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超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是我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方法论。从群众路线角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可发现存在着主体阵地意识不强、客体积极性不高和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吸引力等现实语境。这就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路线的耦合既是转型期中国的时代要求,更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活力的内在动力。因此,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众化路径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践之维。
关键词: 群众路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2-0016-04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是我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也为我们再次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但思想政治教育“群众化”不是时代范畴的简单转换,更不是开展几项“应景式”工作就可以一蹴而就、高枕无忧的简单实践,而是一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原理 “取得民族形式”的必然选择。[1]6因此,笔者认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用时代的要求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群众化”的新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是群众性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政治路线,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将群众路线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是做好广大人民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广泛性
从理论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并反映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它首先教育的对象是统治阶级内的成员,然后发动到其他阶级,具有厚重的阶级色彩。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思想政治教育同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都属于上层建筑,是两种运行形态不同的权力模式,人民群众作为统治阶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从实践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发动者和实施者,通过一定组织或者自发宣传党的理论和纲领路线,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和思想引导,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涵盖的范围非常广,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党群部门、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再到基层群工和宣传部门的人员、学校的师生,以及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甚至那些拥护党的、主动宣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普通社会民众等都囊括其中。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广泛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群众性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于人的要求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人们在思想、品德、行为等各方面总是表现出不够适应、不够成熟,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2]194从微观角度看,作为社会人,每个个体都有特定的社会角色,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社会角色衍生出社会期待。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人们在思想、品德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与社会期待和自我定位之间存在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适应社会角色,达到社会的要求,社会成员就要以各种形式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以加速个体的社会政治化进程,实现个体思想与主流思想的一致。从宏观角度看,国家赋予了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义务,这种义务推及到思想层面,就要求他们支持主流意识形态,至少不对主流价值观构成威胁。社会要求和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差距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以群众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具有社会性
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其方式具有社会性,单纯的理论灌输是重要的教育形式,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实践形态进行的政治性教育,依托社会化手段,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值得我们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投入到其中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都是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空中楼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群众实践,启迪群众思想觉悟,[3]20人民群众掌握了科学理论,就能改造主观世界,也能指导客观的实践活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以人民群众为依托。新技术革命使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社会进入网络化时代,面对新技术、新媒体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就在于顺应社会的发展,采取贴近人们生活方式的手段进行操作。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只有在群众实践中才能得以检验,直接评价非物化的事物是难以找到适当的标准的,而思想更具有复杂性,只有实践活动才能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多维困境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这都无法掩饰教育主体迷失、受众萎靡和方式落后等诸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取得任重道远。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阵地意识不强,存在市场化倾向
当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意识形态渗透的严峻形势下,部分思想政治主体阵地意识不强,在和平年代丢掉了很多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一些教育者回避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把教育内容只作知识性的传授,对其中宣扬的主流价值避而不谈,保持中性态度。例如,在讲述党史上的重要事件时,教育者只用历史的眼光作一般性的描述,而对事件的历史意义一带而过。这样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有的价值立场,削弱了感召力,把知识与人类的精神构建分离开来,把社会角色指定与人的全面发展分割开来。[4]26另一方面,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偏移,以市场经济的标准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收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观念迅速普及,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也被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教育者过分重视教育的经济效益,把教育看作生产产品,取悦于市场,既履行不好教育的使命,更不能满足大众的预期,弄得教育不像教育,娱乐不像娱乐,课堂变成了跑马场。这样的教育模式固然创造了经济效益,但破坏的却是国家的精神支柱。究其原因,固然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不深入、理论体系架构中空、致使教育者缺少有力的理论工具的缘故,但深层次的原因更值得我们关注。
