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应清 王丰
[摘要]21世纪是生命科学腾飞的世纪,课改后的生物课堂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的课堂,学校教育在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中起关键性作用。一堂标准的生物课,不再只是单纯地讲解生物学知识,更需要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与时代同步的科学观念,这就意味着教师在中学生物课堂中应当与时俱进,辩证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时俱进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一个逐渐改变的历程。出生于生命科学世纪的00后即将步入高中校园,这个正处于豆蔻年华的庞大群体经历了小学、初中时的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智力发展也日趋成熟,对自己、对社会、对自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逐渐消失,看待事情也不再只局限于一个方面,思考问题也不再只从感性出发,这时候,生物学课程给中学生传递价值观念的内容与方式尤为讲究。我将围绕人类自身、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三个方面结合时代特色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与时俱进。
一、细胞可以克隆,人类不可复制
学习了必修一第一章《走进细胞》之后,学生深深地认同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学到必修二中《受精作用的过程》时,学生会产生所谓“生体发肤,受之父母”等珍爱生命、感恩父母的情感,但在基因工程的内容中学到的多利羊的克隆、强大的转基因以及试管婴儿技术的成熟等知识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他们有的幻想克隆另外一个自己来分担压力,有的幻想创造出集所有物种优良性状于—体的超级生物,有的甚至会极端地认为生命来得越发容易,不值得珍惜……,此时,生物教师应当用辩证的态度来阐述生物科技发展与人类自身进步的关系,克隆器官等科学技术提高了医疗水平、延长了人均寿命无可厚非,但也要让学生认同人本身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生命物质,因为人类不仅有肉体,还有思想,还有区别于动物的教育行为。从人性角度而言,克隆人这一行为可能会导致非自然的选择并人为淘汰弱势群体,这种做法有悖人类自然发展规律与人人平等的人道,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二、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优生意识亟待强化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公报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对于这项政策,一方面,部分中高等收入家庭,尽管有经济能力去生养二孩,但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他们更加提倡“少生优育”,因而,全面二孩的贯彻落实首先需要在思想上得到认可。必修三《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学生掌握了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与迁出这—基本知识之后,教师应当结合我国的老龄化现象谈谈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将来在适婚的年龄生育二孩,使学生形成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另一方面,有意愿生育二孩的家庭中,绝大部分都是70后和80后,医学生认为,超过三十五岁生育小孩会出现新生儿患先天性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产妇身体机能恢复力普遍减弱等现象。在必修二中的《生物的变异》与人类的遗传病》部分,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遗传学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优生优育的观念,尽量在夫妻双方的最适生育年龄段生育并做相关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观念应该被学生广泛认同。
三、种群间的生存博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才能实现共荣
随着全球经济—体化不断加深,在世界范围内,群雄四起,大国博弈,激烈的竞争与积极的合作在国与国之间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维持这种平衡是实现多边共赢的最佳策略,这种平衡一旦打破,利益的天平严重倾斜,世界和平就不过是句口号罢了。生态系统亦是如此。不同种群之间有此消彼长的竞争,有你死我活的捕食,有恩将仇报的寄生,也有合作共赢的共生。在学到《种间关系》时,教师要先让同学们明确一点,那就是:捕食者并不会将被捕食者赶尽杀绝,处于竞争的双方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进化,寄生者依赖寄主生存却最终杀害寄主恩将仇报,毫无疑问,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最是和谐而稳定!学到这里,满腹正能量的青年学生的情感中对寄生行为深恶痛绝,他们认同离开寄主后的寄生者无法继续生存属于咎由自取。有了这些情感基础后,教师进一步指出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错综复杂。长期以来,我们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构成了稳定的捕食、竞争关系,但当我们一味贪婪地吮吸自然的养料而不思回报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恶化成了一种自私的寄生,并且,我们唯一的寄生_生态系统一经毁坏,人类也就不复存在。相反,如果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就能实现人与自然的长久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