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地区道教建筑的水膜拜意蕴解读

2014-04-29 12:23:30张立昆张晓明李晓燕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怀安洋河建筑群

张立昆 张晓明 李晓燕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075000)

0 引 言

张家口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辖13县,以阴山为界,分为坝上、坝下两部分.坝上有4县.分别为尚义、康保、沽源、张北,该地位于内蒙古高原的南端,起伏较小,河流多为内陆季节性河流,一般流程短、河床宽.坝下有9县,分别为崇礼、怀安、万全、宣化、怀来、阳原、涿鹿、蔚县、赤城.该地区为河川区,水系与坝上相比,较为丰富.主要河流有洋河和桑干河.

1 道教建筑分布概览

从分布的区域看,张家口道教建筑基本位于坝下九县和张家口市区,坝上地区的尚义县也有少量分布.从分布的地貌来看,张家口地区百分之九十七的道观位于河川区,高原区的寺庙仅占百分之三,现仅存张北大囫囵乡龙王庙、沽源脑包沟龙王庙、马神庙三座遗址.这个比例差距是相当大的.从分布的特征来看,选址上亲近河流成了张家口道教建筑分布的一个显著特征,如果给张家口的道教建筑分布绘一张图谱的话,会清晰的看到,这里的道观分布基本上是沿河流水势的.可以大致沿水系给道教建筑分以下六个区域.有位于瑟尔基河流域的坝上道教建筑群;清水河流域的张家口、崇礼道教建筑群;洋河流域的怀安、万全、宣化、怀来道教建筑群;桑干河流域的阳原、涿鹿、宣化道教建筑群;壶流河流域的蔚县道教建筑群;白河流域的赤城道教建筑群.下面仅以河北省张家口市桑干河流域的阳原道教建筑群为例,绘一张道教建筑分布表.

表1 桑干河流域之阳原道教建筑分布表

2 道教建筑分布特征

从这张图表可以看出,阳原的道观绝大部分是依主要河流或主河流的支流而建的.“有河就有庙、无河庙不成.”道教建筑沿水域呈区域状分布成了道教建筑分布的一大特征.道教建筑对水的亲睐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根据笔者实地考察,张家口地区怀安县现存的道教建筑及遗迹基本分布于李信屯、西洋河堡、左卫、怀安城、这四个地方.其中李信屯是洋河支流——南洋河在怀安县入口的村庄,西洋河堡是洋河支流——西洋河在怀安境内的入口村庄,左卫是洋河支流——洪塘河边的村镇,怀安城也是洪塘河边的一古镇.南洋河、西洋河、洪塘河最终汇聚成洋河,而洋河及其支流同时也将怀安县的道教建筑串连起来,形成了洋河流域怀安道教建筑群.同样,由瑟尔基河、清水河、洋河、桑干河、壶流河、白河及其支流形成的道教建筑群也构成了整个张家口地区道教建筑的分布脉络图.

3 道教建筑尚水文化原因剖析

(1)道教思想中的“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七十八章云:“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从道教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中可见老子对水的尊崇.他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了水的品质.即:(1)善利.为了说明水的善利,他还在《道德经》中列举了水的七种表现:“居,善也,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老子用水来比喻人的品行,他认为最善良的人应该具备7种像水一样的品德,即:居住要像水一样,选择一些艰苦的地方;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宽阔;待人,要像水善利万物一样,去真诚的对待别人、包容别人甘于奉献;说话,要像水善利万物一样诚实守信;为政要像水一样干净、廉洁;做事要像水一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善利万物;行动要像水润万物一样善于把握最好时机.老子认为水具备了这7种美德.第二、不争.如果把“善利”比作水和道的基本特征,那么“不争”就是水和道位于更高境界的品质.”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道家看来,“无为”和“不争”是成就圣人的标准.也就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向万物索取回报,从不张扬自我,圣人应该像水一样,不用“无为”的态度看待一切,用“不言”的行为去引导百姓,不做胆大妄为之事.要造福万物而不主宰万物,做了好事却不去争名夺利.此为不争.老子尚水,不仅源于它的善利、不争,更因为它是万物生命之源,能滋养万物,而自然界中有能具有如此众多品质的唯有水这一种物质,由此推论,水在道家眼中是最接近于“道”的.以水论道,以水比喻人,这是老子哲学的最根本内容.而道教建筑作为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设计理念本来就是为了契合道教活动的最佳环境而产生的.建筑究其本身也是“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的生活而建造的环境或环境的框架”,是专门用于供奉道教众位神仙的场所,也是道士、信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其根源既离不开道,更离不开最能体现道之要旨的水.归根到底,道教建筑沿水系形成道教建筑群,之所以具有这种特征既离不开道教思想对它的影响.更离不开道教思想中的尚水文化.道教的“上善若水”思想是道教建筑最强大的思想基础.

