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问,开启高效历史课堂之门

2014-04-29 12:33沈建飞
新课程·下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性兴趣

沈建飞

摘 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新课程改革经久不衰的探讨视角,其探讨的触角涉及方方面面。就如何实现历史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从四个角度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课堂设问;课时中心;学生知识经验;兴趣;针对性;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果说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那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就是教师与学生灵魂对话的载体。课堂设问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对学生掌握新知、提高思维水平、实现教学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实教学中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存在很多问题,如问题设置脱离一节课的课时中心,过滥的问题,使整节课显得支离破碎;设置的问题答案全在课本中,使问题缺乏思维含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突兀地抛出问题,学生由于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存无话可讲使课堂陷入僵局中……种种问题显示,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已成为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下面结合具体案例,就如何实现历史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从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以求教方家。

一、以课时中心为依据来精心设置问题

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中的“神”是什么?那就是课时中心。课时中心是一节课的核心概念,也是贯穿一节课的核心线索,统摄着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因此,课时中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紧紧围绕课时中心,凸显本节课的中心,做到“神不散”。笔者曾先后听过两节“美国1787年宪法”的课,一节课整体的思路是这样的:从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引出美国成功背后的原因是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体系,引出本课的课题“美国的立国之法——1787年宪法”,随后围绕“这是一部什么样的法?为什么美国会制定出这样一部法?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展开教学,整节课思路一气呵成,水到渠成。其中在探究美国为什么会制定这样一部宪法这个环节上,执教老师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听者拍手叫好:“宪法为什么一方面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另一方面又对联邦政府权力予以多方制约?”这一疑问在讲完1787年宪法是怎样一部法之后听者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于是教师从现实的窘境、历史的传统、启蒙思想的影响三个维度结合教材和材料予以解决,既顺应了听者的思路,又不脱离整节课的中心,一切顺理成章。另一位老师的思路则是这样的:先讲宪法颁布的背景,再引出宪法的制定和内容,最后得出宪法带来的启示,在介绍宪法制定的背景这一环节中讲到“现实窘境”——邦联体制的弊端中提出了为什么独立后的美国选择的是邦联制度,这节课的课时中心是1787年宪法和法律背后的政治制度,教师设置问题应是与联邦制有关的问题而不是邦联体制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设置偏离了整一节课的中心,犹如一棵大树突兀地长出了枝杈一样,觉得唐突。

教师应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首先确定每节课的课时中心,在此基础上,围绕课时中心设计问题,把教学目标内化成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而且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一些枝节的问题或与这节课的主线没有关系的问题则可以淡化处理或留待课后探究。

二、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学力为基础来精心设置问题

笔者曾开过一节公开课《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为保证公开课顺利,我先在一个班级试上,在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你嗅到了共产主义的味道吗?”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结合内容谈,结果学生反应冷淡,叫起来的学生一头雾水回答不出来,使我的心情极度恶劣,以至于影响到后面的教学效果,最后这节课以草草收场告终。之后我及时进行了调整。考虑到学生对理论上的共产主义缺乏知识背景,我把马克思关于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在投影片中打出来,然后要学生逐条对照战时共产主义的相关内容回答:“你是否从中嗅到了一丝共产主义的味道?”由于有了必要的知识铺垫,学生很快从工业政策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体制的计划经济和取消商品交换实行配给制三方面得出结论:有一丝共产主义社会的味道,但又马上补充马克思的设想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而现实俄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国家,所以,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是不现实的。学生的回答令我和其他学生拍手称好。

由此我也想到,我们教师有时把一个问题抛出去,学生反应不积极,被叫到的学生回答不上来,是不是都是学生的问题?教师是否也应该反省反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兼顾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设置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问题过于简单,一提出来学生就知道答案了,就没有思考的必要;也不能过于难或突兀地提出,应切合学生的实际,既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又要高于学生已有的能力或直观的经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材料的铺垫,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再“跳一跳”摘果实,学生会尝到成功的喜悦,会信心增强,也会使课堂气氛良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三、以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提高教学针对性为目的来精心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创造性,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设置,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展开积极的思维,从而形成新的认识或结论。而教学针对性指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或教学效果等,这可能会对学生的思维形成一定的限制,教师设置问题时一定要兼顾两者。笔者在这方面有所体会,在讨论新政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假设罗斯福为实行新政建立一个由银行家、企业家、农场主、工人组成的智囊团,他们各自会提出怎样的建议?第一节课时,我并没有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而是让同桌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任选一个阶层从他们的立场回答,学生从维护所代表的阶层的利益出发各抒己见,如,代表企业家的学生提到要政府贷款给他们保证其企业的发展,提出政府应减税;代表农场主的学生则提到与其销毁大量农作物不如让失业的人到农场来干活,同时政府予以一定补贴,既可解决城市人饥饿的问题,又可维持农业的发展……课堂气氛一时热闹非凡,表面看确实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但是怎么落实到教材又是另一回事。课后反思我觉得这一问题确实可以让学生天马行空畅所欲言,但可能会导致无拘束,随意性比较强。作为教学问题,在强调开放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同时是否也要有点约束?我想到新政是在经济危机爆发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那么从深层次来讲,作为执政者和智囊团应该思考这些问题:经济危机为什么会爆发?经济危机为什么会首先从金融行业开始?经济危机造成社会矛盾激化,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威胁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如果先引导学生考虑这些问题,然后再让他们讨论新政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是否教学效果会更好一点?实践证明我这样调整是对的。

所以,教师在设问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追求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应兼顾问题的针对性,即依据确定的教学目标或考虑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等,只有这样才既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否则会导致学生的回答漫无边际,或者是表面的热闹,实际的教学效果可能不是很明显。

四、以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落脚点来精心设置问题

新课标对于三维目标的关系是这样界定的:实现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又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一堂好的历史课,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心智,走进历史深处,形成历史感悟。这类以激发学生情感价值观为目的的问题一般应放在一节课的最末,如,《1787年宪法》一课在了解了这是一部什么样的宪法、为什么会制定这样一部法后可设置:“從1787年宪法的制定,美国民主制度的创设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如,在教学《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课,在学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后可设置:“从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你得到哪些启示?”认知规律表明:学生的知识一般是从感性入手,在大量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逐步领悟历史课程内容中的道理,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历史的真谛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把握基本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得到认识升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切忌过多地纠结于历史史实的描述,而忽视了对历史的反思和认识,或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对历史的反思和认识则以草率收场告终,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得出认识,切忌泛泛而谈,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而精心设置问题是对话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师生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丰富情感,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上虞中学)

?誗编辑 王团兰

猜你喜欢
情感态度价值观针对性兴趣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论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以及运用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