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平,王攀学,丁 洁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研究
——基于浙江县域经济视角
沈玉平,王攀学,丁 洁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通过分析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揭示县域经济转型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个税征收政策、促进节能减排、激励技术创新等一系列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对策。
县域经济;经济转型;转变发展方式;财税政策
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预算制度和税收制度。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首先梳理利用财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县域经济转型的相关研究并提出研究目标,继而在分析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揭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最后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财税政策。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意义重大,因而在利用财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研究也颇多:贾康、程瑜[1]认为,应在继续优化结构性减税的同时,适时适度实施合理的结构性增税。推进税制改革完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倪红日、靳军[2]认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必要对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政策、结构性减税政策实行调整。完善税收政策的取向可确定为:稳定比重、调整结构、灵活应对、适时微调。寇铁军、安忠志[3]认为,需要系统整合政府支出、转移支付和税收政策,使之相互配合并共同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完成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
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主要有以下观点:秦兴方[4]认为,针对不同县域,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分类指导,对特定县域来说,也必须分类指导,即对县域经济中的 “存量”部分,可以选择以激励为主的转变路径并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对其 “增量”部分,可以选择以约束为主的转变路径并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周金堂[5]认为,必须面对现实,因县制宜,用足用好中央 “三农”政策,刺激和扩大农村消费,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深化改革促进创新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以上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利用财税政策促进总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很少聚焦到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缺乏运用财税政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专门研究,本文试图在分析浙江县域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
(一)浙江县域经济的地位
县域经济在浙江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经过1992年、1997年、2002年、2006年、2009年五轮扩权强县改革后,进一步释放了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11年,浙江县域行政区土地面积为8.6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2.64%;年末户籍总人口3267.92万人,占全省的68.49%;县域生产总值为16601.40亿元,占全省的52.39%,同比去年降低0.1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0.15亿元,占全省的40.64%,同比去年增加0.6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浙江县域以全省五分之四的土地、三分之二的人口,创造了二分之一的生产总值和五分之二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这说明县域空间内的资源产出远远小于城市。
(二)浙江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1.块状经济发达。块状经济是浙江在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依托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浙江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一村一品”、 “一镇一业”、 “一县一色”。据 《2009年浙江省块状经济调查报告》 统计,2008年,全省90①90中包含了32个市辖区,报告中没有单列出不含市辖区的数据。个县(市、区)中,有82个拥有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块状经济,占总数的91.1%。共有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共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分别占全省工业总量的54%、62%和56%②数据来源于《2009年浙江省块状经济调查报告》,浙江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网站http://www.zjjxw.gov.cn/cyfz/yqjd/2010/08/05/ 2010081100035.shtm l,2010年8月5日。。块状经济在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1 2008年浙江块状经济部分数据
2.民营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是浙江县域经济的主体。来自浙江省工商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达230万户(全国为924万户,占40%),民营企业总量达到72万家。2011年全省民营经济总量为1987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2.1%,贡献率连续8年超过60%①郭占恒:浙江经济发展特点、问题和战略举措,人民论坛网浙江资讯2012年9月24日。。
3.小微企业众多。与民营经济发达相对应,小微企业在浙江县域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根据浙江省统计局资料②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网,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203/29/t20120329-23200303.shtml2012年3月29日。,到2012年1月末,全省小微企业已经达到56.9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7%。这些小微企业创造的产值占浙江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6.3%,并且提供了1178.5万个就业岗位,占浙江所有企业就业岗位的55.5%。