(2)道教水文化的影响.

这首先表现在道教的宇宙观上.道教认为:水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水可幻化为水气,道教的重要经典《太平经》中就阐述了这种宇宙观.其中的《夷狄自伏法》说:“一气为天,一气为地,一气为人,余气散备万物.水生人及天地万物.”,可见,水生气,气又可幻化为天、地、人.道教还认为:水可生人及宇宙万物.如民间叙事诗《根古传》在讲述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时就认为盘古生于水:“那时有座昆仑山,天心地胆在中心.一山长成五龙形,五个嘴唇往下伸,五个嘴唇流血水,一齐流到海洋内,聚会天精与地灵,结个胞胎水上存,长成盘古一个人.”其次,表现道教对中国老百姓影响最深的是其风水文化.风水理论讲求“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寻龙择地须仔细,先须观水势”,水是山的血脉,寻龙至山环水聚,两水交汇处,水交则龙止.在道教经典的堪舆书《水龙经》中还有专门论述择地与水势之间关系的.风水家取舍水的标准,主要是以水的源流和形态为依据的,“水飞走则生气散,水深处民多富,浅处民多贫,聚处民多稠,散处民多离.”并且认为水要屈曲,横向水流要有环抱之势,流去之水要盘桓欲留,汇聚之水要清净悠扬者为吉;而水有直冲斜撇,峻急激湍,反跳倾泻之势者为不吉.而贯穿张家口的瑟尔基河、清水河、壶流河、桑干河、洋河、白河河流蜿蜒曲折,水深土沃,村落势必增多.而道士从事道教活动时对水有很大的需求.最后,道教日常用水需求:在做道场时,一般都要斋戒沐浴.如《太上素灵经》云:太上曰:兆之为道,存思《大洞真经》,每先自清斋沐浴兰汤.”又《太上灵宝度人上品妙经》云:“道言:行道之日,皆当香汤沐浴.”都可证明,若不沐浴,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其次,做道场时要用水.比如在做斋醮的法事时,要用法水洒扫坛场来净场.在超度幽魂时,还要普施甘露.

(3)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

不同于南方的丰沛水系和多雨气候,张家口位于中温带半干旱区,“十年九旱”是张家口地区的气候特点,千百年来,干旱和水资源缺乏都是张家口地区面临的最大困扰因素.而与坝下相比,张家口坝上的旱灾要远高于坝下.“收一年,存三年”、“干旱少雨”、“土壤沙漠化”、“绝收”都是坝上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再加上全年大部分时间要受到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风大、气候势必干燥,干旱指数高达2.0-2.5,多年平均降水量坝上仅为360-400mm,水的缺乏引发了百姓对水的渴望.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充沛的雨水,发达的水系是科技水平低下的社会形态中百姓得以生存的保证,而降水量的多少是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封建社会无法掌控的.这样水资源的唯一保证就成了河流,因此近河流、水淖成了人们建造村落的首要考虑.加之,张家口人口主要来源于移民,据《明史·太祖纪》(《洪武实录》记载,张家口百姓又很多是从南方泽、潞等地迁来的,有的被征召为军卒,戍卒九边,服役期到,而这些来自南部的移民要尽快适应当地的环境,自然离不了接近河流.再加上主要河流及其支脉以其较长的流程、较深的河槽、和丰沛的水系滋养了肥沃的农田,自然在其周围就形成了大量村落.村落的增多,底层百姓又有祭祀神仙的需要.庙宇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从张家口地区道教建筑的分布反应出其与水源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反应出自然条件的限制与要求、也反应出由此而来的道教对水的膜拜.道教对水的膜拜不单纯是自然原因或者教义因素,而是对于自然力高度敬仰的一种升华.

[1]刘守华,《鄂西古神话的新发现——神农架神话历史叙事歌〈黑暗传〉初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编《神话新探》,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2]赵孟頫,《小楷书道德经》,吉林文史出版社

[3]北宋李昉、李穆、徐铉,《太平御览》

猜你喜欢
怀安洋河建筑群
Generation of hyperentangled photon pairs based on lithium niobate waveguide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 05:58:44
天鹅洋河舞翩跹
考试与招生(2022年3期)2022-03-15 07:24:24
建筑与建筑群储能工程初探
千年酒镇 醉美洋河
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2-02 03:26:02
活埋
怀安河笑了
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群院落式构成法则
秦皇岛市洋河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工程经济评价论述
高层建筑群绕流风场的数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