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身与心”导写

2014-04-28 08:56姜有荣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女儿爸爸生活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有人问他们想去干什么,回答是“逃离城市”。他们来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博直播。最终登上山顶,置身雪域绝美风景之中,有人发了一条微博:“山顶风光真美,极目远望,莽莽苍苍……周围坐着十来个男人,每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偶尔抬头,大家都会心一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意解读】

这则材料既有现实性,又有思辨性。现实性就是它截取的是一段都市生活的众生相,思辨性就是它必须从“身”和“心”两个维度展开思辨。“心”不能淡定从容,“身”再逃离,人仍被捆绑;“心”能淡定从容,“身”不逃离,人也可松绑。如下一组名言警句思辨的都是此理:

①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老子)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

③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禅师)

④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的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林徽因)

⑤慢慢走,欣赏啊!(阿尔卑斯山谷标语牌)

⑥别走得太快,请等一等你的灵魂。(印第安人谚语)

所以,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必须在人的“身”与“心”之间切上一刀,只有这样,才能把“手机(技术、科技、高科技等)”与“人的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关系讲清、讲透、讲深刻。

[记叙文]

别了,微博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三(22)班盛举

“你得了微博社交综合症,这是个不治之症,回家休息吧。”

“什么!?医生,我才三十多岁啊!”

“唉,这是世界性难题,我也无能为力!”

微博社交,原来真的是一种病!

微博毁了我的生活。清晨,发一条起床微博;堵车时,刷微博;吃饭时,拍照分享美食;心情忧郁,发微博;心情乐逗,发微博……

我微博粉丝上千,但我很孤独。

医嘱上说得明明白白:唯有亲情可以缓解这种症状,但它会伴我一生。我绝望地闭上了眼,接着低头发了条微博:“我得了微博社交综合症,唉,该死的微博!亲,粉我哦!”

沮丧地回到家,女儿连忙奔来:“爸爸,你终于到家了!”“怎么这么晚才到家!”妻子嗔怪道。我苦笑着,摇了摇头,进屋刷微博。

“周末的清晨,天气不错!”发了条微博,我蜷在被窝里,准备懒散地度过这无聊的上午。“爸爸,我们去公园玩吧!”“爸爸今天好累……”“你前天答应我的!”“好吧!”我拿起手机,收拾了一下,草草地驱车前往公园。

“该死,我的手机没了!”下了车,我懊丧地挥了挥拳头。“爸爸,那儿真美啊!”女儿拉着我,来到一片花丛。“陌上花初薰,彩蝶绕眼明。”我构思了一句话,正准备发微博,下意识地伸手掏手机,无果后恼火地摇了摇头。“爸爸,那儿有几只火鸟哦!”“红杏枝头春意闹。”我又诗性大发,无奈没了手机……徜徉在这花香鸟鸣的公园,我渐渐忘却了手机,尽情地和女儿玩耍,捉迷藏,陶醉在这盎然的春色里。看着女儿荡漾着幸福的脸庞,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不远处,一个小男孩耷拉着头,不满地对身旁的父亲说道:“你看人家那个小朋友,和爸爸一起捉迷藏,而你却在这儿不停地玩手机,呜呜……”“当然了,我爸爸对我可好了!”女儿骄傲地说。我牵着女儿的手,尴尬地挠了挠头。

春意阑珊,我们回到车上。突然,我发现手机就藏在女儿的座位下。我生气地拿起手机,女儿眼泪汪汪地看着我:“对不起,爸爸,我只是想让你陪陪我……”

我呆住了,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似被触动。我在手机上发了一条微博:“屏幕剥夺了人类享受自然的权利,今天我要重获这种权利。”女儿又说:“爸爸,你以后能少玩微博吗?”我笑了笑,删除了手机上的微博功能。别了,微博!

周一到医院复查,医生惊叹我的不治而愈。我笑了笑:“我只是谨遵医嘱而已!”