(三)浙江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城市相比,传统县域经济更加依赖于工业,其农业份额也高于城市,2011年浙江省县域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值为7.1%,第二产业占比56.15%,第三产业占比36.74%;而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值为2.75%,第二产业占比48.98%,第三产业占比48.26%,相对而言,浙江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③本段数据均来源于 《2012年浙江统计年鉴》,部分数据通过原始数据整理得到。。
2.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巨大代价,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占当年GDP的2.1%到7.7%,生态破坏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大约占GDP的5%到13%,两者之和大约为7%到20%④数据来源于 《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极大,生态环境承载力基本饱和。2010年浙江废水排放总量达39.48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20434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4268万吨,分别比1994年增长1.4倍、1.74倍和1.84倍,表明浙江每生产1亿元GDP需排放14.2万吨废水,生产1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1.43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产生0.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这些指标都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标准⑤数据来源于 《2012年浙江统计年鉴》,部分数据通过原始数据整理得到。。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由于发达县市人工成本上升、民众环保意识提高等种种原因,不断从浙江的发达县市转移到其他较落后的县市,从全国的视角看,并没有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3.资源要素制约日益严重。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电荒、地荒、民工荒等现象不断发生。而浙江县域经济主要依靠低工资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自然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产业,在经济动荡中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不少企业在用电高峰时只能停工停产来保证居民的生活用电;劳动力紧缺导致用工成本明显增加,使低附加值的工业产业雪上加霜;土地资源紧缺导致供需矛盾凸显,土地需求远远不能满足。
4.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浙江省的县域经济,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低端产业集聚度较高,多依靠专业市场的规模效应生存,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2010年,浙江 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78%,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02%,明显低于北京5.82%、上海2.81%、江苏2.07%的水平⑥郭占恒:浙江经济发展特点、问题和战略举措,人民论坛网浙江资讯2012年09月24日。,与发达国家3%左右的比重相比差距更大。浙江县域的技术创新水平和投入更为低下,亟待提升。
5.县域发展不平衡。浙江县域经济总体而言是比较发达的,但各个县发展很不平衡。30个较发达县市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浙江县域总额的比重高达82.5%,财政总收入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占县域总额的86.5%和83.0%,但有28个较落后县市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及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比均不到县域总额的20%;30个发达县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5344.03元,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为 13418.33元,比全省县域平均水平还高 13514.13元、2740.54元①数据来源于 《2012年浙江统计年鉴》,部分数据通过原始数据整理得到。。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县域财政有足够的实力去支撑和推进,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县域可支配财力不足,由于财力有限,使得欠发达县市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 “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消费能力无法完全释放
在县域特别是在乡镇,由于收入的限制和消费习惯造成消费结构固化,新兴服务行业、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很难发展,第二产业占比过高,导致产业结构失衡。而在农村,尚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并且县域内城镇失业问题也十分严重。2010年,浙江省县域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数将近占全省的一半(大量的农村失业人口未纳入统计口径内)。同时,县域(主要是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弱于城市。虽然近年来各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发展较快,但总体来看其规模和水平远低于城市。2011年,浙江省一般预算支出中县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仅为126.95亿元②数据来源于 《2012年浙江财政年鉴》。,相比起市本级及其辖区的149.66亿元,不管是从支出额上还是从占总支出的比例和人均受益额来看,都与市本级及市辖区有较大差距,这也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县域消费水平的提升。在收入水平、消费规模扩大进程中,消费结构会变化调整,服务类消费比重会明显提高。如果县域经济落后,低下的消费能力会严重制约县域范围内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节能环保财税政策体系不健全
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难免要付出环境破坏的代价,这几乎是国际性的惯例,浙江经济在先行发展中同样付出了这种昂贵的代价,而且治理和修复这种破坏所付出的代价将更加大,需要政府大量投入。目前,我国促进节能环保的财税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过程中,还很不完善。一方面,财政资金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投入过少且缺乏效率。例如,2011年浙江省节能环保的总支出仅为78.11亿元③数据来源于 《2012年浙江财政年鉴》。,只占一般预算总支出的2.03%,相比起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问题,显得杯水车薪。政府对节能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仅表现为对少数节能研究项目和科技改造的直接资金投入,在节能产品的销售、购买、服务环节的优惠政策过少。环境治理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加之缺乏竞争机制,导致资金运行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现行资源税体系存在征收范围过窄、单位税负偏低、计税依据不合理等问题(资源税只对使用煤、石油等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或销售数量征税,对已开采但未销售资源不征任何税),使自然资源被掠夺性开采。又因为资源税收入大部分归地方所有,导致地方政府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不足
