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考题,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性——通常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看法,要求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种作答,并说明理由。二是开放性——大多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的,思维的空间比较广阔。三是联系性——一个题目有时包括几个有关联的问点,将答题者的思维引向深入。
一、尊重文本,紧扣文本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随心所欲地作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为此,首先要尊重文本,读懂文本。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以文本的整体倾向(特别是关键内容)为探究的出发点、落脚点;还要融入文本情境,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进而获得情感共鸣,形成自己的认识。其次,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再者,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际效果。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时要注意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式的探讨。
比如2013年辽宁卷选文《圣诞夜的歌声》的探究题:
小说结尾写到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8分)
“他是否应该还钱?……并谈谈给你的启示”,意在鼓励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但探究不是“随便说”,尤其是作为高考卷中的探究题。基于此,本题题干中有“结合作品”的规定与限制。从《圣诞夜的歌声》的思想内容看,作品表现的是一个平凡、潦倒生活着的穷靴匠,在圣诞夜遇到了人生的困惑,在金钱与亲情之间,在金钱与欢乐之间,在物质渴望与精神需求之间,穷靴匠游移不定,难以取舍。我们可以看到穷靴匠犹豫徘徊时的痛苦,他“嘴唇直哆嗦”,几乎要哭出来;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他接受了富人的1000本戈,全家“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当这个穷靴匠“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后,他知道,在这个家庭中,在自己的生活里,没有什么比亲情、比孩子、比一家人的快乐更重要的了,于是他“一脚踢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1000本戈,三步两步跑到楼上”,把钱还给了富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句中的“一丝”不可忽视。此外,小说中有两处对比值得品味,一处是“富人”与穷靴匠两个家庭状况的对比,一处是穷靴匠和他的孩子们之间的对比。在后一处对比中,孩子们的态度始终明确而坚定(金钱显得苍白无力,完全无法构成对孩子们的诱惑)。这样看来,作品主旨可解读为“穷人快乐的根源是自由与亲情”,“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其实质是如何面对他人的施舍,快乐究竟更多地源于物质还是精神(如能转换角度,谈出“亚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则更有新意)。因而试题的答案示例与评分标准是:
观点一: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快乐是钱买不来的,穷人也有尊严,靴匠不应该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
观点二:亚诺什不该把钱送回去。他本来可以用这笔钱给孩子们买些可吃可玩的圣诞礼物,仅有歌声的圣诞节是不完满的。
观点三:亚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例如他可以邀请富人跟他们一家一起唱歌过节。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圆满的。
答案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结合作品、论述合理,给4分;谈出启示,给2分。
二、深“入”慎“出”,紧扣题目要求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类考题,将我们“融入”其中,也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题目时,不仅需要我们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我们调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另外,“有创意的解读”必须体现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备人文精神。所以同学们既要入乎文内——入乎文内,才能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出乎文外,才能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才会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得和平素的知识积淀,冷静而准确地答好探究性阅读题。具体可按“经”“纬”纵横结合的思路,寻求探究角度。“经”:从文章本身入手,将文章从内容(背景、对象、情节、环境、情理、主题等)、结构布局、表现手法各方面横向铺开。“纬”:从题干给出的现象或事件入手,从本质(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影响(怎么样)、方法(怎么办)等方面深入思考。
比如2013年湖北卷(选文为《罗曼·罗兰》)的“探究”题:
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解答此题,需要“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来思考,具体应做到:①贴近文本,整体感知。作品中,罗曼·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自己心目中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他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他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则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综合分析,个性解读。这类问题的答案,需要通过分析、推敲原文相关内容推断出来;同时,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比如分析罗曼·罗兰自身经历与“英雄”的关系,可以得出“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等多个结论。需要提醒的是,向文外“延伸”时,要有理、有据、有节,在要点完备、确切的基础上,做到逻辑合理、主次分明、言之有序、语言流畅。本题参考答案:
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联系现实:略。
需要提醒的是,作答探究性阅读题,就像在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行文结构应遵循“表明观点——分点列出依据并作合理分析——总结观点”的思路。其中“分点列出依据并作合理分析”,应将探究类试题的要求、文本主旨及意图、考生的多元解读等连缀起来(可用“首先”“其次”“最后”等标明脉络)。
无论是引述性文字还是议论性文字,都应力求精练而畅达。可能题目会提出一定的字数限制——即使没有,考试时间有限,也不允许长篇大论。所以,组织答案必须简洁明了,点中要害。
模拟训练
一
春江花月夜
文/田双伶
芜轻轻地摩挲着身上的礼服,心里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这是一件深紫色的天鹅绒礼服,长长的一字领,领口缀了一朵镶着几粒盈目小钻石的绢花,褶裙覆垂到脚面。她灵巧地做了一个抚琴的动作,纤纤细指翘起来,宛若几丝娇嫩的花蕊。
蓦地,手像被刀片儿划了一下,她低头一看,是标着衣料成分和价格的纸签。那几个数字,让她的心陡地一颤。
她走到试衣间把衣服换了下来。店员忽闪着大眼睛,轻声问:“包起来吧?”
