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摘 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从事农业的人口不断的涌入城市,由于城乡的经济条件的悬殊,这些进城的务工人员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他们的这些子女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在家中接受着非正式的教育,即隔代教育。这种不完善的教育体系将对农村留守儿童造成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影响;措施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协调造成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农村人口便大批以进入城市务工的形式涌入城市,给农村发展带来了非常多的不利因素。农村的农业生产主要靠留守在农村中的妇孺和老人维持。在没有能力维持生产的家庭中,农村生产就此停滞;另外,由于城乡经济条件的悬殊,城市的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不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而是将他们留在家中,由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属监护。他们的子女便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在当今看来,留守儿童问题以不再是一个小的问题。有语云:“少年强则国强”,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中占相当大一部分,那么农村青少年也占中国青少年的相当大一部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我们应密切关注这一群体的发展动向,集合社会力量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1.留守儿童的现阶段状况
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有人认为“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6周岁以下的儿童。”[1]就一般而言,留守儿童具备两个条件:1、远离父母。2、处在义务教育阶段。他们大多数的生活需要他人照顾而且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还没有比较明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若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将会对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巨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大,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但不同的地区也存在差别,有统计表明,中国近1.2亿农民工常年在城市务工,他们约有2000万子女留在农村。[2]根据笔者等对内江市高桥镇的168名中小学生具体统计表明:有38.3%的父母完全外出打工,有52.3%的只有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
现阶段,父母多数顾及子女的未来发展,他们为了让子女得到更好的教育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而进城务工。根据调查统计发现,有82.7%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读到大学毕业;有85.1%的父母对自己子女成绩非常关心。当他们得知自己的子女考出优异成绩时,他们都非常高兴或以不同的方式奖励子女。
2.隔代教育的问题分析
教育一般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种形式。正规教育指学生在校接受的以教师在课堂上集体传授并以固定教材为参考资料的一种教育模式。而非正规教育是一种环境教育,它包括家庭教育,伙伴相互学习以及社会风俗影响。正规教育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认知能力,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道德心理素质,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正规教育可以理解成为一种行为教育,这种行为教育包括语言和行动,它比正规教育中的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更真实、生动,而使得学生更易于接受。然而非正规教育的环境是整个社会,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很容易影响到青少年一代。
2.1隔代教育的形势
在当前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向城市的情况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自然落在了更年长一辈的肩上,即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肩上,甚至有更上一辈的曾祖父母或外曾祖父母。当然除了这种形式的隔代教育还有其他形式的隔代教育。如外出的家长将自己的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或留在家中由较大的哥哥姐姐照顾。然而本文着重讨论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抚养的这种形式的隔代教育。
2.2隔代教育中的施教者
农村地区在家肩负幼小一代的任务主要是由在家的老年人承担。有结果表明在家与祖辈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占73.1%(其中包括与爷爷奶奶生活的占57.07%,与爷爷生活在一起的占5.14%,与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占10.80%),而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占9.77%。[3]而据笔者调查显示,有50%的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祖辈生活在一起。对于这项看起来平常实则困难的任务,祖辈们也表示自己不得已而为之。而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愿意将自己的子女交给自己的父母抚养和教育。他们认为自己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在一代与另一代之间就会形成一种思想与思维上的差异。若两代之间都保持着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沟通,则必定产生一定的困难,即所谓的代沟。在农村地区过去经济极度贫困的情况下,许多祖辈们的素质不高。在那年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关心程度更多限于吃饱穿暖的层面上。他们对“心理指导”这一概念无从知晓,而对于自己孙辈的功课指导也就感到力不从心,农村受教育的程度很低。调查发现,当问及:“你的爷爷奶奶的在家经常对你说的话是什么?”80%的学生回答“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你爸爸妈妈”“你一定要争光”之类的话。而大多数的子女也表示,他们对爷爷奶奶说的话表示反感。