从现实情况看,如上所述,县域经济中的经济实体在科技创新方面本来就处于十分明显的弱势地位。由于资本和实力不强,县域经济企业不可能有大投入,因此,技术设备落后;由于同样的原因,再加上地理上远离繁华的城市,企业难以招聘到高技术人才。所有这些都表明县域经济中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严重落后于城市。而反观现有的财税政策还未能对县域经济科技创新给予更多的优惠,在某些方面反而使其处于更不利的地位。如:财政科技经费主要投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对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改造的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投向小型民营企业则更是少之又少,而县域经济却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很少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能够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要求过高、优惠政策单一,绝大多数县域企业实际上享受不到优惠,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我国对促进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全面,对培育高新技术人才、促进科技人员成果转化以及鼓励在职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少,也没有针对科技企业风险投资的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我国对于高科技人才创新发明所获得的收益享受税收优惠的审批权限控制在较高层级的政府部门手中(如奖励收入一般要省部级以上的奖励才可免征个人所得税),这就使县域小微企业遥不可及,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基层税务部门缺少职权制定引进技术人才的优惠政策,这事实上使县域经济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四)财政体制不完善,财力与事权不匹配
就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县域经济以民营小微企业为主体,自我革新、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节能环保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加重其负担。这种阻力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以政府为主导,更要政府承受部分负担,这就需要县域财政具有一定的实力支撑并推进其转型升级。但在实行分税制改革后,财力向中央转移,而基层政府的事权有增无减,县级政府财政资金不足,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尤其对于落后的县域而言,主要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才能维持财政资金的必要投入,且转移支付制度中的一般转移支付比例过低,专项转移支付比例过高,导致县级政府的资金自主调配功能减弱。很多县市依赖于出卖土地和政府融资支撑支出规模,土地财政与地方债务规模不断加大。因此,县级政府对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控资金和扶持能力不足。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财税、金融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而财税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的首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主要通过改进财政体制、完善税收政策体系、优化财政支出、加大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力度、制定倾斜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手段,引导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方向来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国家成功实施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大体而言,这些政策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和保证各地区因地制宜、协调发展。虽说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制约因素各有不同,但发达国家和转型成功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我们来说有值得借鉴之处。
(一)利用财税杠杆撬动产业结构优化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三次产业占GDP比重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同样存在这种差异,而不同的财税引导政策是能否缩小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应该加大财税政策的引导力度,优化产业结构[6],改变县域经济过分依赖工业产业的格局,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①数据来源于 《2012年浙江财政年鉴》。。目前来说,应该积极推进 “营改增”税制改革,减轻服务业纳税负担,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高能耗、高排放、低层次、低附加值的第二产业转移到三产服务业。要加大对 “三农”的财政投入,解决政府支农投入资金来源渠道多、投向相近、目标相似、资金使用效益欠佳等现实问题[7],改变农业小而散的局面,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吸纳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调整农产品补贴政策,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挖掘比较优势,发展高效的特色生态农业。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个税征收政策,提高消费能力
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公民的消费能力。收入差距过大和不完善的社保体系是我国面临的制约消费能力释放的主要因素,应完善促进消费和收入分配的各项财税政策;加大财力投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最低生活补助标准,以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释放县域经济的消费需求。个税征收制度则直接影响了每个人的实际收入与消费能力,应加快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课税制度,以家庭为单位征收,将赡养人数等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培育中等收入阶层。
