用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总就业人数之比来表示;STRKt表示就业重构速度,用∑3i=1|qi,t-qi,0|来表示,其中qi,t表示第i产业就业人员在t期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qi,0表示第i业人员在基期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下标t表示时间,μt为随机变量。数据跨度为1998年—2013年。
(二)回归结果分析
利用Eviews6.0估计模型参数,估计结果为
Y^i=-2.947769-5.126355STRE+10.46595STRK
(0.544632) (0.771626) (1.068737)
t=(-5.412409) (-6.643578) (9.792817)
R2=0.907096 R2=0.892803 F=63.46493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转型期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就业重构方向负相关,和就业重构速度正相关,二者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
四、结果与启示
我国就业重构方向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业重构速度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适当增加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配格局,建立合理的农村劳动力准入机制;采取再分配政策,调整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对低收入阶层采取转移支付政策。(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钊、陆铭.《收入差距现象透析》,《世界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
[2] 李实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3] 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J].经济研究(9):19-28,1997
[4] 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10):24-36,2005
[5] 阮杨,陆铭,陈钊.经济转型中的就业重构与收入分配[J].管理世界(11):50-56,2002
[6] 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 2000(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