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宸 杨东英
【摘 要】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以英国劳资冲突为背景,从露易莎、希西等人物童年教育起筆,暗喻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中功利教育的非人性发展。本文旨在从人性教育的观点出发,剖析比较露易莎、希西等人物的发展历程和结局特点,探讨人性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育;人性;家庭;学校;社会;个人主观
人性,即人的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正常的理性与情感。不同学派对人性“善恶论”众说纷纭,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人性需要通过教育引导,通过对知、情、意、行的熏陶才能正常、健康、完善的发展。人性教育的影响来自教育的各个方面,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自我主观教育影响。在《艰难时世》中,教育对露易莎、希西等人的人性发展的影响也正体现在这些方面。小说中这些受教育人的不同发展结局也正是不同人性教育下的真实写照。下面,我们将从这四个方面探讨人性教育对小说人物的影响。
一、家庭层面对人性影响
家庭是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因而家庭的影响对人性的发展尤为重要。露易莎和汤姆生活在葛雷英先生以“人手”[1]75和“事实”[1]1为宗旨的教育观下。在小说中对葛雷英家生活的“石屋”[1]12的描写足以让人感受到这种功利事实论对于露易莎和汤姆童真年龄里纯洁天真的压抑。他们因为“好奇”[1]15看马戏,竟然被大大责骂。事实是冰冷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感情为转移。在这个充斥着统计、数据,对事实绝对崇拜的家庭里,露易莎的绝对理性成为葛雷英家的“模范”[1]11。露易莎和汤姆并没有受到感情的关怀和影响,这个家庭世界的理性已经远远覆盖了感情。人性需要理性和情感均衡健康的发展,葛雷英先生的“理性教育是唯一该培养的能力”[1]21就恰恰忽略了人性发展的情感要求。因而,他们的人性发展中没有感情的维度,是有缺陷的。
而与露易莎姐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戏团成长的希西,她前期所谓的“家庭”正是马戏团,马戏团的每位成员都可以看做是她的家人。她成长的条件虽没有葛雷英家优越,但是在这个家庭中的每位成员都能相亲相爱。在以史利瑞为家长的队伍,在希西父亲出走之后能对之报以怜悯之心,也才能能对汤姆及时伸以援手。希西的家庭给予了她丰富的感情世界自由成长的环境,温情的氛围使得她的人格背景是完整的,因而也奠定了她人格完整的基础。
二、学校片面引导对人性的摧残
学校是社会集中传播客观经验,施展教育功能的场所,“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2]32。小说一开始葛雷英先生就粉墨登场,在他创办的学校里宣扬其教育唯事实为上的信条,究其本质而言,依旧是资本社会中,功利主义的代言人。在这种纯理性主义的法则下,露易莎等人的儿童天性注定无出头之日。希西被要求给马下定义没能答上,对于一个正常发展的十几岁儿童来说,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贝茨,作为非人性教育的成果,却能将专业地在生物学对马准确定义“四足动物,食草类…”[1]6。
这样的教育观的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仅是理性的机器。学校的机械刻板与希西思想的灵动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教育是“扼杀人性”的。当规训代替教书育人,教育就成为了为谋取某种外在利益的“人手工厂”。所以在这样的教育事实下,就造就了贝茨这样的“人手”,导致后来不顾葛雷英的乞求,执意要抓捕汤姆归案。这是当时人性教育缺失的悲哀,也是葛雷英先生自己种下的苦果。
三、社会环境是人性发展的基石
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现实基础。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奠定了焦煤镇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焦煤镇除了有实际用途外的东西,你什么也看不到。” [1]26我们从邦德贝为代表的社会公众人物中可见一斑。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是有同情心,但作为功利主义埋没情感的“事实人手论”的维护者邦德贝不管在面对斯蒂芬求助时无关痛痒的答复[1]76-82,还是为标榜自己白手起家的虚伪过去用养老金和自己母亲断绝关系等等,这种种行径,都是他极端利己的鲜活表现。除此之外,从斯蒂芬因不参与公会抗议而被孤立,以及詹姆斯设法收买汤姆,引诱露易莎,我们都不难找到这个人性缺失的功利社会的缩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露易莎和汤姆,再加之学校与家庭的双重束缚,人性发展也就很难有较大突破,也就不难想象他们的惨淡收场。
社会教育对人性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然而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像斯蒂芬一样为了正直与清白不惜付出生命的人以及雷切尔这样对斯蒂芬不离不弃的女人。狄更斯在对社会我们绝望时,让我们看到人性社会的希望所在。
四、自我主观教育决定发展层次
根据现代教育的理论,“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2]31,是人生走向的本质原因。因而人性教育的根本是引导人自我教育,进而做出正确选择。当希西来到露易莎家后,两人在生活环境基本是相同的,希西能建立美满家庭,而露易莎最后只得离婚,而造成两人不同结局的正是两人自己的主观选择。希西从小并没有因为外界要求而抛弃童真与纯洁,她能勇敢的表达自己的喜好,敢于站在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对立面。也正是因为有希西的存在,才能让留在家里面的露易莎的弟妹们在残酷的事实面前感受的人性的温暖,才使得汤姆有机会逃离严苛的法律制裁。而露易莎在她童年时也曾有自我反抗,当她看马戏被抓时,敢于承认自己的好奇,也曾对着火盆自己去思考,只是她的终究没能坚持下来,她的我意识终究是服从了她的环境而变得麻木。当被要求嫁给年长三十几岁的邦德贝时,更甚至表示“兴趣和幻想,希望和热情,以及可以滋生这类轻浮思想的我的这一部分天性” [1]108完全是不必要的。所以当她确实因为弟弟的缘故嫁给邦德贝后,她与邦德贝没有丝毫情感交流,使得“在这间屋子里没有一点女人的标志”[1]137,她已经彻底失去了自我。直到遇到詹姆斯,她内心的萌动才被重新点燃,但为时已晚。
由此来看,只有自我主动去保持理性与情感的统一,才能促进自我人性认识,才能不至于迷失在外界物欲的浪潮中。
综上而言,露易莎、希西等人不同的收场,正是《艰难时世》中狄更斯对其所关注的人性教育的关怀。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告子上》)人性教育不仅要求培养理性知识,更不能忽略情感的发展,二者缺一,教育都是残缺的。《艰难时世》中人物的发展发人深省,时代和实践都需要人性的回归,需要人性教育的全面发展。这样才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价值所在。我们呼吁提倡人性教育,更是希望小说中的故事,不会在现实生活中翻版重现,希望教育可以真正引导人找到本真。
【参考文献】
[1]狄更斯.艰难时世[M].马建华,周琦,译.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
[2]李方.教育知识与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张正江.人性和人的本质视角下的素质教育观[J].扬州大学学报,2008,15(12):3-7.
[4]杨朝军,人性论视角下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D].西北师范大学,2011.
[5]姬振亭.狄更斯对《艰难时世》中儿童教育的态度[J].芒种,2013(4):66-67.
[6]陈黎明.人性的教育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