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教育知识编码理论述评

2014-04-29 08:42刘飞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构架分类

刘飞

【摘 要】伯恩斯坦教育知识编码理论从学校教育内部揭示了社会如何选择、分类、分配、传递和评价教育知识,以及不同类型编码与权力分配、社会控制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伯恩斯坦教育知识编码理论的述与评,以期能给我国教育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视角。

【关键词】分类;构架;课程编码

巴兹尔·伯恩斯坦(B*Bemstein,1924—2000)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社会语言学家,教育知识编码理论是其重要思想,该理论试图根据对学校教育内部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机制的分析来探讨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为研究我国错综复杂的教育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伯恩斯坦教育知识编码理论概述

伯恩斯坦认为不同的社会在对具有公共性知识进行选择、分类、分配、传递和评价的过程中,反映了一定社会下的权力分配和社会控制的原则。那么投射到教育领域,教育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评价也反映了权力分配和社会控制的原则。伯恩斯坦在知识社会学视角基础上由宏观走入微观,通过引进“分类”、“构架”概念和教育知识编码类型来分析课程、教学和评价这三种信息系统的内在结构及潜藏其后的权力关系,使得教育知识编码中的权力关系更为清晰。[1]由于该理论内容丰富,笔者主要做以下概括:

(一)两个概念和三个系统

伯恩斯坦认为正规教育知识的传递是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这三种信息系统得到实现的。课程规定可以把什么看作是有效的知识传递,教学规定什么可以看作是有效的知识传递,而评价则规定什么可以看作是这些知识的有效实现。[2]为了分析课程、教学和评价这三种信息系统的内在结构,伯恩斯坦引进“分类”和“构架”两个概念。“分类,适用于提供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课程。”[3]分类不是指内容的分类,而是指内容之间界限的清晰程度。分类按清晰程度不同可分为强分类和弱分类,强分类就是指各类知识界限清晰、区分程度高,有独立、不可替代的特点,弱分类则相反。“构架,用于规定信息系统的结构—教学。”[4]和分类一样,构架也不指向教学内容,它主要是指决定或制约教育知识的传递方式与途径,是对处于动态中的知识传递过程的分析,涉及的是传递内容和非传递内容之间边界的清晰程度。在教育领域内,体现的是教师和学生面对教学环境中教学和学习内容的控制。构架强决定两者之间存在鲜明的界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对内容选择范围小,反之亦然。另外,教师或学生在非学校的日常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生活知识)和在教学关系中被传递的教育知识(教育知识)之间的联系成为了构架的另一方面,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的就是分类和构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两者可以独立的发生变化。例如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外语课,就是分类较强,构架相对较弱的例子。

(二)两种课程编码

伯恩斯坦在“分类”和“构架”的基础上将教育知識分为“集合编码”(集合课程)和“整合编码”(整合课程)。所有涉及到分类强的教育知识的组织,在这里都将导致一种称为“集合编码”的东西。而所有涉及到分类强度明显减小的教育知识的组织,在这里都被称为“整合编码”。 [5]在这里,集合编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分科课程,整合编码就相当于综合课程。除此之外,伯恩斯坦认为集合编码和整合编码还可以分为一系列的亚类型。亚类型以构架为划分依据,变体的分类则各有自己的依据。具体可以看下图。[6]

二、教育知识编码理论下的权利分配和社会控制原则

教育知识分类和构架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教育知识编码的不同。迪尔卡姆和马克思两个人都已经告诉我们,社会中知识的分类和构架所具有的的结构,解释了权力分配和社会控制的原则。[7]知识选择者对知识进行选择、组织,然后编入学校课程中,又通过特定评价筛选出符合特定阶层认同的人,从而达到了阶级继承。其实在学校教育内部,两种不同的课程编码也体现了权利的分配和社会控制的原则。集合课程具有较强的分类和构架,在集合课程下,由于具有较强的构架,教师不需要太多关心教授什么和学生不必过多考虑学习什么,教师和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控制、选择权较小。而且知识专业化造成学生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自我意识”,并在个体意识中形成了特定的教育身份乃至社会身份,为了维护这种身份,相同专业的人彼此认同,从而形成专业群抵制其他专业群的‘侵入。此外,集合课程内部成员的关系是等级化的,不仅体现在师生关系的权威等级性——因为集合课程减少了教师相对于边界看守人(在分类强的地方,不同知识之间边界是非常鲜明的,如同设立了一个强有力的边界看守人)的权利,却增加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利,即对学生较强的控制权。[8]还体现在教师同行政者(学校管理者)垂直等级性,同水平线上的教师之间联系很少。整合课程具有相对较弱的分类和构架,在整合课程下,由于知识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控制、选择权大些,对学生的评价也逐步多元化。师生之间的权威等级也发生改变,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和谐。此外,由于各类知识不断融合、交叉,所以在学校内部,不论是不同科目教师之间的水平关系还是教师与行政者之间的垂直关系的联系都在增强。

根据以上分析,伯恩斯坦认为,西方学校教育(尤其是英国,教育知识主要是集合编码的组织形式)并不能有效推动社会阶层流动和改善个人身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优势阶级通过分类和构架对教育知识进行了控制,而且通过再次编码进一步塑造人们的意思。从而建构出一种潜藏性的全新的权力分配和社会控制机制,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以后的发展。

三、小结

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主要是将教育研究的视角从表象宏观引入到知识微观下,从而通过对具体知识的选择、分配、组织、传递的考察来分析教育背后潜在的权利分配和社会控制,以此来揭示教育诸问题(如教育公平、社会阶层的继承等)。对于当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新一轮的高考制度改革都将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8]刘冬岩.寻求权力关系的重建—伯恩斯坦教育知识编码理论探究及启示[J].辽宁教育研究,2006(1):10,11.

[2][3][4][5][7][英]伯恩斯坦.论教育知识的分类和构架[A].麦克F.D.扬.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M].谢维和,宋旭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2,64,64,66,62.

[6]刘丽玲.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2.

猜你喜欢
构架分类
建筑安装造价控制核心要点构架
分类算一算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分类讨论求坐标
高可靠全平台ICT超融合云构架的设计与实现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唐卡文化传承创新的APP 界面设计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