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泽明
在課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当下,学校可以利用新课程背景的优势,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考评人才等方面下功夫,以教研、科研、培训等多种途径,致力于培养综合型、研究型、特色型教师。同时,充分发挥研究员、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名师”效应,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
培养个性教师
开发丰富实在的选修课程和“研究性学习” 选修课程和“研究性学习” 尽管与学生的升学无直接关系,却为教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提供了专业特长发挥的空间,涌现出一批“复合型教师”,使学科的发展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相互交融.
创建“东川大讲坛” 两年前创建,该讲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9期,请到了孙健、韩立福、冯恩洪、余映潮等全国著名专家和学者来校讲座,培养教师的人文精神和感知前沿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推荐本校教师登上讲座进行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培养其独立的探究精神,营造了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
成立“名师工作室” 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研究员、特级教师等师资资源,加强对课堂改革的视导和分层对教师的指导,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研究性问题,也为教师专业发展建言献策。
培养骨干教师 学校可以广泛推荐教师参加由国家级或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要涉及所有学科,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不仅能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理论水平,更能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比如,笔者所在学校2012年有7名教师申报市、区级骨干教师,并通过了评审,取得了市、区级骨干教师资格;目前学校有20名教师已获得市级骨干教师的荣誉称号,有32名教师获得区级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称号。此外,学校近两年来外出培训考察的教师达到30多批,人数近一百,占教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聚集课堂,开展学本式研究
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途径。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学校以“为未来育人,育未来有用之人”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围绕“168问题导学”学习模式开展了多层面的课例观摩研究活动。如:行政会成员展示课,教研组长示范课,市、区级骨干教师研究课,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党员优质课比赛,高一年级分层教学展示课,学科备课组每学年一人一次组内研讨课,市、区学科专家视导课。
在这些课例观摩研究活动中,学校倡导:一评“常态课”,关注原始教学问题,寻找个人经验与团队智慧的差距;二评“改进课”,关注教学问题的行为改进,寻求理念的内化与教育效果外显的差距;三评“提高课”,最终进行全程反思,写出反思总结,提出改进的措施,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感悟教育智慧,改善教学行为,把研与教融为一体,实现专业提升。
开展校本教研
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学校长期坚持开展学科教学研究。学科教研活动立足“校本”,研究七中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在常态的教研活动的基础之上,学校经常承担区级和市级以上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教师们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特别是课改中,结合课改中凸显的问题,开展研究和探讨。例如,初中物理组根据学校推行的“168问题导学学习模式”的课改,结合物理学科特色,在沙坪坝区进修学院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三助式”教学的课改探索,并进行研讨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校对兄弟学校起到了区域性的“引领”和正向的辐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语文教研组聘请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来校观摩我们的课堂,并作了《语文阅读教学10味》的专题讲座,和教研组的全体教师一起进行了“中学语文学科特点教学研讨会”。这种结合学校课堂教学作学科专题研讨的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们的专业素养,达到了锻炼教师队伍、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目的。
近两年以来,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切合实际的教学研究几十次。如市区级教研员深入课堂之后的共同教学研究、针对高考中考的专题研究和指导、学校课改结合沙坪坝区进修学院“卓越课堂”的联合体的教学研究等。
引导教师心理发展
关注教师心理发展是学校长期研究的一个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在旧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的情形下,如何帮助教师顺利度过这个交替期呢?结合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先后对部分教师进行了《教师课程心态》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对课改的认识、对课改的感受、在自己教学行为中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在新旧教学模式下教师心理冲击等方面的问题。问卷有助于学校了解一线教师的心理变化,寻找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帮助学校教师在课改行动中平稳过渡,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解决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同时,学校还针对个别教师进行了校级课题“教师课程心态”的访谈记录,跟踪个体教师,研究他们的心理发展历程,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从而使其在课改过程中健康积极地迎接各种挑战。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教师课程心态调查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七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