她想拒绝,可明天要参加市里举办的“春江花月夜”中秋文艺晚会,而自己的古筝独奏《春江花月夜》是晚会的压轴曲目,电视台要直播,能穿着平时朴素的衣服出席这样盛大的晚会吗?
其实她有足够的钱把它买下来。包里有一张牡丹卡,是安送给她的。安是一家公司的老总。一个月前,他在一家茶坊里见到了弹筝的芜。衣着朴素、气质清雅的芜凝聚了古代女子所有温柔典雅的美,安心动了。他送给芜这张卡,可芜没有用过一次。
“这件衣服只有一件,只有像您这样的人才能穿出它的高贵……”
高贵。芜沉默了。她看着擦肩而过妆扮入时的女人,她们才是这个城市中高贵的阶层。芜眉头紧锁,咬了一下嘴唇。“再看看吧。”然后走出了那家很有名的服装店。
中秋节的晚上,一轮明月从天边升起,大地沐浴在一片清辉中。晚会开始了,芜站在后台的幕布旁,望着演员们绚丽多彩的服装,心里有点失落。芜穿着一袭白色的长裙缓步走上台。灯光霎时暗淡下来,芜仿佛置身于一片朦胧的月光下,她轻轻抚动了琴弦。芜用灵巧的手指弹奏着,古筝那低沉宽广的音色向人们讲述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一群卧在泉溪边冰冷沉默的石头,在皎洁的月光下,一个个嬗变成美丽的仙女,在潺潺流动的泉水旁翩翩起舞。当天色蒙蒙欲晓时,怀着对人间的万般眷恋,万种柔情,慢慢地,又变成冰冷沉默的石头……
人们在轻柔舒缓的乐曲声中深深地陶醉了。舞台灯光随着乐曲的结束缓缓地亮起来,她起身谢幕,台下一阵阵掌声如奔涌的潮水漫了上来。
晚会结束了,芜随着其他演员走出演播大厅。月光下她的白色长裙更映衬出了她的脱俗清雅,仿佛传说中嬗变的仙子。忽然听到有人轻唤她。
是安。他牵挽着一个女人走过来。芜一眼看到了那件紫色的天鹅绒晚礼服,那长长的一字领,领口镶着几粒盈目小钻石的绢花……
“你的礼服真美。”芜脱口而出。
安轻轻握了一下芜的手,并给芜介绍他的妻。你应该学学她的气质,他对妻子说,而赞许的目光仍停留在芜身上。
女人的目光从安的身旁射过来,声音幽幽地吐气如丝:“你的气质真好。”
芜报以浅浅的笑,然而她深深地吃了一惊。芜看到那双黑眸中,满含着哀怜和怨愤。望着这位穿着华贵礼服但俗艳无比的妇人,芜霎时感到心中的自信和孤傲一下子被冲垮了。
芜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当她路过那家服装店时,望着橱窗里的时尚服装,腮边凉凉的,是泪。她摸出了那张银行卡,芜不知道这里有多少钱,但它足以让她在高档时装前不再游移,面对灯红酒绿不再徘徊,不再窘迫不再无奈。
芜走在江边,任风轻轻吹着长发,她想起了那件紫色的天鹅绒礼服,想起了安身旁的那双眼睛,心里一阵怅然。手中的那张卡在月光下发着诱人的光,然后轻轻地飘落到了江水里。
中秋之夜的月光很美。路旁传来她熟悉的《春江花月夜》乐曲。芜又想起了那个传说。清苦而又清高的自己,在音乐的灵泉中浸润濯洗过后,依然要回到凡俗的日子里去,去为生存奔波,去度过原本渺如尘芥的人生。
芜折身走进了一条小巷。皎洁的月光倾泻在白色长裙上,使她像一位翩跹的仙子。四周空旷静寂,而邈远的天际仍回响着那优美的《春江花月夜》。
(原文有删改)
1.文中多处写到美丽皎洁的月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结合全文,概括并简要分析芜的形象特点。(6分)
答:
3.小说刻画芜这一形象运用了多种手法,试举例加以分析。(4分)
答:
4.你认为小说结尾芜将牡丹卡扔进江中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
二
快乐的鱼和忧伤的蝴蝶
骆玉明
