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瑜伽之美

2014-04-29 12:25刘娜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冥想瑜伽境界

刘娜

【摘 要】很多人认为瑜伽是一种瘦身、保健作用的柔软体操,实际上,这只是瑜伽的初级层次。瑜伽的精华包含更深层次的内容,它是一门综合的哲学体系。瑜伽之所以能够历经若干个世纪,在东西方繁衍生息、广泛传播,是因为它有着丰厚的历史沉淀,有庞大的文化底蕴。本文从对瑜伽的溯源开始,以美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瑜伽,寻找瑜伽之美所在。

【关键词】瑜伽;和谐;天人合一

近几十年来,古老的印度瑜伽已经超越了苦心修行的境界,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风靡全球。“根据美国《瑜伽期刊》调查估计,全世界现有一亿多人练习瑜伽,多达数亿人在了解瑜伽”。[1]瑜伽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与人们追求健康、追求美密不可分。“所谓身体的美学化,是指当代生活中人们对自己身体外观形态的专注,强调身体符合当代时尚标准的过程,其中关键词是健康与美。当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温饱问题解决后,形体外观的美化和健康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2]

一、对瑜伽的追溯

(一)起源。瑜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文明时期。在印度河文明遗址发掘出最早关于瑜伽的记载是一位有三个面孔的神袛,从姿态上看,他正在进行瑜伽修持。在印度大史诗与往世书中,婆罗门被称为大瑜伽者,瑜伽者之主。湿婆的三面相中间显示瑜伽禅定;右边显示恐怖,表示破坏;左边显示温柔,表示创造。把瑜伽禅定相放在中间,象征着湿婆正在通过瑜伽修持获得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的超自然能力。婆罗门教认为湿婆的恐怖与温柔相仅仅代表了宇宙不同变化形态的某一侧面,而只有正面的宁谧的修持瑜伽相才透露出内心彻悟的宁静和精神超脱的淡泊。

(二)定义。“瑜伽”一词作为修行方法最早出现于《鹧鸪氏奥义》中,在一个人的修持中,“信仰为其头,法律为右翼,真理为左翼,瑜伽为躯干,原素为其尾”。[3] “静坐的姿势要雄、颈、头保持一致,挺直身体,坐姿对称,使意通过各种器官进入人心;呼吸的调整要求气息长而细,从鼻孔出入;控制意念要像制服野马一样。” [4] 《瑜伽经》将瑜伽定义为“对心的变化的抑制”。“如果你能约束心灵不起涟漪,你就可以体验瑜伽了”,瑜伽的修炼是去掉我执(即小我),与大我(宇宙、大自然)合而为一。《瑜伽经》里告诉我们,约束自己心灵的变化就是瑜伽。瑜伽就是身心的结合,束缚或解脱都来自与自己的内心。将妄念纷飞的杂乱心,透过修行,回归到原来真实纯洁的本质,那就是真实的我。

二、美学视野下的瑜伽美

(一)体位的形式之美。最早的瑜伽修行者通过观察自然万象,创造出瑜伽体位法,这些体式帮助锻炼人体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雕塑体型,充分展示人体本身的艺术美。这点与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的理论“数的和谐”有异曲同工之妙。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观点认为事物只有是数字的和谐统一时才具有美感。和谐的意思是各部分的配合和组合均衡统一。瑜伽体式中对身体的角度有精确要求,使练习能达到不损害骨骼关节。以瑜伽中的经典体式“三角式伸展”为例,从身体右侧开始练习,右脚向外打开90度,左脚向右内旋60度,右脚跟与左脚足弓中心点在一条直线上,双手臂抬高与地面平行,上半身向右側延伸到极限,呼气时向下,右手指尖轻触地面,双手臂上下垂直成一条直线,整个身体的背面从侧面看要处在一个平面上。在这样精确角度的引导下,身体以一个和谐数的组成静止,呈现出和谐的艺术美感,展现出优美的静态画面。

(二)冥想的内在之美。帕坦加利的《瑜伽经》对静坐冥想是这样描述的:“凝神是将意识放在一物之上,入定是周流不断的知觉,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对象存在,对自身的知觉消失。此三者形成静坐冥想”。歌德曾说:“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是美。”就是说艺术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艺术处理,美寓于艺术处理中。我们的身体相当于形式,心灵相当于内容,而瑜伽的冥想相当于两者之间的桥梁,沟通了身体与心灵的内在美。经过冥想的艺术处理使身体得到舒展,心灵得到平静,觉知停在当下。

(三)瑜伽的三摩地境界

三摩地又称三昧、禅定、静虑,出自梵语:Samadhi。意为心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此为瑜伽的最高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伊壁鸠鲁把人的幸福界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瑜伽是让身体、认知、心灵三者和谐统一。人类的行为源于三处:头脑、心灵、本能。头脑属于理性,常活在过去和未来。心灵是感性的,是情、爱,感受和感觉。所以人有三幅面孔:头脑公开,心灵半露,本能隐藏。很多困惑来源于欲望,这些欲望源于头脑。我们习惯靠大脑去认知事物,让大脑引领行为。但单靠头脑的理性认知是局限的,势必会造成身心的不和谐,不和谐便会产生矛盾的思考。矛盾的产生仅靠头脑无法解决,唯有倾听身体内在的声音,让认知和身体契合,才能得以真正的放松。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按《道德经》的观点,宇宙没形成前,是混沌的“一”的状态,“一”是阴阳的有机结合。阴与阳的协调,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与自身的和谐。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代表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天人合一”中的“大化”境界。就是要做到忘我,忘记外部世界,让小我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实现本真的我。我的本真存在,是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自由灵魂,修行到一定的境界,假我便消失,达到忘我的境界,与宇宙合二为一,进入“大化”的境界,也就促成了本我和大我(宇宙核心)的实现。

三、瑜伽美在当代的意义

3.1对心灵的净化。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灵魂迷失。工作的快节奏、远离大自然、环境的破坏、人际关系的冷漠,使我们忘了爱、忘了健康、忘了快乐、也忘了死亡。瑜伽哲学对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矛盾的存在有重要的启示。瑜伽的三摩地境界就是对精神、心灵的追求。它唤醒了我们对心灵的关爱,让我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不被外在枷锁束缚,能够真正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做自己灵魂的主人。

3.2对审美感知的提升。身处竞争时代,人们对美的直觉和感悟日渐麻木,人类的感性生活受到了压抑。瑜伽首先要求进入自己,关注自己。不仅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更能感知自己的生理、心理的所有感受。走出“小我”的空间,挣脱身心的利欲束缚,有宽阔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心的空间大了,眼界心界就更宽广了,便能感受到辽阔的外在世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3与自然和谐共处。工业革命后,人类对自然界肆无忌惮对索取,造成森林滥伐、土地污染、雾霾加重、物种灭绝。瑜伽“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对自然的毁灭就是对人类自身的摧毁。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接受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支配,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人类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把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善待自然,才能促进自然内部的平衡、人类社会的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王致诚.体验全球瑜伽养生新风潮[J].现代养生,2004(4).

[2]金元浦. 消费美丽:我们时代的一个文化症候[A].王光明,胡越.我们时代的文化症候[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52.

[3]鹧鸪氏奥义[A].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4]白骡奥义[A].徐梵澄.译/五十奥义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冥想瑜伽境界
花朵的冥想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Hello White瑜伽馆
蓝的冥想
《冥想》
品“境界”
练瑜伽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
练瑜伽,悠着点
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