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阳 武 欣 席岳琳 张成杰
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中部,是张家口市区的“原点”和“根”.张家口堡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至今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现存文物古迹达700余处,其中极具价值的重点院落93处,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城堡之一,堪称“明清建筑博物馆”.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张家口堡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
张家口堡内传统民居一般以院落为组织形式,沿院落的中轴线纵向或横向进行组合,形成规模不同的大小院落.院落布局主要以四合院为主.小的院落有独院式,规模较小,是平民老百姓的主要居住形式.民居四合院一般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合围而成,有些没有倒座,由一堵围墙代替.对于一些人口较多的大家族,一进院落已经不能满足其居住需求,这时会选择建二进院落或多进院落.二进院落以东西厢房的山墙为界,建一堵墙隔开,该墙中央开门,与倒座房形成一个独立的外院.以基本的一进或二进四合院为基础,逐渐形成更复杂的多进或多路四合院.
张家口堡内传统民居多为清晚期和民国时期所建,砖木混合结构,院落一般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对称布置房屋,整体呈南北向长方形.住宅大多数是一层,主次分明,体量适宜.与北京四合院存在许多的相似的地方,但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以及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张家口传统民居的大门一般开展南墙正中或者东南角,有时大门占据倒座房的一个开间.大门的形式也很多,有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拱券门等等.木柱式大门一般作为多套院落的次门出现,地位比大门低很多.而在北京四合院中,作为次门的“垂花门”装修精美,地位不亚于大门.大门的形制及尺度和社会伦理等级制度密切相关,大型院落的大门通常尺度较大,开间一般3米以上,小型院落的大门开间可能只有2米左右.
主庭院坐北朝南的是正房,一般采用硬山式的屋顶,也有一些采用卷棚式屋顶,正房一般有单数的大小相同的开间组成,有三开间或五开间不等.正房是全院落中等级最高的建筑,装饰也相对最好,高大宽敞.有些民居中紧邻正房两侧的山墙建有耳房,由一个或两个开间组成,耳房在体量、进深和开间上都要小于正房.正房的门居中开启,两侧对称布置满对称的窗户.正房通常是由辈分和地位最高的主人居住.
院落两侧的是东西厢房,大多采用单坡屋顶,方便向院内排水.而北京四合院的厢房则多以双坡屋顶居多.单坡厢房屋脊的高度一般低于正房屋脊,而略高于正房屋檐,房间进深开间都比正房小,这样突显出正房的最高地位.厢房多为三开间,房门居中朝院内开启.较好一点的民居,正房和厢房朝向院子的一面都有前廊,能起到遮阳避雨的作用,类似北京四合院的“抄手游廊”,只是仅存在于正房和厢房前面.厢房一般是后辈们的居室.
位于整个院子的南部,坐南朝北的一排房子叫倒座房,它们和厢房一样多采用单坡式屋顶,向院内排水.有时倒座房中间或者最东边的一个开间用作院落的大门.倒座房后檐墙临街,一般不开窗或开小高窗.倒座房是整个院落中级别较低的房屋,高度和规制更小,一般用作客房或储藏室.
张家口堡民居的院子多数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主庭院是家庭成员主要的活动场所.除主庭院之外的院子是次要庭院,外人较少进入,院中布置厕所、牲口房、杂物房、水井等,占地面积小于主院.这种院落多位于跨院等不显著的位置上.