《逍遥游》中的大鹏也许是中国文学里最为气势恢弘的意象。它从巨大的鲲鱼变化为鸟,在海面上展开不知有几千里宽广的翅膀,激起三千里高的巨浪,拍击着海上的飙风,上升到九万里的高空,俯视一片苍苍茫茫的大地,从北海飞向南海。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遏大鹏的飞翔,那是对自由的想象。
庄子的日子过得颇为清苦,常常是面黄肌瘦,一度织履为生。或许正是在某一天,他身背一捆麻鞋上集市叫卖,旧布大袍空荡荡飘在风里,眉头紧锁,忽然仰望云天,眼前幻化出大鹏翱翔于九天之上的壮丽景观,他叹息了吗?
在江南的园林中,少不了曲折的河流池塘,养着悠闲的鱼儿;水岸边少不了长廊或者小亭,那是供人凭栏观赏鱼儿嬉游的地方。有时在那些长廊或小亭中会见到一方匾,大抵是写了“鱼乐”这样的字面,那也是出自《庄子》的典故。
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悠悠然游于水中,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质疑:“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反诘:“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的快乐?”
这后面有一段诡辩式的申论,我们不去管它,关键一句,是庄子最后所说“我知之濠上也”(我是在濠水边上知道的)。也就是说,所谓“鱼乐”归根结底是庄子自己情感体验的结果。鱼在水中游动,姿态轻灵而敏捷。人在观赏鱼儿时,内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了它的动作,自己好像已经变成了一条鱼儿,充溢着自由无碍、活泼欢畅的快感,这时候,当然觉得鱼是快乐的。这快乐其实来自人的内心,与鱼是否快乐并无关系。同时,这种感性活动又纯粹是个人性的,无法也没有必要在不同的两个人之间达成一致。两位哲学家争辩“鱼是否快乐”,实在是找错了题目。
庄子说鱼是快乐的,这也是一种对内在自由的体验。进一步说,在道家思想中,当人摆脱了社会权力、规则、思想的约制,当人不再挂念俗世的得失与荣辱,孤独而又无所羁绊地面对大自然时,他得以回复到自由的天性。和人的社会性存在不同,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它是“道”的外现,也是自由的依据。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受制于权臣桓温,做皇帝了无趣味。一日入华林园,游览中回头对左右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这里“濠”就是指庄子与惠施游于濠上说鱼之乐的故事,“濮”是庄子的另一则故事:他在濮水边钓鱼,拒绝了楚威王使者的重金礼聘。
但自由如果仅仅是精神性的,如果只能寄托于云天之外,寄托于春花秋叶,鸟飞鱼跃,山峙水流,人又怎么去应对他的现实生活呢?权力和由此派生的规则并不会因为你的美妙幻想而消失,它丑陋粗暴而刚强。
《庄子》书里,《齐物论》一篇用了深刻的辩析来论证人世根本的虚幻性。人们争执不休的道理只是些没有意义的言辞,不但是非的对立是虚妄的,就连梦与觉、生与死的对立,也是虚妄的。文章用寓言做结尾,它是中国最有名的寓言之一;“人生如梦”是句说滥了的老话,其原始出处就在这里:
庄周梦见自己成为了一只蝴蝶,那翩翩飞舞的蝴蝶,并不知道自己是庄周;忽然醒来,又是一个僵卧的庄周。这一变化中,到底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两者之中,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存在?
