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夏目漱石《心》

2014-04-29 00:44穆牧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0期
关键词:个人主义

穆牧

摘 要: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个人服从集团的利益,而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主张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夏目漱石后期代表作《心》中出现了“明治精神”这一概念,他对于急功近利的明治时代并没有太多好感,他用作品对以个人主义为导向的西方文明进行质疑。《心》中所阐述的“明治精神”是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之下“自我本位”的迷失,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缅怀的一种精神层面的写照。

关键词: 明治精神;个人主义;自我本位;文明开化

作者简介: 穆 牧( 1984-) ,江苏南通人,苏州市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公共学科部党总支书记、日语讲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02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的文坛巨匠,长篇小说《心》是夏目漱石后期的代表作品。作品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由明治时代过渡到大正时代的转型期,也是东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时期。作品描写了知识分子在两种文化冲击下的空虚、迷茫的精神世界。西方文明所带来的崇尚自由、民主的个人主义,使人们传统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小说中,“明治精神”是对作品人物形象的高度概括,刻画了日本知识分子在社会大变革中的精神风貌,也是夏目漱石对于当时出现的个人主义与传统道德之间的矛盾的反思。

一.《心》中的“个人主义”

明治时代之前的日本受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影响,占据日本的还是集团主义,日本传统的封建体制还是以特定的权力者为核心的,存在着强制统一的人际关系。个人主义是随着明治时代的“文明开化”而来,它对日本的影响是深刻的,在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这种个人主义既与日本传统的国民道德相悖,又与明治时代的精神相冲突,夏目漱石的《心》就是描写了在这种冲突中,由于个人主义的破灭而导致的悲剧故事。

夏目漱石所提倡的个人主义的根基是“自我本位”,是一种在尊重自我个性的同时尊重他人个性的高尚思想。他认为人在为了生存而努力奋斗的同时,促成了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发展是在充分尊重个人的权利和提高个人的认识水平、道德准则下得以保障的。当然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是共生共存的,没有义务作为前提,就失去了行使权利的价值。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应该彼此敞开心扉、开诚布公,应脱离俗套的社交模式而相互往来。在夏目漱石看来,明治时代是一个让人不安和焦躁的社会转型期,西方的“文明开化”中的“自由、独立、自我”是“个人主义”产生的根源,而随着个人主义的破灭势必会产生利己主义。他极度地担忧日本肤浅、麻木地引进西方文明,担忧日本效法西方列强走上国家主义、军国主义的道路。

小说中的“先生”和“ K ”的故事展现了明治时代人们尊严饱受蹂躏的悲剧人生,他们以死来确立个人主义的理念。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使人赢得了独立与自由,其代价却是随之带来的无法避免的孤独。孤独是个人主义思想可怕的副作用,这也是“先生”之死的原因。小说中“先生”不敌爱情的诱惑,没有坚持平等的个人主义原则,伤害了好友“K”,又由于受到了传统的文化观的影响,耻于公开自己的爱情,从而导致了内心的阴暗。对“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而言,理性的败落即是耻辱,最终使他陷入了自责、愧疚的深渊不能自拔,这正如妻子“静”口中所描述的“先生”由原来的热情开朗变成了现在的离群索居。《心》中体现的“个人主义”还表现在了“先生”深受道义苛责的内心,对于道德洁癖的“先生”而言,沦为利己主义的自己只能自绝生命才能真正地成为“个人主义者”,“先生”之死亦是殉个人主义之道。

二.《心》中明治精神的矛盾性

“明治精神”一词出现于小说的最后一章,“明治精神”是指自由、独立、自我的现代精神,它是一种不得不忍受寂寞的孤独。明治时代的精神即“明治精神”,“明治精神”是明治时期的人们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展现出来的希望实现与西方强国为伍的一种精神面貌。对于“明治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就是最高独裁者明治天皇,明治天皇的病逝随即带来的就是改朝换代,明治精神中的矛盾也将遗留到下一个时代。

小说中的“先生”抱着矛盾的“明治精神”孤独地生活着,把自己的命运与“明治精神”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对于未来的社会没有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选择了在天皇病逝(明治精神终结)时终结自己的生命。明治时代之前,日本是闭关锁国的一个国家,所面临的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严峻的国际形势。众所周知,美国军舰的“黑船事件”,让日本人内忧外患,“文明开化”成为了整个明治时代所推崇的口号,但在夏目漱石看来这是一种极其肤浅的“开化”。夏目漱石明确指出西方是内发型的开化,而日本是外发型的开化。日本的“文明开化”并非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由于外力使然不得已而为之的。明治时代一边推行肤浅的“文明开化”,一边又在恢复传统伦理道德及家族制度,两种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上形成激烈的冲撞,让人民的思想混乱不堪。从小说中“先生”和“K”所处的时期可以看出,他们从小接受的日本传统的东方式的教育,在大学时期则是接受的“自由、独立、自我”的西欧近代思想。受教育者在这种对立的东西方文化认知下,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禁锢,从而导致价值取向摇摆不定。在现实面前旧的价值观念溃不成军,新的价值观又不能让人接受,这就是“明治精神”的宿命,这种矛盾性在明治时代的日本是没有办法化解调和的。面对这种矛盾性,“先生”所产生的不安、惆怅、焦躁的情绪其实在当时社会上是普遍存在的,“明治精神”也客观的批判了明治时代。

三.“明治精神”对“个人主义”的重塑

夏目漱石在小说中用“先生”和“K”成功地刻画了在明治社会知识分子内心中的不安与孤独。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价值体系中的自我迷失是“先生”和“K”悲剧的根源,这种时代的悲剧是夏目漱石对“明治精神”深刻的反思。

夏目漱石希望通过“先生”故事来告诫世人,过分在意于自我本身,不去理解包容他人,个人主义就会走向极端的利己主义。夏目漱石想把西方文化所带来的个人主义与日本传统的伦理道德做一个融合,想构建一种适合日本的“個人主义”,夏目漱石思想的精华在于重新构建国人的“自我本位”。他所指出的是一种孤独的“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约束的“个人主义”。在小说中“明治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讲重塑了“个人主义”,体现了夏目漱石所固有的传统主体意识对西方个人主义的反思,这种反思对于日本近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结语

“明治精神”重塑了明治时代下的个人主义,在受西方文化撞击下的明治社会,很多知识分子就像“先生”和“K”那样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难以抉择,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不知所措、徘徊挣扎。夏目漱石合理地批判了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西方文明,客观正确地认识了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性,重塑了个人主义在当时日本社会所应存在的方式。对于西方先进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了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观,这是一个文人对于一个时代的社会责任感,作品凸显了文学的教化作用,《心》依然有它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日]夏目漱石.心[M].东京:岩波书店,1984.

[2]夏目漱石. 心[M]. 林少华,译. 青岛: 青岛出版社,2005.

[3]平川幸占弘.漱石と明治天皇[J].文芸春秋,2000.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对疫情控制效果的影响及其计算心理机制*
反对个人主义做合格共产党员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如何解读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纬度对比研究
“英雄主义”视角下中美电影的比较研究
西方个人主义的缺陷及其在中国的际遇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个人主义思想的探析与评价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