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 龚小萍 刘小牧 汪洁
摘 要:文化可以培育一个人的品格,可以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高校党的建设肩负着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使命。高校党的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保障、主要内容和主要动力。大学文化建设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对象、奋斗目标和绩效参照。因此,要通过高校党的建设传承先进文化、繁荣大学文化、引领大学之魂、创新大学文化、免疫不良文化。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着力点。大学文化建设要始终以党的建设为主线,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大学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协同创新与共同发展,将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
关键词:高校;党的建设;大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55-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可以培育一个人的品格,可以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
高校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因此,高校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思考和实践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文化,怎样建设大学文化等根本问题。同时,从国家宏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出发,高校党的建设必须一以贯之地加强文化传承创新,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文化建设要始终以党的建设为主线,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大学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一、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关系
“高等学校党的建设是指高校党组织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加强政治、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建设和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自身领导高校事业发展的能力和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水平,完成党赋予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使命的进程。”[1]可见,高校党的建设在精神、制度、环境、行为[2]等方面规定了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维度。
(一)高校党的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9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这一条明确规定了高校的基本管理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此,高校党的建设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通过大学文化建设方针的酝酿、规划、实施、反馈等环节,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组织保障、机制保障、人才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高校党的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高校是广大优秀青年集中之地,责无旁贷要以此为价值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党的十八大报告同时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师生头脑既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高校党的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动力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探寻“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命题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校党的建设在探索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同样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之路,比如党代会制度、党委常委会议事制度、教代会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辅导员制度、思想政治课教育等。这些探索和实践成果不仅构成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卓具特色的内容,而且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主要动力。
二、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党的建设的关系
“大学文化建设包括确立科学、进步、现代的大学理念,独特的大学精神,合理的大学制度,民主的大学管理模式,完善的大学道德境界,积极进取的行为方式,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貌,鲜明的大学风格、个性、形象等内容。”[3]大学文化建设的建设成果会形成大学独特的校风、师风和学风,形成大学独特的文化环境,而这又反过来作用于高校党的建设,促进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大学文化建设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对象
文化是塑造人灵魂的根本所在。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实践。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4]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具有“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这进一步明确了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实践对象。高校党的建设是一个实践范畴,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才能不断认识和掌握大学建设规律,从而科学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因此,大学文化建设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践对象和领域。
(二)大学文化建设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奋斗目标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这句话对大学文化建设而言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意义。虽然这句话有失偏颇,但却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近年来我国面临的“文化赤字”事实。“文化部数据显示,在2011年世界文化市场的格局中,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和5%,而我国仅为4%,位列第五;而且,其中大部分为依托我国廉价劳动力资源而获得成本优势的‘硬件产品,属于内容和创意的‘软件产品则比例不高。”[5]作为承担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高校,对我国的“文化赤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大学文化建设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主要奋斗目标,就是要通过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塑造中国文化形象,为消除我国“文化赤字”做出贡献。
(三)大学文化建设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绩效参照
