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学习现状分析与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2014-04-29 00:44陈广辉冯建灿王林忠
河南教育·高教 2014年4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学习现状大学生

陈广辉 冯建灿 王林忠

摘 要: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学习状况焦急万分,对学科的发展忧心忡忡,对国家的未来深感忧虑。“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来,是他们苦思冥想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通过对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知网络发展已经对大学讲堂式教学产生了强大冲击,因此,高校必须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师生的最大潜能。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现状;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让涉农专业大学生努力学习,高等农业院校多方调研,反复研讨,探讨“教什么”和“怎样教”才能更多更好更充分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行业优秀接班人。可这仿佛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很多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并不领这个情,他们并不都想将来成为农业领域的科学家或企业家,有的甚至“轻农”“嫌农”,学习兴趣每况愈下,学习劲头日渐低落,学习状态令老师、家长和社会担忧。如何把“教”和“学”有效结合,将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課堂、吸引到对专业知识有效摄取上来,是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大一上课不迟到,大二上课总迟到,大三上课教室睡觉,大四上课了还在宿舍睡觉”。这句话虽然可能有些以偏概全,但说明部分大学生对待课堂的态度和上课状态。调查显示:有78%的学生经常出现上课犯困、精神不振、学习效率低下等情况,90%以上的学生有逃课行为,70%的学生有重修补考现象。究其原因,认为对课程不感兴趣的占27%,不喜欢老师教学方式的占19.1%,缺乏学习动力的占21.2%,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占11.2%,认为自己学习效果更好的占9.9%,学生会、社团、兼职繁忙的占5.9%,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占5.3%,课外时间经常去图书馆和偶尔去图书馆的学生分别占12.5%和46.4%,只有考试才去的占21.4%。从这些课堂和课外学习状况以及较大的课程重修比例和较高的逃课率来看,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二、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学习情绪低落原因分析

(一)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动力不足

古今中外名人读书志做圣贤,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他们刻苦学习,奋发上进,为国家和百姓承担重任。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向;周恩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决心。美国总统奥巴马面对弗吉尼亚州阿林顿郡韦克菲尔德高中学生时说,教育不仅仅对学生个人的未来有重要意义,对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会决定整个国家在未来迎接重大挑战时的表现。美国需要每一个学生都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天赋、技能和才智去解决许许多多目前尚未解决的难题。他教育学生们为社会、为自己所热爱的国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学习,把学生读书定性为国家发展和民族繁荣的需要。殊不知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文化体现。

近代中国教育导向造成学生学习第一,学习的目的大多是“完善与实现自我”,直接而现实的目的是“谋求职业自食其力”,还有一些是“努力提高社会地位” “多挣钱追求物质生活”等。20世纪80年代,老师用“将来穿草鞋和穿皮鞋”的差别来激励学生好好学习;20世纪90年代,用“走路和开车”相比较;进入21世纪,就用“农民工和高管”作对比;最近网络直接告诫学生,不好好读书“换来的可能就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层”。现在的学生基本不说为“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学习,认为那是大话,是空话。一贯的教育滋养了学生读书的功利心,学生关注自我倾向明显,缺乏远大志向,没有危机意识,不愿下苦功,不愿从事辛苦的农事工作,忽视了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学习动力不能长期保持,学习动力不足。

(二)中学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影响根深蒂固

现行的高考制度让中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背负了过重的心理压力。若把人的心理状况比作弹簧,高考制度使得学生的这根“弹簧”在高三时被“一压到底”。根据人的自然成长规律,中学的学习不应太紧张,到了大学才是真正应该努力和刻苦钻研的时候。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决定了学生的求学和人生之路要提前赶紧,颠覆了学生“循序渐进,逐渐绷紧”的学习心理,使得大学生的“弹簧”猛然跳起,无法轻易掌控,眼看着大学生彻底放松却苦无良策。中学的应试教育决定了学生学习只围绕“高考”指挥棒转,学习动机非常明确;而失去“高考指挥棒”的大学生,目标迷茫,学习动机缺失、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也不高。中学应试教育还导致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重苦练轻思悟,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致使好奇心强烈、求知欲很高的中学生形成学习的依赖感,以至于进入无人督促的大学后不知所措,自由时间不知该如何安排,随波逐流,放纵自己,不努力学习。