人如果不能在现实中一寸一分地坚持自由的权利,争取自由意志的实现,便无从把握生命的流变,最终只能把整个世界和全部人生描写为巨大的虚幻。而纯粹的虚幻又令人晕眩,于是转而寻求美感的存在。所以如梦的人生,有时有大鹏翱翔,有时有快乐的鱼,有时有忧伤的蝴蝶。
(选自《瞭望东方周刊》,原文有删节)
5.作者为什么说“两位哲学家争辩‘鱼是否快乐,实在是找错了题目”?请依据原文,分点作答。(6分)
答:
6.第七自然段中引用了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话,有哪些作用?(4分)
答:
7.庄子拒绝了楚威王使者的重金礼聘,这体现了他怎样的追求?篇末的“所以如梦的人生,有时有大鹏翱翔,有时有快乐的鱼,有时有忧伤的蝴蝶”,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答:
8.文中指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遏大鹏的飞翔,那是对自由的想象”,请联系学过的《逍遥游》,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逍遥游”的境界,并简要评述道家这种思想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8分)
答:
参考答案
1.①紧扣题目,将月色与音乐相结合,营造了一种宁静清雅的氛围;②以月色烘托芜高雅脱俗的气质和澄澈纯洁的心灵,更深刻地表现了作品主题。(每点2分。)
2.①芜气质高雅,琴艺高超;②她并非不染红尘,也有世俗虚荣心,面对诱惑也曾犹豫动心;③但终能拒绝诱惑,自尊自爱,洁身自好。(结合文本分析,每点2分。)
3.①心理描写。如“那几个数字,让她的心陡地一颤”“能穿着平时朴素的衣服出席这样盛大的晚会吗”等,表现了芜面对天鹅绒礼服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②神态描写(或“肖像描写”)。如“当她路过那家服装店时,望着橱窗里的时尚服装,腮边凉凉的,是泪”等,表现了芜失落悲伤的心情。③动作描写。如“她灵巧地做了一个抚琴的动作,纤纤细指翘起来,宛若几丝娇嫩的花蕊”“她轻轻抚动了琴弦。芜用灵巧的手指弹奏着”等,表现了芜的气质高雅、技艺高超。④烘托和反衬(或“侧面描写”)。如以台下观众深深的陶醉和如潮的掌声烘托芜演出的巨大成功,以安妻的俗艳无比反衬芜的高雅脱俗等。(答出两点即可。答案之外另举他例,言之成理亦可。)
4.示例:这一安排是合理而巧妙的。①从情节结构上说,将牡丹卡扔进江中与接受牡丹卡、是否使用牡丹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安排使小说情节完整而又变化起伏。②从形象塑造上说,将牡丹卡扔进江中,表现了主人公从受到诱惑到拒绝诱惑的嬗变,使人物内心世界丰富,形象丰满。③从主题上说,芜的举动是一种干净生活、清白处事观念的张扬,有助于小说思想内涵的表达。(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若答“这一安排不合理”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①人观赏鱼儿时觉得鱼是快乐的,这快乐其实来自人的内心,与鱼究竟是否快乐并无关系;②觉得鱼快乐这种感性活动又纯粹是个人性的,无法也没有必要在不同的两个人之间达成一致。
6.①表明庄子思想影响深远,并为下文深入一层展开论述设伏;②“便自有濠、濮间想也”一句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7.(1)这体现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对俗世的得失荣辱的淡然。(2)篇末的“所以如梦的人生,有时有大鹏翱翔,有时有快乐的鱼,有时有忧伤的蝴蝶”,在结构上具有绾结全文的作用。
8.第一问:示例:“逍遥游”即摆脱追求功利之心,摆脱利害得失的束缚,外界任何事物的诱惑都不能扰乱自己,使自己的精神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一种自由境界。第二问:示例1:积极意义:社会和人生若全都只取入世之思想,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充斥着无可调和的冲突,由此引起的后果只能是社会走向崩溃,人生走向毁灭。当社会、人生的诸多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极致时,唯有以出世思想来应对方能化解。这就需要做到顺乎自然,忘却自我,臻于天人合一的境界。示例2:积极意义:人类的一切创造都需要摆脱功利的束缚,在忘我的境界中才能实现。无论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还是科学家的科学发明,都需要这样的境界。如果创造者不能从利害得失的束缚中超脱出来,他们的精神就会受到压抑,所进行的创造就会受到阻滞甚至夭折。示例3:消极影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进取和奉献。如果大家都失却自我,放弃对功名的追求,那么谁还会去拼搏,去创造?进而,社会何以发展,人类文明何以进步?人类岂不永远处于蒙昧时代?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