[简评]

此文“构思新巧”。女儿将手机藏起,使文章顿生波澜,将“我”的心从屏幕推向了自然。徜徉于盎然的春色,“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巧遇小男孩受委屈,“(我)尴尬地挠了挠头”;直至后面“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似被触动”,“删除了手机上的微博功能”。这个波澜,带给“我”的是真真切切的体验,这就使“告别微博”既顺乎情,又合乎理。这一“藏”可谓“藏”出了另一番“洞天”。

[散文]

何妨吟啸且徐行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三(22)班薛冲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当企业高管们说出“逃离城市”这四个字时,就已经注定了他们的这趟旅行无法逃避世俗世界的羁绊。带着一颗想要逃离的心从地狱来到天堂,那么天堂也会成为地狱。

最近几年,一个叫做“微博绑匪”的名词闯进了人们的视线。微博绑住的是人们的心,因为它像一个摄像头时刻监视着你,你只能活在别人的目光中,无法为自己留一片天地,这正是当下许多中国人的苦恼。置身城市之中,要对付无数的人,处理无数的事,这些成了你生活中的羁绊,久而久之,便扰乱了你内心的宁静。都市白领们成天在一片忙碌、混乱、紧张的氛围中生活,读书不精,思考不深,连发一会儿呆都成了罪恶,往往一天下来风风火火,却没有做成几件事,这是只属于城市的孤独。于是城里人将希望寄托于自然、乡村,他们摇醒了沉睡千年的乌镇,闯入了风景如画的丽江,渴望用暂时的逃离排解心中的苦闷,可是一番折腾之后,他们依旧在挣扎。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但真正决定一个人的是心态。心远地自偏!毛泽东年轻时曾在喧嚣的闹市口读书,如置身无人之境。而现代人耐不住这份心寂,他们因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而失其本心。真正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他们无论置身何种环境,总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因此,对于那些在城市中苦苦挣扎的人们来说,一份从容不迫的心态才是治愈城市浮躁病的灵丹妙药。顾虑太多,心便太累。放慢脚步,你会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气候的冷暖,发现生活中许多被忽略的美好细节,这些虽说都是日常琐事,却能滋润你的生活。长期坚持便能将这份从容不迫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即使身处困境也能泰然处之。苏轼被贬岭南时,曾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话。苏轼一生屡遭打击,却活得潇潇洒洒,这确实值得那些整天疲于奔命的现代人深思。

活在一片行色匆匆之中,更应把持住一份淡定从容,这是内心强大的体现,更能激发人不断进取。人生不应过得太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简评]

此文构思也新巧。一“心”直入,串联三珠——心累图、心远图、心闲图,形散而神聚。另外,此文文句也有表现力。“带着一颗想要逃离的心从地狱来到天堂,那么天堂也会成为地狱”“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但真正决定一个人的是心态”等文句运笔老到,发人深省,有警句之味。

[议论文]

给自己减刑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三(22)班孙宁新

“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上的人们啊,抬头就是信仰,何必去追求壮烈动人的幸福……”西藏第十一世班禅如此感叹。的确,不必刻意追求心灵的自由与纯净,给自己减刑就是幸福。

大多数人都在感慨人心浮躁,策划着一次又一次“逃离”,却不能丢下俗世的牵绊。那群企业高管算是精英了吧?“逃离城市”却忘不了微博直播,置身于绝美的风景之中却手捧手机,这样的“逃离”终究是个笑话。当今社会的浮躁催生出了手机和微博,吃个饭,买双鞋,总有人要发一条微博。饭局上人人手捧手机,冷落了亲情,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放不下这些,人们还总是嫌社会浮躁,怨生活乏味。殊不知,幸福与安宁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可就是差那么一点点。

这差的一点点就在于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舍得真正放下那些给我们带来浮躁的俗务,彻底地给自己减一次刑。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一直以来都承担着公共知识分子这一角色,他的书《幸福了吗?》就指出我们对信仰的缺乏。“我们渴望幸福,可幸福从哪里来?从明天开始信仰吗?”我们不能一边抱怨,一边准备“逃离城市”,一边却还惦记着发条微博让别人都看到我在做什么。当我们寻找心灵的自由与纯净时,就必须真正地丢下俗世的牵绊。