大学文化建设集中反映了高校党的建设成果。高校党的建设通过“校风、师风、学风”建设最终通过大学是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文化建设成果而得以反映。林坚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点和重点》中探讨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出发点,认为端正大学理念,确立大学精神;完善大学制度,规范大学伦理;形成大学特色,提升大学形象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3]。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检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主要指标和依据。高校党的建设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干部队伍建设、文化制度建设等,推动大学文化建设不断走向新水平。反过来,这些工作实践的结果又进而成为检验高校党的建设成效的参照依据。广大师生会通过这些外显的大学文化建设成果,反馈高校党的建设成效,从而推动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三、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高校党建在办学指导思想、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建设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能够确保大学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及顺利开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能够为大学文化铸就灵魂;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能够为大学文化固本提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能够为大学文化构筑堡垒。”[6]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必须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一)通过高校党的建设传承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利益,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先进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潜在力量,通过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信仰、行为规范以及言语、交往等各种途径影响各社会成员,从而保持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制约社会发展方向,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历史和显示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8]因此,高校党的建设必须以此为准绳,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中国高等教育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不断前进。
(二)通过高校党的建设繁荣大学文化
社会上存在多种多样的文化类型。这些文化类型尽管有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表现方式,但均不同程度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各种文化类型的存在,不但可以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为主流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灵感之源。有很多文化类型,其最大价值也许是“无用之用”。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日本科学家下村修对水母非常感兴趣。1962年,他从一种水母中发现了荧光蛋白。当时,有人质疑荧光蛋白是否有用,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成果得不到重视。然而,正是这一成果使他与马丁·沙尔菲、钱永健一起分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有不少是由“无用之用”而创造的重大成果。作为高校,对“无用之用”的事物尤其应该保持一份宽容。因此,高校党的建设在大学文化建设中除了把握核心内容和大的方向外,应该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为文化的交流和繁荣创造条件。文化只有多样化,才会富有活力和创造力,才会使大学文化生机勃勃。
(三)通过高校党的建设引领大学之魂
大学之魂就是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精神,主要指在大学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那些一贯的、持久的、为全体成员所共享的、并引以为豪的大学文化理念和文化品质,它既指大学中全体成员的言行中所渗透的一种主导意识,也指他们所具有的精神活力状况和精神气质。”[9]大学精神是大学师生所创造的推进事业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和独特情怀。它外显为大学师生的追求、见解、气质、行为等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其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与普遍的大学精神相得益彰,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灵魂。高校党的建设要通过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引领大学之魂。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秉承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理念,确定校训、校歌,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大学精神。组织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创新项目。加强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等场馆建设。”[10]这些方面既是当前迫切需要推进的大学文化建设内容,也是高校党的建设亟须精神引领的重点领域。
(四)通过高校党的建设创新大学文化
“有效传承和创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的竞争力和创造力。”[11]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德鲁克曾在美国《福布斯》杂志上也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这进一步凸显了文化的地位和重要性。由此,也更加强调了文化创新的重要。因为,没有创新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文化,是难以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但传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是为了推进文化繁荣与发展。离开了传承,创新将失去根基;离开了创新,传承只会导致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因此,高校党的建设要在大学文化建设注重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通过创新不断推进大学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五)通过高校党的建设免疫不良文化
不良文化充斥反人性、反生命、反社会等低俗的内容,可以消弭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意志和情操,使人对人生、对生活失去兴趣,对缺乏判断分析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不良文化一般具有伪科学性、迷惑性、非理性、个人崇拜性等特点,具有巨大破坏作用,不仅影响个人身心健康发展,也潜在危害社会意识与规范。值得警惕的是,不良文化多具有“引人注目”的形式,容易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由于处于18~22岁的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其生理、心理特点及不尽完善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新鲜事物,同时又不善于甄别是非,就很容易被不良文化所吸引和利用。对此,要主动介绍不良文化的表现形式,提高大学生免疫力。当人们缺乏对有毒有害事物的认识时,仅仅反对、禁止反而适得其反。只有提高大学生对不良文化的甄别能力及其负面影响的认识,才会使其免于被不良文化的“华丽”外表所诱惑,进而陷入泥潭。如同我们只有对毒品危害进行深入宣传之后,才会使更多青少年避免患上毒瘾。对于不良文化,高校党的建设需要保持警惕,通过积极介入的方式,提高广大师生免疫力。大学师生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对不良文化一味地“封”、“堵”常常适得其反,提前介入,摆事实,讲道理,反而有助于提高对不良文化的免疫力。
通过高校党的建设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相辅相成。二者之间协同创新、共同发展,将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日益繁荣。
参考文献:
[1]韩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J].理论学刊,2008,(2):17.
[2]王少安.试析大学文化的内涵、特色和功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8,(5):66.
[3]林坚.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点和重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12.
[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9.
[5]朱春阳.中国“文化逆差”几个反思[J].人民论坛,2012,(7)(下):70.
[6]柳振万.以大学文亿建设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19):30.
[7]李金锴.试述先进文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18(1):47-48.
[8]《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编写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81.
[9]邱柏生.浅议大学文化及大学精神的若干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5,(3):30.
[1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A08_zcwj/201204/134370.html.
[11]程传兴.以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新抓手[J].河南教育,2012,(3)中.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