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葳
《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肖邦晚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这部作品中一些段落在演奏中具有一定难度,笔者在日常教学和演奏实践中对这些演奏技术难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试图通过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踏板的运用
(1)强调和声功能效果。通过踏板的运用,可以让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在手腕提起来的同时把整个句子连接起来。肖邦在作品中标记的踏板记号并不总是与连线以及乐句记号相一致的,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和稳固和声而不是勾划出连线。(2)营造特殊和声效果。《b小调钢琴奏鸣曲》四个乐章,要求演奏者大量的使用右踏板(即延音踏板)。在踏板使用中要根据音乐本身的需要“节约”的使用,通篇踩踏板会导致色彩性被混浊的声音所淹没。以第一乐章第1~8小节为例,这一段出现了许多大和弦,并且需要通过弹连以突出旋律。由于和弦数量较多,此时如果使用踏板,即使一个和弦换一下踏板,声音也是浑浊的,导致所要突出的旋律线并不明显。这种情况下,演奏者需要松掉踏板,用手指去弹好每个和弦并用小手指清晰地弹奏出每一个旋律音。但在实现音色的变化时,左踏板具有独特的作用。以第二乐章第61~68小节为例,作曲家所标示的表情记号为“p”。弹奏此段时要将这一主题与前后两段有所对比,需要一种非常弱却又异常清晰的声音。为了实现这一效果,除了控制手指外可以适当加入左踏板。其目的不仅在于辅助手部演奏弱奏,更重要的在于实现音色上的改变。左踏板在使用时槌头打击琴弦的状况发生了变化,音色便也会轻柔婉转。
二、八度的弹奏
八度的弹奏属于双音弹奏范畴,是钢琴演奏技术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在《b小调奏鸣曲》中,八度出现在所有的高潮段落。因此,八度演奏技术的娴熟程度及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演奏质量。以第二乐章61~64小节为例,该段落八度的弹奏需要单音旋律般的连贯和乐句的感觉,实现这一效果并不容易。八度由于其手腕放松和指法上的局限性,很容易出现僵硬、过重、缺乏连贯性的声音。然而,只有坚定支撑的掌心才能控制住最轻柔而又具有穿透力性的声音。在弹奏八度时,手指的位置摆好后手掌的支撑十分重要。即便是要弹奏连贯的旋律,手掌也要坚挺的支撑。在此过程中,手腕需要放松,这样奏出的声音才会有更好的共鸣。指法是连贯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八度的连奏可以在高音用五、四指交替,手指条件好的还可以加上三指。大指可以按时拿起,但高音的手指必须要等下一个音弹下去的一瞬间才可松开,这样才能把旋律弹连贯。
三、快速双音的弹奏
在《b小调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双音同步式的写法,有时由一只手弹奏双音,有时需要两只手一起来完成。第一乐章连接部第20小节,就是一组双手完成下行双音的例子。这句演奏的难点,在于右手的双音快速跑动,它要求在快速中保证整齐利索的声音。因此,在练习时可以采用先练上声部的方法,即按指法把上面的一组音单独拿出来练习。由于没有双音的负担,手掌相对容易放松。练习的时候要尝试手掌的重心在几个手指间自由过渡,手腕也要在放松的状态下跟随手指跑动。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能够毫无僵硬感的快速跑动后,再加入双音。此时注意手掌的重心还是要一直保持在上方组音的手指上。下方组音使用到的拇指和食指不要过重,否则容易使手部肌肉僵硬,不利于流动性的跑动,只要跟随上方音的弹奏带出来即可。
四、琶音的弹奏
在《b小调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四个乐章中,有几个运用连续琶音的地方,宛如在寂静美好的夜晚撩动听众的心弦。如何弹奏才能达到感人的效果?笔者对比了波各雷奇和郎朗的演奏录音。发现尽管在处理旋律上,两位钢琴家各有千秋,但在处理这几处琶音时,却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以第一乐章第19、20小节和第一乐章第25~28小节为例,波各雷奇和郎朗分别把几组波音在速度和色彩上进行了有层次的处理。虽然整体速度上郎朗的演奏更快些,但在谱例中他们不约而同的把第三组琶音处理成了这三组里面最慢的一组。同样第三組琶音也成为了他们选择有所拉长的地方。从色彩上来看,他们的处理有些差异,但刚才提到的被拉长的两组琶音都采用了明亮的色彩。可见,这两组从速度、色彩上都被重视的琶音是这几组琶音中的重点。因此,在日常演奏时,完全可以借鉴两位演奏家的演奏方法,把这几组琶音有区别的对待,把音乐的层次、张力表现出来,切不可千篇一律。另外,每组琶音的最高音都是它们的旋律音,要用小指很有准备的把它“勾”出来。《b小调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有很多独特的技术手法,其在演奏技术上可谓是包罗万象。因此,为了更好地表现肖邦这部作品,需要演奏者进行大量练习以克服演奏难点。
参 考 文 献
[1]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A.索洛甫蹉夫.肖邦的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