(三)以优惠性财税政策激励技术创新
越来越多的国家用优惠性财税政策激励技术创新。在这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美国。美国是世界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因此,了解其促进自主创新的成功经验,尤其是财税政策方面的经验,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无疑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8]。可以从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两方面解读它的成功经验。
1.财政政策。(1)加大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据美国科学技术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政府①这里包括了美国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研发总投入,美国地方政府大都无数据可查,有据可查的只有总投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其政府对于研究开发的投入强度。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为3687.99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2.68%。在研发支出结构方面,企业是资金来源的主体,2008年企业投入占研发经费来源的67.3%,同时美国非常注重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其所占比例达到17.3%[9]。(2)注重教育方面的投入。根据OECD统计网站提供的数据,2006年美国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高达7.4%②数据来源于OECD统计网站,http://www.oecd.org/statistics/,并且在近几年内稳定地保持着这一投入比例,是世界上对教育投入最多的国家之一。良好的教育为其技术创新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本。(3)通过政府采购政策,保护性购买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企业产品,激励其技术创新。(4)通过财政贴息和财政补助手段,鼓励风险投资基金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所需资金。
2.税收政策。(1)研发支出和设备改造支出的税收减免政策。企业当年研发费用超出前一基期(一般为前三年的平均值)的部分可享受25%的所得税抵免;用于技术更新改造的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直接抵免当年应纳所得税额;企业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的某些基础性研究,支付研究费用的65%可直接从公司所得税中抵免(即这项基础研究费用的65%由政府承担);对于私人为建立科研机构的捐款一律免税。(2)降低投资收益税税率。美国政府为了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把投资收益税的税率从最高的49%一路下调至20%,而且对持有小型高科技企业股份5年及以上的投资收益按14%征收。(3)加速折旧。美国政府将科研设备的法定使用年限缩短为3年,大大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加速高科技企业收回投资。
因此,在现在鼓励技术进步的财税政策基础上,浙江应该利用财力基础相对较好的优势,根据我国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结合美国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于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围绕浙江县域块状经济和民营经济特点,利用财政资金,加强针对产业集聚区和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平台的集聚功能;完善对风险投资基金的财政补贴和贴息政策,促进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降低企业成为 “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门槛,扩大范围,放大政策激励效应;吸引创新型人才留在基层县市,对各类高精尖人才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所获得的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
(四)奖惩并举,促进节能减排
在利用财税政策促进节能减排方面,最成功的是日本。日本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财税政策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通过政府采购、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等手段来促进节能减排。从2008年起的5年内,日本每年投入了300亿美元①数据来源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动向》,光明网-光明观察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12/31/content-1031060.htm,2009年12月31日。来推进 “环境能源革新技术开发计划”。而且日本的工业企业节能投资约一半能够获得政策性银行的贴息贷款,比正常利率低20%~30%。另外政府还通过专项准备金提供担保,方便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此外,日本政府每年有3亿美元的预算来补贴家庭普及高效热水器和能源管理系统等。
在税收政策方面,主要采取对节能设备的税收优惠和构建完善的环境资源税收体系来达到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的目的。例如,企业购买并在1年内使用政府指定的节能设备,其节能设备购置费的7%可以在不超过应缴所得税额20%的范围内扣除,而且可以在正常提取折旧的基础上,额外提取30%购置费的特别折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建立了复杂的运输税收体系以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其包含了电力开发税、道路使用税、机动车车辆吨位税、车辆(产品)税、石油消耗税、液化气税和二氧化碳税等。
我国应在借鉴日本等国的财税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相关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加大对于节能环保设备的税收优惠力度,缩短节能环保设备的折旧年限,加速企业回收资本。在政府采购时,优先购买节能型产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完善能效标识制度。
加快推进资源税、燃油税改革。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的税目范围,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充分发挥资源税的调控作用,抑制能源的低成本消费。制定和完善碳排放指标,通过 “碳交易”制度优化碳排放量配置。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10],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注重环境保护,完善县域间资源环境市场交易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引导和鼓励欠发达县市和重点生态地区保护好自然环境。建立起以县际横向补偿为主,省级财政奖励为辅的利益补偿机制。实施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将水质、森林面积、大气环境等指标成为影响转移支付额度的因素。