有了决心还不够,想要给心灵洗礼还得有正确的方法。实际上,我们只需要给自己减刑。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不需要轰轰烈烈地“逃离城市”,不需要将自己置于雪域高原,只需要来一趟心灵的旅行。余秋雨在《霜冷长河》里讲过一则故事,他的一位朋友入了狱,余秋雨反而为他高兴,觉得他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翻译文学作品了。果不其然,那位朋友是带着几十万字的译稿出狱的。我们给自己的心灵减刑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摆脱“人境”的牵绊,就像做一场梦。在梦中,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梦醒了,尘世的烦恼烟消云散,只觉一身轻松。给自己减刑就是给自己彻底地减压。

当你被困在办公室里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当你捧着手机看微博时,帕米尔高原的雄鹰正展翅飞翔;当你苦恼于看不下去手中的书时,西双版纳的金丝猴正穿梭雨林……

而这一切,你只有给自己减刑后,才可能真正看到!

[简评]

此文“材料新鲜”。理论论据有西藏第十一世班禅的感叹和公共知识分子白岩松《幸福了吗?》中的警句,事实论据有余秋雨《霜冷长河》中那位出狱后带出几十万字译稿的朋友。三则论据,既引出观点,深化观点,支撑观点,又新鲜独特,举目考场之作,几乎无有二者。

[杂文]

侵犯与浸润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三(22)班陈籽霖

现代科技融入生活有两种方式:侵犯或是浸润。

企业高管为何想“逃离城市”?我想,应是他们感觉到技术已侵犯了他们的生活,自己无法再随兴而为了吧?可他们真能“逃离”得了吗?

不能,因为他们的心被技术侵犯了。心若被犯,生活还怎能泰然?

遗憾的是,生活被技术侵犯的现象随处可见。技术的先进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可这种便利也滋生了人身上的惰性。由微博催生出的一个词为“宅”,宅男,宅女,宅文化……现代人越来越爱宅在家,足不出户,通过微博遍览天下大事小情。但“宅文化”也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为何?既然发微博便可交流,那么言谈就省了吧,这也许就是“宅族”的心理写照。但发微博并不能代替与他人的交谈,更不能完全代替言语成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先前不是有一杭州老人,因过年吃饭子孙都在低头玩手机、发微博而负气离家出走吗?过分信赖现代技术,会让感情变浅、变淡,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远。不仅如此,“宅族”社交能力也大幅下降,美国常青藤大学称近年来每学期都有近1/4的中国留学生因社交障碍而被退学。现代技术侵犯生活的现象正日趋严重,不容忽视。

技术能够为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不应成为人的主宰,因为爱与善才是生活的真义。用技术浸润生活,才能让二者和谐共生。

当今社会,这种充满正能量的感人之事层出不穷。2013年春节,新疆乌鲁木齐一捐书者向网络求助引发“全城买鹅”;1月,郑州一家面馆老板发贴求助引发“全城吃面”;4月,为聋哑女童寻找耳蜗引发“银川全城寻耳”……群众的善举为什么能引发得如此迅疾?我想,是和微博带来的快播便利分不开的。试问,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我们怎能在三天里,帮捐书者将鹅运往全国各地?怎能在三个月里,帮面店老板李刚筹集到五十万元手术费?怎能在114小时里,帮女童找回人造耳蜗?

先进的技术是生活的催化剂,催生了人性中的爱与善,它让“民气可用”,让每一位公民都有机会加入到行善的行列中,使正能量无限传递。

技术应浸润而非侵犯生活。

技术的浸润,让社会在这一刻,与爱和善紧密相连。

[简评]

此文“观点有启发作用”。大多数同学一般都能看到本文前半部分的观点——技术侵犯生活(手机传递的负能量),作者的过人之处在于独具慧眼,反向烛照,看到了手机传递的正能量——技术浸润生活。真可谓“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发人深省。

(作者:姜有荣,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女儿爸爸生活
大三的女儿
海的女儿
我和爸爸
漫生活?阅快乐
爸爸
生活感悟
爸爸冷不冷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可怜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