(三)高校经费来源机制影响了学校对人才质量的严格控制,学生学习压力不够

高等农业院校办学资金的来源一方面是国家按学生人数拨款;另一方面是靠学费提取,并且学费提取所占比例在逐年增加。不管是国家拨款还是学费提取,都得有生源,有些学校为求生源充足,以至于进口把关不严,出口不能过紧。涉农高校在一流生源争取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有时为保证生源,学校不得不调剂或降低录取分数。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若再加上太多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或不能获得学位,直接会造成生源吃紧、办学资金吃紧、优秀教师流失等恶性循环。实践证明,较高的淘汰率是国外一流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保证。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总体生源质量不高且淘汰率较低,致使学生学习压力不足,所以学习状态不佳。

(四)信息时代对大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

1.网络时代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互联网具有个性化和群体性互动的特点,不仅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还能够将因材施教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学习的过程由传统的一次性接受教育发展为终身接受教育再到现在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网络的兴起要求教师更勤奋、更博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在教学手段上更具创造性。

2.网络大学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挑战

网络大学是互联网的衍生物,让一些课程直接在网络上讲授,这直接对传统的课堂式授课提出了挑战。教师利用网络在网上以公开课的形式授课。目前虽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课堂讲授型教学,但对其影响不容小觑。普雷斯顿大学一个社会学教授在网络上有4万名注册学生;中国目前有一些高校,学生学习英语不愿听本校教师讲课,更喜欢直接收看网络讲堂;还有很多高校所做的网络授课课程、精品课程或者核心课程,其电子版在网上作为移动教材,可让学生随意下载,通过网络直接观看。

(五)与其他高校相比,农业院校地位仍然较低

长期以来社会的习惯性思维以为“农”就是种地,高等农业院校就是教人好好种地的地方,再加上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不少大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轻农”和“嫌农”情结。在中国农业人口居多,广大农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却一直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所以很多农村学生读书就为跳出“农”门,觉得上了农业大学在本质上仍然没有脱离“农”字,对农业科学知识不感兴趣,将来也不愿干与“农”有关的工作。当一个学生走上与自己兴趣和潜能毫无关系的道路时,就会呈现出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

三、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要结合网络时代大学生知识来源范围更广、学习手段更加先进、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善于将国家、社会责任和大学生个人发展有效融合,把“教”与“学”有机统一,把学生的思想塑造、个性发展同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志向远大、责任心强,精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行业接班人;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打造与时俱进严谨治学的教师团队,搭建广阔的学习和才能施展舞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加强入学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转变从业观念

针对中学时期学生接受的是“手把手”“硬性地灌输”的教学方式,针对部分大学生读书功利心倾向,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应该加大入学教育力度。新生入学后,及时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加大对专业内容和专业重要性的宣传,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制定今后3~4年的学习规划,明晰学习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以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为己任,让学习动力持续释放。

(二)教学改革应符合新时代大学生需要

新时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和个性思维较强,对自己在知识上的理解非常自信,对所受的教育有自己的要求,不希望自己的大学再是机械式的读书时代。因此,学校要力求将自己所“给”与学生所“欲”有效结合起来,在课程设计上循序渐进,在授课教师配置上改变传统的“一张面孔一学期”的平淡无奇的状况,通过安排一门课程由多人授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最懂的人讲授自己最拿手的课程内容,以增加学生听课的新奇感和学习兴趣。

一些比较现实的大学生希望对所学内容能够进行实践式理解,不再是泛泛而谈、靠想象去猜测知识的结论,希望老师讲解知识时最好是提纲挈领,知识模块化,易于掌握且学习效果明显。学校要根据学生成才的需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实习内容和方向的自由选择。教师可以采用“微课”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铺垫式教学模式,使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师授课应讲求技巧,体现授课艺术

学生之所以对某些学科厌学,与授课教师有密切关系。教师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感召力,能直接影响学生。教师必须摒弃照本宣科、一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授课方式。针对课堂上只有教师讲,学生上课只提供耳朵,上课容易走神,容易疲惫,容易厌倦,进而产生不喜欢、不想学以至于对整个课程不感兴趣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讲和学生讲或者学生问兼而有之。对一些基础性、知识性的内容章节,由学生组成兴趣小组集中备课,择优者讲授,然后同学评议,教师总结,形成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与“学”相互促进。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为学而教、为学而改,学生缺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从“重教轻学”到“为学而教”,从“知识传递”到“培养能力”,激发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对能力素养提升的追求,培养学习兴趣。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对专业及其以外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积极主动,“教”的成效自然也就显示出来了。

参考文献:

[1]郑小波.“三农”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张松.高等农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8,(4).

[3]于长志,耿立明等.高等农业教育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责编:赵 东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改革学习现状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立足职高学生特点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英语课堂学习现状及课堂学习动机激发对策研究
关于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校企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