张家口传统民居的围墙一般与建筑的墙体相结合,与主体建筑和厢房一起构成完整而封闭的院落.围墙高度低于建筑墙体高度,它往往作为正房山墙与厢房背墙之间、厢房与大门之间、大门与倒座房之间的过渡,墙顶上常常用瓦拼就的“瓦花格”或用砖砌成镂空花饰墙作为装饰.有些还会在屋脊不够高的厢房上加筑砖墙,为了增加美观性,有些砖墙也会做成镂空花墙.(如图1)
图1 堡子里民居镂空花院墙
影壁是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内影壁使路人不能一眼就看到院内,起到保护院落内部隐藏的作用.在张家口堡的民居里,许多影壁被设立在大门正对着的厢房山墙上.外影壁是指大门之外正对面的一道雕刻精美的影壁,只有十分讲究的院落才有,例如张家口堡的抡才书院,
木料是张家口堡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也是各种材料中成本最高的一种.木材主要用于搭建房屋的框架结构,如梁、柱、檩、门、窗等.张家口民居的梁架结构多采用“五檩四挂”,意思就是屋顶上架设四根檩条,前后各两根,檩条上铺椽子,前后共三架,专业术语叫“五架梁”.厢房和倒座房大都采用单坡屋顶,梁架结构类似于“半抬梁式”,即梁的一端架在檐柱上,另一端插入侧院墙,并与埋入侧院墙内的柱子搭接,梁上以侏儒柱支撑檩条.依据财力的不同,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对木材使用量也不尽相同,比如有节省木料的土坯房,也有耗费木料的砖木结构房屋.
在张家口堡的传统民居建造中,泥土是另一种广泛使用的材料.张家口地区有丰富的黄土资源,当地生产小麦,麦秸非常容易获得.所以,传统的张家口民居建造中,常常就地取材,将黄土和麦秸和成泥做墙体的建筑材料.人们先把黄泥用模具塑成方形块,然后晾干成土坯砖,硬度和韧度大大加强.这种由黄泥和麦秸建造的墙体保温性能良好,非常适合张家口寒冷的气候.
石材也是常用的建筑材料,常用来建造房屋基础、墙体、台阶、角石、地面等.石材可以分为天然石材和经过加工的石材两种.张家口民居中许多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天然的河卵石就成为贫民建房时重要的建筑材料,它用于土坯房的墙基或院墙等.还有些碎石和片石,将它们用黄泥砌筑,可以制成墙体.经过加工的石材一般只在柱础、门枕石、大门台阶等处少量使用,而在大户人家的宅院之中,则会看到经过加工切磨平整的石料建造的墙基、台阶、台明等.(如图2).
图2 经过加工的石材
砖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比上述几种材料出现较晚,张家口当地黄土烧制的青砖质地细腻,后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除了使用于墙体之外,砖也广泛地用于基础、台阶、地面铺作等部位.与木材类似,砖的使用也形式多样,它常与黄泥和麦秸制成的土坯墙体来共同构成房屋的墙体,也有全部使用砖砌筑墙体的.
在张家口堡的民居中,木雕装饰广泛使用,主要是宅门和窗户的雕刻.宅门的装饰部位有门楣、门簪等,形式和题材多种多样,如有牡丹(春)、荷花(夏)、菊花(秋)、梅花(冬)等.窗户作为采光和通风的作用,形式有菱形窗格、隔扇、漏窗等,运用纵横交错或穿插而产生的韵律为整体建筑增加韵律.
石雕主要应用在柱础、门枕石等处.在张家口堡的民居中,柱础的装饰性效果变得非常微弱,一般没有过多的繁杂图案的修饰.常见的门枕石为抱鼓形,石鼓有大有小,可薄可厚,依照大门的尺度和建筑主人的财势而定.鼓面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雕刻装饰,常见的图案为各种花饰或吉祥动物等.
在张家口堡的民居中,砖雕也时常被应用到墙体、屋顶、影壁等.墙上的砖雕一般集中在墀头上,通常有一块向前倾斜的砖面,雕饰就刻在砖面上.有正脊的屋面在脊两端要做鸱尾作为装饰.张家口民居中的瓦当多为圆形,主要用虎头、狮头饰样为瓦当的雕饰图案.
张家口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造就了张家口堡传统民居建筑显著的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和了解,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张家口传统民居建筑的多样性,为将来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修复及新建筑的设计规划提供依据.
[1]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0
[2]张曦旺.张家口特色的古民居.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3]王海云.中国传统民居的创作方法借鉴.山西建筑,2007
[4]单得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域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