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百年中国

2014-04-29 15:34黄后伟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

黄后伟

【摘 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总体上经历了“民主革命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等三个较为重大的历史发展阶段。

【关键词】唯物史观;中国化;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对中国革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广泛而普遍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认为法的关系等上层建筑都是由市民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即“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其次,认为市民社会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1]。

再次,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第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的实现途径就是社会革命,“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

最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4]。

大约和社会主义思潮传播大体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首先在日本,继而在中国得到译介、传播。

最早的一篇论战批评,见1919年7月25日的《晨报》,标题一目了然:《马氏唯物史观的批评》。这是一篇译文,原作者和译者不明,只是告诉读者节译自日本《改造》杂志。而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以及于胡汉民的《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可以说的上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在中国所遭受到批评而出反批评文章中最全面最深入的,也代表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最高水平[5]。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6]。毛泽东指出,“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事业是为着它的,是环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那种以为经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切任务的中心,而忽视革命战争,离开革命战争去进行经济建设,同样是错误的观点。只有在国内战争完结之后,才说得上也才应该说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7]。历史表明,围绕着“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基本问题,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解,邓小平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8]。由此可见,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第二阶段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的第二阶段内在地包括了以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总的来说,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其一,在经济战略上,形成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9]。其二,在社会形态发展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10]。其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1]。其四,在党的建设上,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后实施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战略,尽管对于迅速地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缓解社会的基本矛盾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很多伴生性问题。

总体而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这个阶段取得的成就如下:其一,对社会主义本质新的阐释,认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其二,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理论,强调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三,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四,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强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2][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2,32-34,33

[5]罗梅君.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一3O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64-7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

[8][9][10][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I94,225-227,252,373.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