在很多时候,祖辈们在对自己的孙辈管教方面感到十分的头痛和吃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面对自己的子女有时候也感到束手无策。当孙辈不听话时,若真心体罚他们,祖辈们又感到心痛。因为毕竟是自己孩子的子女,若是出了什么差错祖辈们觉得不好向子女交代。若是不体罚他们,他们就会给自己带来一堆的麻烦。在这种情况下,祖辈们也就只有用言语劝解,但多数孩子都不听从。
另一种情况是祖辈对自己的孙子的疼爱。他们尽量满足孙辈们提出的各種要求,特别是在吃穿方面。他们考虑到反正管理自己的孙子都是受子女之托,就要孙辈吃好穿好,不能虐待他们。他们考虑到另一点是孙辈花的钱不是自己的。这样一来孩子的各种不良习惯和不良心理也逐渐形成了。
农村中的祖辈们大多数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多年的劳动使他们积劳成疾。有的祖辈虽然没有什么疾病,但是在他们晚年的时候也一样要靠劳动来维持生活。此两种情况下的祖辈都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的孙辈,有时甚至是孙辈来照顾祖辈。
2.3隔代教育的受教育者
留守儿童作为隔代教育中的受教育者,其行为思想自然与其所受的教育有非常大的关系。由于所受教育的缺陷,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问题。
2.3.1学习方面
多数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认为读书只是每天在学校教室里读书回家完成作业就交差了。虽然调查中有74.4%的儿童表示自己读书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前途,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读书与前途有什么紧密的关系。当我们问到:“你每天到校的感觉是什么”时,有63.7%的人回答:“一天又可以好好学习了。”5.4%的人回答:“又可以和同学一起玩了。”20.2%的人则认为:“很平常,反正到学校就是学习。”以上结果不仅表明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也更加表明一些留守儿童的厌学的心理。
这种心理的形成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外部原因。国家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一部分中小学教师仍旧将升学当成是第一要务,不断的给学生施加压力。二是内部因素。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家,造成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这样使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和抑郁感。
2.3.2道德方面
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中在原本上是合二为一的。[4]它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王占魁认为,道德是学生内在生成的一个心理过程,需要体验以后的价值取向作为基础,才能将此内道之“无”外显为生活中的“有”[5],因此道德形成是一种由生活——体验——心理转化而形成的。
既然我们可以将道德的形成回归到生活本真,那么也可以从这方面来看留守儿童的道德形成。留守儿童处在家庭和学校这两种环境下,但是他们也受到整个社会的影响。随着现代知识的不断进入学校,学校教学与道德教育相分离,甚至出现了“教书的不育人,育人的不教书”的局面[6]。在学校弱化德育的情况下,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水平将会大大降低。儿童大部分德育来自自己的家庭。儿童在行为模式的影响下产生的认知能力远远大于语言影响下产生的认知能力。
在农村由祖辈抚养的留守儿童则存在更大的道德缺失。随着科技进步,知识更替,留守儿童虽然在农村也是同样受其影响。加之留守儿童存在认知上的不足,他们便直觉的认为祖辈们说的话与现在时代一点都不相符,甚至觉得他们是错误的。留在农村的老人们也大多只是呆在家里承担这照顾孩子的责任,没有什么社会交际活动,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最多也只是说自己年轻时候如何如何。若是不会说话的老人也只有干巴巴的对孩子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或者说“这是不对的”这样孩子的感觉便是“他们只会念唠叨”。
有文章表明: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将有助于儿童的发展[7]。而笔者认为若要培养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则首先要加大外界对其教育的力度。留守儿童在学校正规教育,而在家中受隔代教育,在隔代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力度减弱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就会大打折扣。一些留守儿童在祖辈们疏于教导的情况下便我行我素,有的养成了不良习惯,比如抽烟,赌博等;有的则成天上网无心学习。
然则,道德的体现则转化成一种思想或者是一种行为,它是由思想行为产生,而最终由思想行为体现。在调查中也体现出这一点。当问到:“当别人踩到你的脚时,你会怎么做?”有19.6%的人说要别人说对不起;有5.4%的人说要责怪别人不小心;有4.8%的人甚至要回踩别人;有70.2%的人表示无所谓;在说到若自己损坏了公物时,有22.6%的体现不肯主动承认错误。
2.3.3心理素質方面
在接受访问的168名学生中有51.2%的学生认为自己考试比别人考的差是一件很惭愧的事情,他们会感觉到自己不如别人,这说明多数学生缺乏自信,甚至有一种自卑感。
