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仲文
【摘要】物理教学是一种艺术,要使学生有兴趣地学好物理,老师的个性和使用什么方法是关键。文章结合物理课堂教学实际,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进行趣味性教学、能理论与实验结合教学、以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论述了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35-02
物理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以及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
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十九年来,连续三年担任毕业班的物理课,对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况有较深的了解和认识。部分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对物理知识缺乏认识和体验,认为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我结合教学中一些实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课堂和谐氛围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无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对教师的授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位老师,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和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课堂充满和谐氛围。
二、用艺术手段进行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以引起兴趣。因此,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趣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感到物理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十分有趣的。
1. 用“魔术”手段演示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不仅生动、形象,还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引入各种实验,加强直观性教学,让学生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感受事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热传递知识的掌握,我用硬纸板做了一个纸锅,演示了纸锅烧开水的实验,实验前很多学生都认为:纸会立刻着火,水立即会把火浇灭。通过实验,他们却看到纸锅安然无恙,水在锅中沸腾的现象,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2. 用传趣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与物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适时地引入这些故事,能激发学生科学地想象,教会学生学习科学地思考,并且在他们的记忆里创造无数的联想,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象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在运动的相对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觉得无法理解。在教学中,我引入了“顺手抓住一颗子弹”这一真实的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寻常的事。这个飞行员在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物体在流动着,飞行员误以为是一只小昆虫,顺手一把抓了过来,居然抓了一颗子弹。这个飞行人员幸运地碰到了这种情形:飞机跟子弹的方向和速度相同。那么,这颗子弹相对于飞行员来说,相当于静止不动,跟落在地上的子弹没有什么区别,它也就失去了威力。学生通过这个故事,对于相对现象有了具体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我深深体会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与物理学相关的趣味实验和趣味故事,把物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经常引入一些趣味的物理小故事,不但能激活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物理知识。
三、将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理论与实验脱节,从而认为物理学科抽象,是学生学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因此,我把物理知识跟学生经常遇到的各种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开发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指导学生体验物理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伽利略说过:“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因此,“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所以,我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增强了课前体验活动,让学生从“活动”开始,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先行而后知地进行学习。例如,在进行“压力与压强”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我让学生在学习前做以下两个小实验:一是让学生用手指按两边脸颊,互相观察脸颊的变化;二是让学生用两手的食指,分别按住一支一头平、另一头削尖的铅笔,慢慢用力,看有什么感觉。学生对此都很有感触,他们都感到脸颊变形了,变丑了;感到按笔尖的手比较痛。如果用力大了就会刺破皮肤而出血,而按另一边的手却不怎么痛。这样,学生对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了较深刻的感性体验,在学习新课内容时就容易多了,并且学生通过这两个体验过程,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了分析能力,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可见,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师的强制性灌输,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而获得的。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如在教学“浮力的大小”一节时,我让学生们进行造“船”比赛,给他们同样大小的橡皮泥造一艘小船,看谁的船“载”的货物最多。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各式各样的船在他们的妙手中“诞生”了,大家都在为能让船多载货物而绞尽脑汁,这既为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做好了准备,又给学生创造发挥的空间,整个课堂十分活跃。接下来我让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物体本身的性质:与物体的密度、体积、形状、质量等有关,还有的学生认为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然后,我再让学生设计实验,以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并把自己的验证过程向全班同学展示,大家共同进行充分的分析、讨论,去伪存真,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合理。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亲身体验,使他们原来以为的“越深,浮力越大”、“体积越小、浮力越大”、“密度越大,浮力越大”等观点自然被推翻,让他们在认识冲突的体验中努力探究,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并使他们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学习效果十分明显。
四、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实施创新的教育关键在教师,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不能习惯于只用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给予学生学习的乐趣。在物理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激发性问题法
运用发问的技巧,提出有激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面寻求知识,分析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向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尽量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因为这样的提问对学生的思维作用不大;尽量少用“为什么”的提问,因为这样的提问虽然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确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应积极采用“有哪些观点”、“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问,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开放性问题法
给学生提供变化的事例,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多角度、多层次、多答案的习题让学生练习,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充分表现选择、变通的能力。例如: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提高他们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我让学生完成以下实验:给你一个圆柱体玻璃杯,一块厚海绵和一杯水,就可以做不少实验,请你写出其中两个,并说明实验方法。实验一:手压海绵,海绵变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实验二:将玻璃杯放在海绵上,向玻璃杯中倒入水越多,海绵变形越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实验三:将手指插入玻璃杯内的水中,观察到手指变形,说明光的折射现象。实验四:将海绵放入玻璃杯内的水中,观察海绵的浮沉情况,说明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3. 类比法
指导学生比较类似的情况,发现事物间的相似处,做适当的比较,使学生获得的知识鲜明、深刻、准确,使他们的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能得到提高。例如:让学生每人尽可能写出与速度有关的词语,并写出有关的速度。如慢得像蜗牛(1.5mm/s),敏捷如兔(18m/s),人步行(1.2m/s),电闪(3×106m/s),雷鸣(340m/s)等,还可以让学生写出具有与这些速度相近的其它事物。
4. 逆向思维法
引导学生讨论习惯对思考的影响,形成敏锐的感受力,避免习惯性思维的禁锢,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温度不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让学生想象一些现实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并写出可能的结果。如:世界没有了摩擦力,这个世界将会变成怎样?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如果不存在惯性,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形呢?
教学过程强调的是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知识的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主动发现和构建新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能力自然会逐步提高,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当然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还不止以上这些,实际上以上介绍的艺术表现也包括了其他艺术形成和手段,如语言的艺术、板书的艺术等。
一节成功的课,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 参考文献 ]
[1]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束炳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广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