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

2014-04-29 00:44陈水先邝劲松
中国电力教育 2014年33期
关键词:好奇心协作信仰

陈水先 邝劲松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社会赋予学校老师的重任。就如何树立创新观念,创设创新环境,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崇高信仰,启引好奇心和协作创新精神等方面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环境;信仰;协作;好奇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44-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人才就没有社会的发展。100多年前德国经济学家德里希·李斯特说过:“一个国家可能很穷,但他若是有创造财富的生产力,他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富,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知道重要多少倍。”在21世纪,创新精神是一切人才追求的目标,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乃至每一个人面对激烈竞争的最有力武器。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与技术、生产与管理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1]创新思维总是与“别出心裁”“见解往往出人意料”“一反常规”“不断有新的发现”等字眼联系在一起。有时一个新想法往往是旧成分的新组合,没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组合;创新也可视为一系列知识产生、知识利用以及知识扩散的历程。它不是少数天才的私物,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是可以加以培养和训练的。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包括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诸要素的有机整体,绝不能割裂开来;同时,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与学校的氛围、风气、评价和激励等环境因素有关,[2]需要学校、老师、學生以及学校职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一、树立创新观念

21世纪是全球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是要靠“脑力”决胜负的,高速的信息传递,快速的知识更新,学校要大力宣传创新,支持创新;教师要主动改变观念,积极进行知识更新和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新世纪人才的要求,进行创造,创新教育,引领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在教学管理上也要有创新观念,要建立有助于师生创造力发挥的机制,鼓励和帮助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要让大家明白:没有创新精神,就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教师没有创新精神,就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就不能算是合格的老师;一个学校没有创新精神,就不可能培养符合新时期要求的人才,学校就不会有发展;学生没有创新精神,他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身与发展,要让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有这种紧迫感,产生创新的压力与动力。

二、创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为学生创造一个以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和偏离常规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要解放学生的脑、嘴和双手,营造一个良好的平等、信任、宽容与进取的氛围。然而我国教育改革几十年,旧的一些观念却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根治。传统的“师道尊严”,永远是教师正确。有的教师不喜欢学生提不同的特别是反对的意见,这样往往抑制了学生新的想法、新的观点,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确,“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而所希望和呼吁的是把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的力量发扬光大。教师应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创设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思考机会,要善于从中引导、点拨。经过苦思冥想,找到了答案,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学校应提供展示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校园环境,如可成立创新兴趣小组,或创造发明实验室或建立创新展示宣传栏,定期进行交流,表彰;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

三、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多种因素相互激发,相互作用,相互推动,螺旋上升的过程,而创新教学方法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替大大加快了,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停留和满足于传统的“一滴水”与“一桶水”的旧观念上,而应把教师具备的“一桶水”换成“常流水”以保证“流水不腐”、教师的知识不老化。同时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教法。众所周知: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教学教法上也要常变常新,与时俱进,教师要善于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根据条件和需要,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条主线,善于对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让学生体会和欣赏教学创新带给大家的教学效果和快乐,潜移默化地把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传递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提高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使学生由自在的学习主体变为自为的学习主体,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要进行开放式、启发式教学,彻底打破学生不敢问,不善疑,思维常处于封闭状态的局面。清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要善于激趣设疑,悬念设疑,矛盾设疑,变序设疑,层层设疑,创设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法多用等题目,激发、训练创新思维,使学生自觉地生疑,排疑,解疑,让学生自觉地动脑,动手,动口,求异创新。[3,4]

四、培养学生崇高的信仰和创新品格

一个没有向上的精神,没有信仰和追求,没有抱负和志向的人,很难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只有树立崇高的信仰和远大的志向,才能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回。只有具备这种优良品质的人才会把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产生和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欲望。

树立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勇于探索。

大庆工人王进喜从苦难的旧社会走出来,在新社会里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在技术上也肯于钻研,他曾带领伙伴用40年代的老钻机,克服技术上的困难,打出全油田第一口斜度不足半度的直井,创造了用旧设备打直井的先例。他与工友们发明了钻机整体搬家、钻头改进、快速钻井等多项技术革新,对改进钻井工艺技术做出突出贡献,被油田党委授予“工人工程师”的称号。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也是这样一个人,他学历不高,志向高。他领导的海尔企业文化理念的核心就是:创新与报国。他经过多年苦苦经营造就了一个有信仰的群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崇高的信仰、志向和追求,才有了张瑞敏和海尔的许许多多的创新,才有了海尔今天的发展与壮大。特别是张瑞敏创造的“吃休克鱼”的扩张兼并模式,因其独具特色的创新意识而登上了具有世界培养职业经理人摇篮美称的美国哈佛大学MBA课堂,成为世界公认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管理财富。

五、启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指出:“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对自然现象具有好奇心的人就不多了,这种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因此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5]

“好奇”是萌發创新的原动力,人的好奇其实在出生不久就已表现出来。呀呀学语的婴儿就表现出对什么都感兴趣,儿童时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但是到了中学、大学,学生的好奇心反倒变“淡”,变“弱”了。追根问底,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有关,传统教育没有呵护和培养好学生的“好奇”,相反有的还抑制甚至摧残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在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摒弃那些不良的旧的教学观念。

要培养创新思维,就得启发引导和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让他们敢于冒险,不怕失败,不怕犯规,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善于独立思考,解读各种信息,抓住机会,敢于前进,敢想,敢做,能坚持。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找各种答案,鼓励争辩,自由讨论,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是找到问题的关健,要害。”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

六、学会与人协作

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一生当中去涉足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要想在现有科学技术基础上有所创新、创造,还必须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信息共享。有人研究过从1901至1972年期间的28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发现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因为与他人合作而获奖的;笔者的几项发明专利也都是与他人合作完成的。人的创新能力不但与人的智力因素有关,而且与非智力因素有关,实践证明:团队创新、协作创新其作用更大,效果更好。可见人的创造性不只是一种个人化的品质,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特征。当代大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要培养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协作,学会在与人协作中创新、创造。

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知识、技能、品质等多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安忠,钱克威.现代企业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84-400.

[2]乔松林.八个原因制约科研和学术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5,(9):6-7.

[3]教育部人事司.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9-83.

[4]湖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195-203.

[5]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

(4):1-3.

(责任编辑:王意琴)

猜你喜欢
好奇心协作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团结协作成功易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协作
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浅谈如何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