心理问题是长期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在留守儿童生理成长时期同时也伴随着心理上的困惑。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大概有三个方面因素。一是家庭因素,在现阶段农村,人口流失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农村子女由祖辈养育,祖辈们很少给孙辈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也不可能给他们正确的心理指导。因此某些儿童就有心理上的不愉快说出来,也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有时还会招致他们的责骂。父母不在家给孩子造成一种“亲本位”的缺失,孩子就会有一种缺少关爱的孤独感。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儿童渴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看到别人与父母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会很羡慕。若儿童长期处于一种自我感觉孤独的状态,则很有可能产生一种自卑感甚至是抑郁症。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一种适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体系是必要的。二是社会因素。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网络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因素。不良文化的流行给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这使农村留守儿童成天无心学习,养成自由闲散,好逸恶劳的恶习。他们看不清目标,丧失自信,最后失去未来。三是学校因素。我国虽然是提倡素质教育,但不少农村学校仍旧崇尚分数,对学生实施高压政策。有的地方教师素质也有待提高。一方面农村教师受到农村文化影响。另一方面是教师自我调节能力限制,部分教师有谩骂学生的行为。这使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因此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反思及对策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农村教育这一严肃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其解决方案。农村强大的人力资源流失直接导致儿童教育质量的下降。在当前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都还没有普遍认识到在“亲情缺失”的情况下,环境及心理因素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大意义。
3.1加强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一大亮点。而城乡差距显著是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这难题,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落实各项福利政策,真正减轻农民的负担。另外加大基础教育的加深力度。增加基础教育资源的投入,转变农村人口落后的教育观念。目前义务教育已在我国普及,农村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落后的观念仍制约着教育发展。
发挥政府在教育上的调节作用,首先认清各级部门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我国实行分税利后,中央财政得到强化,在对待义务教育这样的公共事业是作用应该强化,中央财政直接影响对教育会更有效。封闭管理教育经费的流通渠道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8]
3.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特别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措施。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当务之急是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有学者统计,全国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为91.91%,其中在本科及以上学历为19.84% [9]。因此可以看出,基础教育中教师队伍文化素质偏低。提高教师道德修养,首先改变现阶段下的规模制度,端正不良作风,让制度成为推进教师道德的积极力量,而不是束缚绳索[10]。当今部分教师,在一些生硬状况下(如补课与工资挂钩),迫于压力,导致心理与行为发生偏差,出现情绪失控而体罚学生。另外加强教师考核制度,加大师范生培养力度,号召广大优秀在校师范生积极到农村支教,以此弥补农村教育资源不足。
【参考文献】
[1]李晓夏,周小康.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问题研究——以安徽某地为例[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0(1):24-27.
[2]和秀涓.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一个生态学视觉[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5-28.
[3]卢德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與挑战——基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专题调查结果[J].美中教育评论,2006,3(1):1-9.
[4][5]王占魁.论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终结——对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还原性诊断与出路探询[J].教育科学研究,2007(4):42-45.
[6]靖国平,姚蕾.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的反思与重建[J].教育科学研究,2007(4):46-49.
[7]靖咏堂.农村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 (7):7-11.
[8]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亟待突破的两大难点[N].光明日报,2006-01-04.
[9]刘美驹.高等教育要努力成为西南和谐社会构建的牵引和支撑[J].教师教育研究,2007(3):7.
[10]蔡辰梅,徐萍.制度下生存与教师的专业道德困境[J].教师教育研究,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