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葬仪式的文化内涵及功能研究

2014-04-29 04:22董承岳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功能

董承岳

【摘 要】丧葬仪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青龙满族自治县黄土坎儿村的丧葬仪式的个案研究,在人类学仪式理论中功能学派理论基础上分析青龙满族自治县农村丧葬仪式的文化内涵、仪式功能。

【关键词】丧葬仪式;文化内涵;功能

一、黄土坎儿村丧葬仪式

通过访问和实际调查,黄土坎儿村的丧葬仪式包括多个部分,所有仪式可持续两年,下面笔者按照顺序对仪式全过程进行描述并解释其中的内涵。

1、停尸仪式

老人奄奄一息时,由子女穿好寿衣,如果断气后再穿,被认为是光身鬼。穿好寿衣后将人抬到用凳子和席子搭好的“拍子”上。断气后,先撕破窗户上一格窗纸(现在已经没有带窗纸的房子,改为开窗子),称“放丧气”。给亡者嘴里放一枚铜钱,取“口里存金”之意,手里握着面饽饽,俗称“打狗饽饽”。

2、报丧仪式

由直系亲属将消息告诉亲友即“报丧”。报丧的人到亲友家门口不能径自入内,等主人在大门口撒灰才能报丧以辟邪。亡者家门口悬挂“嘟噜幡”向村人报丧。“嘟噜幡”上面悬挂布条,一条代表一岁,另加两条代表天和地。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口的左侧,女性相反。报丧过程中由其他人陆续搭灵棚、买棺材、扎花纸等。花纸必须包括人(一对童男童女,代表侍者)、马(坐骑)、土库(金库)。

3、吊唁仪式

吊唁是指亲友和村人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的过程。吊唁一般在第二天,吊唁者按照亲近程度送礼金、花圈或纸钱。丧葬仪式过程中在大门设乐队,由唢呐手、鼓手等组成。来吊唁的人一到门口哀乐就会想起,提醒院内家人嚎哭相迎,同时会为每个客人扯白布条为孝带,将收到的纸钱放入扎好的土库中,客人在灵前鞠躬行礼后准备用餐。在迎客的过程中,女儿还要分别向东西南北的路上边走边哭,一方面是宣泄悲伤,一方面是向还不知情的村人报信儿。

4、招魂仪式

民间是说法是人去世后,灵魂先会驻足在庙里,所以要通过招魂的方式将死者的灵魂招到家里以便看到子孙满堂、亲友相送的场面,使其走的安心。由儿子抬著椅子,上面放“嘟噜幡”,由他人抬着人、马、土库去村头的庙上,绕庙行三圈,去的过程中要大声哭,但是回来的过程中禁止哭。在最后一次招魂的过程中每个人要手持一捆点着的香,一边走一边扔,必须保证到灵前正好扔完。

5、“顶菜”仪式

“顶菜”是整个丧葬仪式过程中唯一具有娱乐功能的部分。首先要在灵前摆三个供桌,按中东西的方位对应灵位和纸质的女童和男童,然后每个直系晚辈按长幼次序“顶菜”。“顶菜”就是由一个专门的人将供菜用托盘从屋子里一边跳舞一边走,放到跪在灵前之人上举的手上,再由手上放到供桌,行四扣八拜礼,再按中东西顺序依次重复刚才的过程,一个人的“顶菜”仪式结束。其他子孙也按这个过程进行“顶菜”仪式。整个过程会不停的吹奏音乐,“舞菜”的人每次还会得到相应数量的赏钱。

6、“送魂”仪式

“顶菜”仪式结束后要将亡者的灵魂送到所谓的“忘乡台”,帮助亡灵找到忘掉人间琐事前去投胎的路。儿子在前面提着两盏灯,其他亲友抬着人、马、土库紧跟其后,一路向西直至走到村外的野地,将所有带来的扎纸焚烧,“送魂”仪式结束。

7、下葬仪式

下葬是最后的一环,也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刻,非常郑重。下葬的时间必须是太阳升起之前。起灵前所有子女在灵柩前四扣八拜,然后起灵,儿子倒走一百步,再扛领花在前面引路。灵柩由八杠、十六人抬至墓地,所有男家丁送灵至墓地,女眷送至半路。当抬灵柩的人将棺木平稳的放到已经打好的墓穴后,由长子向棺木表面扔三锹土,其他人陆续向墓中填土。戴孝的人当场脱下孝服,长子在坟头插上领花,所有的下葬仪式完成。

8、做“七”仪式

下葬之后开始做“七”仪式。人们通过做“七”仪式希望亡灵能够投胎到好的去处。这里的做“七”仪式很简单,就是家人逢七去上坟。到了四十九天,要做“断七”,繁杂的丧葬仪式告一段落。

9、其他仪式

有的人家为了纪念亡者会做“一年”“二年”,就是在一周年和二周年之际请亲朋好友共同祭奠亡者。之后除了上坟之外就不会再有其他集体性纪念活动了。按照这里的习俗,每年上四次坟,分别是在大年三十、清明节、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

二、丧葬仪式的功能分析

1、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以黄土坎儿村为例,村子离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儿童和少数中年妇女留守,原有的多数传统习俗也渐渐消失,丧葬仪式是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完整的农村文化因子。农村丧葬仪式的保存和发展是是满汉文化的传承,使得本地区文化更加丰富。

2、增强社区内部凝聚力

现代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原有的农业经济模式被打破,村民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疏远。在黄土坎儿村,丧葬仪式对所有人来说是大事,整个丧葬仪式包含了各种人与人的互动。在丧葬仪式中所有亲人、朋友、村人不管平时与亡者关系如何都要前来吊唁,表达哀伤或尽自己的努力与亡者家人共同办好整个丧葬仪式。丧葬仪式活动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团结,增加了社区内部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

3、教育功能

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道德伦理规范对社区内部成员的约束。黄土坎儿村深处山区,在过去人们很少有读书和受教育的机会,更多的道德价值教化只能以民间的仪式来传递。丧葬仪式作为全村集体参与的大型仪式,是传播传统道德礼仪的良好场合。在整个仪式展演过程中,儒家的“仁”“孝”“礼”以及人伦关系体现的淋漓尽致,每个人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收到教化和影响。

4、欢娱功能

在黄土坎儿村,如果亡者是寿终正寝,则是喜丧,家人会请乐队、放节奏轻快的音乐等。在过去农村娱乐生活贫乏的情况下,形成自己的文化形式是必然的,这些需求融化在婚丧嫁娶等日常民俗中。在整个仪式过程中,一部分人以悲伤之心参与仪式,而一些邻村人或者年轻人则以一种旁观的心态去看待整个仪式,在他们看来,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他们自然的享受丧葬仪式带来的娱乐形式以及以看表演的心态来满足自己的感官享受。

【参考文献】

[1]彭文斌,郭建勋.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J].民族学刊,2010(2).

[2]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l.夏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7.

[3]张有隽.边境上的族群:中越边民群体的人类学考察[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怀孕了,凝血功能怎么变?
“简直”和“几乎”的表达功能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异性研究
浅谈对传统紫砂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