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天红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应该在遵照“一本一纲”要求的基础上,加强法律基础内容的教学;教学手段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尤其是要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以期达到课程学习的最高目标,使学生所学内容真正变成现实行动。
关键词:整合内容;创新手段;强化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一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重要课程。2005年,根据中央部署,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全国“一本一纲”的要求。近年,在课程改革建设的新思路之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达到新方案对本课程教学的良好效果,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教师们要不断加强课程设计的技能。作为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师,在贯彻“一本一纲”精神的基础上,除集体备课之外,为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有自己的创新。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大学生处理思想问题、道德问题与法律问题。具体来讲,就是让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做出评判、解释,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人类所有的实践活动都要追求实际效果,这是由人活动的目的性即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过程的魅力在于它的实际效果,没有了效果的过程也就失去了魅力。对实际效果的追求,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最高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把社会对学生思想道德及法律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现实行动。
二、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法制教育
要达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了解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还要了解教学对象的思想特点。目前,大学生处在互联网非常普及的时代,面对的媒体多种多样,接受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各种不同的信息在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也难免带来负能量。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信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从而呈现出多元的价值观。在这种多元价值体系并存的时代,诸如“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就相当普遍;网络上被大家吐槽的“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帖子,也反映出当今大学校园中人情冷漠、没有道德底线,甚至法律意识淡漠的情况也绝非个案。针对大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的应有之义,是贯彻“一本一纲”的精神所必需的。
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并不喜欢,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使传统的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受到极大冲击,使教育者无所适从。因此,在这种多元价值并存、大学生个性张扬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应与时俱进,在贯彻“一本一纲”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在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丰富教学内容,尤其是针对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的情况,强化法制教育,从而使这一部分即将走向社会、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群体首先受到法制的熏陶。
三、创新教学手段,强化实践环节
在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普遍做法就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制作课件,提高课件的视觉效果,增强教师传播知识的趣味性及视觉冲击力。这些技术手段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为教师顺利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起到应有的作用。
然而,仅仅上好理论课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必须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我们知道,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须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付诸行动,投入社会,把教科书上的内容化作实际行动。教师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帮助大学生获得了解社会与人生的认识框架与实践能力,并充分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现实需求。
科学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本来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自然状态。忽视、轻视教育对象及其生活世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既是盲目的,也是无价值、无效益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是课程自身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是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深化理论教学成果的必然要求。
就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在学习能力上还有一个显著特点:理论水平相对弱,而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笔者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要充分注意这个特征,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形式,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实践内容,来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到社会中实践,并通过实践总结提高认识水平,与仅有理论教学相比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诸如在公交站维护乘车秩序活动,在公园广场举办“爱护环境卫生、维护绿色家园”志愿者活动等。这些活动是学校学生会多年来坚持组织的活动,要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不仅为维护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做出贡献,而且可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加社会责任感。
2.开展专题讨论,让学生形成自觉维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例如:进行“我为环境做贡献”专题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谈谈为维护生态环境能尽哪些微薄之力。这种讨论往往热烈而有效。例如:在进行“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的讨论时,学生们认为保护环境必须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通过讨论使学生培养了节约使用塑料制品的意识,相信这种环保意识会伴随他们一生,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开展“课前时事新闻评论”活动。所谓“课前时事新闻评论”,就是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让学生讲一个新闻事件,就新闻焦点展开评论。可根据班级人数每节课安排2~3人进行,争取一个学期内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论。在开展这项活动时,可根据课程进度给学生布置关注的焦点,例如:按照爱国主义、社会公德、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环境保护、法律意识等专题进行评论。评论可长可短,学生们可以在评论中擦出思想的火花,养成关注社会的意识。
4.强化法制教育,开展法律案例分析。根据“一课一纲”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两章的内容是法律基础知识,在普及法律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国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少受到法律方面的专业教育,法律知识非常匮乏,加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关于法律方面的这两章内容既涉及宪法又涉及多个部门法,理论性比较强,授课老师多数并非法律专业,再面对没有法律基础的学生,授课效果可想而知。
加强法治建设,让人人都懂法是关键。高校的法制教育不能置身事外,而应该成为重要阵地。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律方面的内容应该强化,针对学生法律知识薄弱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即把民法、刑法、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一些原则及法理和案例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笔者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在贯彻“一课一纲”精神的基础上,必须针对新时期学生的特点,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加强法制教育,在强化实践环节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使课程教学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舒志定.教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冯秀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体教学模式构建及其内容整合[J].教学与研究,2013,(6).
责编: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