建立健全环保税收体系,开拓征收渠道,提高征收率。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建立污水垃圾处理良性运行机制。完善排污权的交易政策体系,实现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
(五)以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注定成为财政转移支付大国。这要求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结构和形式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完善。德国作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转移支付制度非常有特色,而且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被证明是富有成效的。尤其是完成联邦对州的纵向转移支付后,在各个州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是德国联邦财政体制中独具特色的重要内容,常常成为人们研究转移支付制度的对象,其对我国引入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11]。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州际财力均等化。首先,对作为最大税种的增值税(德国名为销售税,相当于我国的增值税)进行预先均衡性分配。增值税是联邦和州的共享税,先将属于州部分的增值税75%的份额按各州的人口数量进行分配,再将剩余的25%进行一种平衡性非对称分配,分配的目标是使那些贫困州的财政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92%。如果25%的增值税分配仍有余额,将仍然按照州的居民人数标准进行分配;如果分配不足,则相应降低92%的目标。其次,通过州际间的横向转移支付,由富裕的州直接将资金转移给贫困的州,原则上确保人均财力基本均等化。其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先测算出各个州的财力指数和需求指数,通过财力指数与需求指数的对比来确定某州是接受转移支付的州还是贡献的州,以及各州之间转移支付的资金流向和数量规模。对于州财政能力低于平均财政能力95%的州进行第二次转移支付,保证经过第二次转移支付后,每一个州的财政能力(包括接受转移支付以后的财力)至少要达到平均财政能力的95%。而人均财力不足全国平均水平92%贫困州则先将其人均财力补足至92%的水平,再加上92%—100%之间的差额部分的37.5%。这样就确保最贫困州也能达到全国人均财力水平的95%。当然,对于某些特殊的地区,在计算财政需求指数时,会把人口修正指数考虑进来。比如,在计算州级的财政需求时,柏林、汉堡等直辖市的人口数可以乘上135%的系数。
我国应当借鉴德国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促进县域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当前首先要完善以生态补偿、土地出让等为主要内容的补偿性转移支付,今后应努力向财力平衡性横向转移支付拓展,壮大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扶持能力;建立县市基本财力保障制度,促进人均财力均等化,缩小县域间财力差距,真正实现国家的和谐发展。
[1]贾康,程瑜.论 “十二五”时期的税制改革——兼谈对结构性减税与结构性增税的认识[J].税务研究,2011,(1):3-8.
[2]倪红日,靳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取向[J].税务研究,2011,(1):9-12.
[3]寇铁军,安志忠.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税政策作用探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0,(1):35-39.
[4]秦兴方,汪桥红.转变江苏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与制度安排[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43-46.
[5]周金堂.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0,(9):70-76.
[6]浙江省财政厅课题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及财税政策[J].财政研究,2011,(5):2-6.
[7]王奎泉,刘鹏.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实现路径——基于浙江省的调研[J].财经论丛,2013,(1):13-19.
[8]匡小平,肖建华.典型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激励的财税政策[J].涉外税务,2007,(11):8-14.
[9]金戈.公共支出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25-226.
[10]余丽生,冯健,虞斌.发展低碳经济与财政政策建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分析[J].财经论丛,2011,(6):39-44.
[11]葛乃旭,宋静.德国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J].地方财政研究,2013,(1):23-29.
Fiscal and Taxation Policies Facilit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hejiang County Economy
SHEN Yu-Ping,WANG Pan-xue,DING Jie
(School of Fi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ounties of Zhejiang Province,this essay uncovers the major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nty-level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explores the causes of such Problems as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lack of innovative capacity.Drawing on Positive foreign experience,it Proposes a series of fiscal and taxation Policies to Promot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unty-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s,which include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improving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ndividual taxation Policies,Promoting energy conservation,and encour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unty economy;economic transition;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Pattern;fiscal and tax Policy
F812.0
:A
:1004-4892(2014)02-0022-08
(责任编辑:文 菲)
2013-09-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JY131);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2013R414004)
沈玉平(1957-),男,浙江桐乡人,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王攀学(1991-),男,浙江嵊州人,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丁洁(1991-),女,浙江上虞人,浙江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