(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一元化思维助长了客体对主体的排斥,广大人民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干部和群众之间建立一种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在这种狭隘逻辑思维下,一些官员自身行为失范引起群众对教育的质疑。这不仅激化了政府和人民的矛盾,丑化了官员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与效度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从受教育者个体角度看,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形成免疫力,虽然明白作为社会人接受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教育者居高临下的教育姿态和训导式灌输助长了他们心理上的疏离。即便接受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也是走马观花,我行我素。公民对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的缺失致使他们政治素养的发育迟滞,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对党史、军史中的基本常识缺乏了解。[5]35另外,社会上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教育客体的侵蚀也是受教育者精神萎靡的重要原因,他们信奉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民思想的控制,极力阻挠思想政治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意识不够,吸引力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广大人民进行思想引导和意识形态灌输的教育活动,需要广泛的群众参与。受众的多层次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地搞理论灌输,必须主动调整教育方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预期。然而,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在贴近群众上却长期滞后,教育者忽视了对受众精神价值观建构上的导向作用,泛政治化色彩突出,背离了其育人初衷。[6]46
在教育内容上,固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与人民的生活脱节,教育者忽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理论的普及,使先进的理论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效果,折损了教育在促进社会管理和发展方面的功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迟缓,学科划分至今仍存争议,教材滞后于社会发展。在教育方式上,思维过于简单化,过分依赖宣讲和灌输,有时甚至以行政命令代替思想引导,这些虽只是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存在,但其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维还没有完成转换。现实情况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利益诉求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信息垄断权,[7]16但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旧有模式占主导,虽然也有新形式的运用,但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旧酒装新瓶,受教育者对此也是看看热闹、装装样子。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落入了“自弹自唱”的尴尬境地。
三、群众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既凸显了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预设,又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群众的根本态度,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打破权威话语垄断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力推行意识形态霸权主义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控制力的工具,只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在治党治国、理论创新、资政育人等方面的作用。[8]9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建设发挥指导作用的逻辑路径。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够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人学范式中的“人”,不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潮鼓吹的个体形态的人,而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要重视人的实际,从人本出发考虑问题,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再次,要坚持全面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要引导好广大人民认清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的辩证关系,坚持全面育人和全面发展。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群众化的有效措施
第一,以发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群众化工具的作用为依托,拓展新媒介的群众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建设和党的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要摒弃脱离实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引入以网络技术为主的新媒介工具,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搞好教育,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9]88
第二,寻求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结合的群众化方法。一方面,要把带有明显意识形态特征的显性教育同大众娱乐等群众隐性活动载体结合起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信息内化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文化塑造、典型引导等隐性教育方式,培养人民群众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先进理论和良好行为变成群众的自觉追求。
第三,培养同群众的深厚感情。我党历来重视同人民群众培养深厚的感情,与人民群众形成了鱼水相依的密切联系。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对党的深厚感情是我党的宝贵财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非智力因素。积极的情感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促进个体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感人。教育者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用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和表里如一的言行增加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吐真情,说真话,带着真情去感召群众,吸引群众,使他们的心灵接受洗礼,自觉提升道德水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群众化的新形式
第一,把教育者的教育与受教育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宣讲的党的理论深信不疑,才能影响受众的精神架构,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成为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典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好。另外,还要以群众为师,从群众中汲取营养,在互动中提高。
第二,把思想引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转变过去片面的解决思想问题的超功利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关照物质利益和引导精神追求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有所提高,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有一定的物质诱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视现实,进行恰当的引导,摆正追求物质与追求精神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着力解决群众个人困难,替群众办实事;另一方面,要提高广大人民的思想境界,做好他们精神需求的引导。实践证明,思想上的关心给人以觉悟和智慧,生活上的关心给人以温暖和实惠,只有把思想引导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才能激发群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思想掌握一切。
总之,要想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薄弱环节,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群众化”上下大工夫;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群众化”的根本路径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敢于直面和回应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这也是群众路线的时代价值和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祝小茗.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的双重维度:论党的十八大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J].克拉玛依学刊,2013(4).
[2]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蒋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群众路线[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5]沈壮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6]郑永廷,任志锋.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3(7).
[7]李合亮.解析与构建: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9]罗国杰,李萍.伦理学基础[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