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

2014-04-26 10:22邱洪奎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20期
关键词:中脘萎缩性幽门

邱洪奎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卫生院,江苏 苏州 215232)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

邱洪奎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卫生院,江苏 苏州 215232)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慢性胃炎的门诊患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联合中医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西医诊治组)各3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联合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慢性胃炎;中医治疗;临床疗效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为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1]。该病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最近研究表明慢性胃炎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失衡、遗传等因素关系密切,长期反复的病情给患者带来生活工作影响,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大肠型化生、不典型增生,具有癌前病变之趋势,给患者带来了恐惧感和心理干扰。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可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浅表性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慢性萎缩性指胃黏膜已发生萎缩性改变,患者均不同程度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患者症状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我国人口众多,慢性胃炎发病率较高,据数字统计,发病率可达60%以上[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部分慢性胃患者未能得到合理诊治。因此,加强对慢性胃炎的研究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临床传统治疗方式采用西医治疗,多采取抑酸或抗酸药、胃黏膜保护药等治疗,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治疗方法历史悠久,尤其对慢性疾病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痞”“胃脘痛”的范畴[3],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结合饮食调理、心理调节,疗效显著。观察中医联用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47岁,疾病分类:慢性浅表性14例,慢性萎缩性12例,其它类型4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9岁,疾病分类:慢性浅表性17例,慢性萎缩性10例,其它类型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医诊治措施,去除各种可能致病的因素,注意生活起居,戒烟忌酒,慎用、忌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忌服刺激性饮料;服用PPI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滞剂,伴有消化不良者可加用胰酶片、多酶片等助消化药,胆汁反流明显者加用吗叮啉增强胃窦部蠕动、减少胆汁反流;疼痛严重者用普鲁本辛、颠茄合剂等。

1.2.2 观察组 中医联用治疗措施,具体为:中医方剂辨证治疗:依据临床表现和分证分型辨证论治,胃脘痞胀、疼痛或牵引胁背、嗳气频作、情志不畅、得矢气稍适患者属肝胃气滞型,方用柴胡疏肝散疏肝和胃、理气消胀,胃脘胀痛较甚者加炒川楝、荔核,胃失和降者加醋元胡、当归、枳壳、佛手,嗳气频繁者加降香、石菖蒲、旋覆花、赭石、半夏;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口臭或口黏、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或胃部灼痛属脾虚胃热型,方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治疗,清脾泻热、降逆和胃,泛吐酸苦水者加用海螵蛸、锻瓦楞子,热甚者加蒲公英、蚤休、银花;脘痛绵绵、胀满不舒、胃部虚痞、隐隐作痛、喜进热食、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属脾胃虚弱型,方用香砂六君子汤或黄芪建中汤健脾补气、温中和胃,虚寒较重者加丁香、吴茱萸、良姜、香附;胃部微灼痛、疼痛日久、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纳呆、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属胃阴亏虚型,方用益胃汤养阴益胃、缓急止痛,阴虚较重者加玉竹、麦冬、枸杞、北沙参、石斛、生地、花粉,疼痛明显者加芍药、甘草,脘胁胀满者加莱菔、麦芽。中医针灸治疗:结合临床辨证采用针刺治疗,寒邪客胃型针灸穴位选中脘、梁丘,胃阴亏虚型选三阴交、内庭,饮食停滞型选中院、天枢,肝气犯胃型选期门、阳陵泉,湿热中阻型选内庭、阴陵象、三阴交,脾胃虚寒型选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其中,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者选用补法,其它类型胃痛选用平补平泻法,胃虚寒征象明显者可取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中极、关元等穴进行艾条灸,并点按胃俞、脾俞、中脘、上脘、神阙等穴。辅助措施:加强疾病宣教、饮食干预,增加富含蛋白质和血红素铁食物的摄取,刺激胃液分泌,当胃酸分泌过多可摄取豆浆、面包中和胃酸。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

1.3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和分类》的治疗标准:治愈: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恢复正常;显效:症状缓解,胃镜检查好转2/3以上;有效:症状减轻,或胃镜检查胃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经治疗,联合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随着当前生活多样化及饮食结构的调整,其发病率在各类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发病原因复杂,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最主要致病因素,其它外源因素如饮酒、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复损伤胃黏膜。目前大多数学者赞同“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4],该病的积极诊治至关重要。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先天不足等因素有关[5]。实践发现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标不治本,中医联合治疗胃病具有治疗与调理双重作用,独到的中医组方可直击病灶、驱除病气,中药天然成分可修复破损的胃黏膜,消除胃病反复发作的根源,且不会导致抗药性、药物依赖性。此外中医认为胃脾各为表里,互为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中药制剂不仅对脾胃有综合治疗补益作用,且可调和肝胃,因果皆治。

慢性胃炎易导致胃癌,大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经合理、系统的治疗可转化为浅表性胃炎或维持现状,中医治疗可发挥积极作用。中医临床辨证,慢性胃炎以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最为常见[6],用药须注意“胃宜通降则和,治胃调气为先”,治疗忌过于苦寒,以免伤胃。患者脘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为瘀阻胃络型,可加用失笑散与丹参饮,临证加减,用药注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寒热平调,同时要益气扶正、顾护脾胃。有学者认为久病入络、久病多瘀,凡病程长、经年不愈或胃镜检查胃黏膜有瘀点、出血点,可据病情轻重加入适量活血化瘀之品如香附、红花、延胡索等,胃病日久必致体质虚弱,宜加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幽门螺杆菌为慢性胃炎最主要致病因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蒲公英、连翘、金银花、黄连、虎杖等可抗幽门螺杆菌感染[7],改善胃泌酸,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临证用方可酌情添加。寒证明显者可取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天极等穴进行艾条灸或温针灸,有利于改善慢性胃炎临床症状。研究证实运用针灸疗法可调整胃酸分泌,针刺足三里、中脘可增加胃酸,而针刺公孙、内关、梁丘可抑制胃酸分泌。此外通过针刺治疗可调整胃肠运动,解除幽门痉挛,加强胃部收缩,促进肠胃排空,治疗脾胃虚症、胃肠功能低下者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杨玉芬,张荣兰.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60例[J].光明中医,2011,26(4):712.

[2] 孙淑芝.急慢性胃炎的营养治疗膳食与配餐[J].科学养生,2011(8):457.

[3] 张和成.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4):321.

[4] 朱继东.中医治疗慢性胃炎6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5):237.

[5] 张优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60例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1,23(7):577.

[6] 孟繁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7] 周志敏.胃痛的辨证施护[J].光明中医,2011,18(6):258-259.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4-07-01

邱洪奎(1972-),男,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卫生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

R259

A

1673-2197(2014)20-0049-02

猜你喜欢
中脘萎缩性幽门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