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刚
(安岳县中医医院, 四川 安岳 642350)
自拟通腑逐饮祛瘀汤为主综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疗效观察
杨大刚
(安岳县中医医院, 四川 安岳 642350)
目的:探讨自拟通腑逐饮祛瘀汤为主综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取42例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自拟通腑逐饮祛瘀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自拟通腑逐饮祛瘀汤为主综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完全性肠梗阻;通腑逐饮祛瘀汤;临床研究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疾病。不完全性肠梗阻是指肠腔内容物可部分通过梗阻点,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如腹部手术,进食异常,消化道肿瘤,蛔虫、粪块、异物堵塞等。以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要表现。该病使用纯西医方法治疗效果欠佳。我们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自拟通腑逐饮祛瘀汤(由大黄、芒硝、桃仁、牡丹皮、炙甘遂末、瓜蒌、半夏、枳实、败酱草、赤芍等组成)为主综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应用多年,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安岳县中医医院2013-2014年外一科按照不完全性肠梗阻诊断标准[1],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2例。治疗组男13例,女9例;年龄32~ 68岁,平均(48.2±6.8)岁;病程5~10天,平均(6.02±0.9)天。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4~72岁,平均(50.1±7.2)岁;病程7~14天,平均(8.8±1.1)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单纯黏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②麻痹性或痉挛性不完全性肠梗阻;③蛔虫或粪块堵塞引起的单纯性肠梗阻;④肠结核等炎症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
1.3 排除标准
排除坏死性肠梗阻等完全性肠梗阻,需要手术解除梗阻的患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单纯运用西医治疗:①胃肠减压;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③一般单纯性肠梗阻不使用抗生素,但对单纯性肠梗阻晚期应用氨苄西林钠3~5g,甲硝唑250mL静滴。
1.4.2 对照组 采用以自拟通腑逐饮祛瘀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辨证施治:中医辨证为肠道实热、肠道瘀阻、气滞血瘀证,予以通腑消瘀、理气逐饮、化痰软坚散结为法,用自拟通腑逐饮祛瘀汤:大黄、芒硝、桃仁各10g,炙甘遂末0.5~1g/次、瓜蒌、牡丹皮半夏各20g,枳实、败酱草、赤芍各30g,每日1剂。腹胀、呕吐较剧者,则胃肠减压后鼻饲。中医外治:①用中药大承气汤配透皮质药对腹部进行封包治疗;②用中药大承气汤煎汤150mL灌肠,每天1次;③用中药莱菔子进行神阙穴贴敷治疗。
治疗7~14天后,观察评定两组患者疗效。
1.5 观察指标
①腹痛、腹胀、呕吐、肛门排气、排便等症状;②腹部体征:压痛、反跳痛,肠鸣音;③辅助检查;腹部X线表现。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相关标准制定:①治愈: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消失,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及肛门排气、排便正常,腹部X线复查未见气液平面,疗效指标≥90%;②显效: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消失,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及肛门排气、排便正常,腹部X线复查未见气液平面,疗效指标≥70%,<90%;③有效: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减轻,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减少,肛门排气、排便不畅,腹部X线复查见少许气液平面,疗效指标≥30%,<70%;④无效: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腹部压痛、反跳痛存在,肠鸣音减少或无肠鸣音,腹部X线表现无改变,疗效指标<30%。
1.7 统计学方法
治疗7~14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n)
不完全性肠梗阻属中医“腹痛”“腹胀”范畴。病理机制为饮食不洁、热邪郁闭,气机阻滞导致肠道功能减弱[3]。不完全性肠梗阻主要是因腹部手术,进食异常,消化道肿瘤,蛔虫、粪块、异物堵塞,或疾病本身慢性局部炎症性水肿,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等因素造成胃肠功能障碍,致使腠理损伤、脉络瘀阻、血行不畅,符合中医血瘀、血阻气滞,进而导致的气血瘀阻证;局部组织液的渗出、分泌液的增加,致津液运行不畅,停于所虚处而为痰。故本病的特点为血瘀气滞痰阻。临床发现不完全性肠梗阻早期症状不明显,有时只出现腹胀,因此应勤观察、早发现、早治疗。对年轻体壮、病情较轻的不完全性肠梗阻,用一般通下法治疗效果普遍较好,但对年老体弱,病情较重,局部黏连、水肿、缺血较重的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较差。《伤寒论》“按之石硬者,不大便五六日……,从心下至少腹而痛不可近”,是选用了硝黄配甘遂的大陷胸汤来治疗,我们在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中,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入甘遂可大大提高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大黄的泻下作用部位在大肠,能使中远端结肠的张力增加、蠕动加快而致泻,而甘遂能刺激整个肠管,特别是小肠。我们拟定通腑逐饮祛瘀汤治疗本病。服药后,一般3~12h即可排便通气。方中选用大量枳实行气导滞,以减轻腹胀;选用赤芍、桃仁、败酱草、牡丹皮活血行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减少炎性反应;主用大黄通腑导滞,泄热逐瘀,病位在上加入小量生甘遂以增加整个肠胃蠕动,荡涤积滞而通气排便之力大增,同时甘遂的逐瘀利水作用有利于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充血水肿消散,有利于肠胃功能恢复;瓜蒌皮既可助甘遂化痰,又可宽胸散结、润肠,助诸药行气导滞、化痰散结,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其能增强回肠的节律性收缩,提高胃幽门环形肌紧张性和降低胃底纵行肌紧张性。全方不但有较强的泻下通腑作用,亦有利于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较快解除。同时根据中医理论配合中医外治封包、灌肠、穴位贴敷,达到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目的,能加快梗阻的解除。蔡明建[4]认为结合现代西医胃肠减压治疗,能使肠道压力降低、减少肠内容物,避免引发肠坏死。同时可促进汤药吸收,更好地发挥中药效力。
本研究采用自拟通腑逐饮祛瘀汤为主综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总有效率为95.5%,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治疗过程无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5-481.
[2] 郑晓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5-298.
[3] 赵晓.中医内科为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48例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23):181.
[4] 蔡明建.元胡承气汤加减配合西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3,20(14):43-43.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4-05-18
杨大刚(1972-),男,四川省安岳县中医医院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
R256.33
A
1673-2197(2014)15-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