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滴丸成型工艺研究

2014-04-26 09:28毛金强严国俊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滴丸浸膏硅油

毛金强,谢 辉,严国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16)



抗病毒滴丸成型工艺研究

毛金强,谢 辉,严国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16)

目的:确定抗病毒滴丸的成型工艺。方法:以圆整度、硬度、耐热性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抗病毒滴丸的成型工艺的较优成型条件。结果:确定工艺为挥发油包合物与基质(PEG4000:PEG6000=1∶2)混匀,再加入浸膏粉,浸膏基质比为1∶1.5,混合均匀,甲基硅油作为冷却液,冷却液温度为20℃,用石油醚(30~60℃)洗除粘附在丸上的剩余的甲基硅油。结论:通过上述试验确定的成型工艺合理,所制滴丸符合滴丸质量标准。

抗病毒滴丸;成型工艺;正交试验

抗病毒滴丸是为《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抗病毒口服液”改剂型而来,主要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等病毒感染疾患。本项目将该处方制成滴丸,不仅具有颗粒小、起效快、疗效高、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特点,而且又为临床用药增加可选择的剂型。本文对含挥发油复方中药滴丸剂的成型工艺进行了优选。

1 成型工艺研究

1.1 滴丸基质的筛选

为了筛选合适的基质,故将其它因素统一,基质与浸膏比为4∶1,对基质进行单因素考察。将挥发油包合物加入置于90℃水浴上加热熔融的基质中,混匀,再加入浸膏粉,结果见表1。

表1 滴丸基质筛选结果

以上实验显示,浸膏不易与硬脂酸或单硬脂酸甘油酯混合均匀。在研磨、搅拌过程中,浸膏产生难以分散的团块,是因浸膏中所含的成分极性较大所致。因此,不宜采用亲脂性基质,而以选用亲水性基质为宜。为了使滴丸有较好的硬度和圆整度,特设计正交实验以寻找恰当的PEG4000与PEG6000的配比、浸膏与基质之间的配比。

1.2 正交试验设计

设计L9(34)正交试验表,考察基质配比、浸膏基质比、冷却液(室温)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以圆整度、硬度、浸膏基质比、耐热性为评价指标,筛选最佳工艺条件。各因素、水平,见表2。

表2 成型工艺的各因素和水平

注:挥发油包合物归为基质项,因其量比较少,故在正交考察中浸膏基质比不考虑它的量,表中的浸膏基质比为浸膏与PEG4000、PEG6000的总量的比例。

正交试验结果评价标准,见表3。

表3 正交试验结果评价标准

1.3 成型工艺优选

将挥发油包合物加入置于90℃水浴上加热熔融的基质中,混匀,再加入浸膏粉,混合均匀,滴制,结果分析如下:

由表4可知,B因素(浸膏∶基质)为主要的影响因素(R最大),其中B2(浸膏/基质为1∶1.5)为最佳水平;A因素水平A3,即PEG4000∶PEG6000时最佳;C因素水平C1,即甲基硅油为最佳。综上所述,抗病毒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为A3B2C1,即PEG4000∶PEG6000=1∶2,浸膏与基质比为1∶1.5,甲基硅油作为冷却液。

表4 抗病毒滴丸成型工艺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注:因为此正交实验所涉及到的等级评价指标为主观指标,所以不宜进行F校验,故采用直观分析法。

1.4 成型工艺验证

取浸膏粉6g,PEG4000 3g,PEG6000 6g,挥发油包合物0.3g,平行3份。置于90℃水浴上加热熔融,加入浸膏粉,搅拌均匀。以甲基硅油作为冷却剂,室温下进行滴制。结果丸型圆整,大小均匀,硬度较好,从而证明了上述工艺条件是稳定可行的。

1.5 制丸机最佳参数优选

滴丸成型过程中,料罐温度、滴头温度、滴头型号、冷却液温度、滴速等都是影响滴丸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这些因素分别进行了考察。得出的最佳滴制条件为:料罐温度90℃,滴头温度90℃、内径2.5mm,甲基硅油作为冷却液,温度为20℃,滴速40~50滴/min,滴头与液面的距离为3cm,以上条件制得的滴丸丸形、硬度均较好。

2 冷却液洗除工艺

为了洗除附着在滴丸表面的甲基硅油,对洗除溶剂进行了筛选(洗除溶剂应可以与甲基硅油互溶),结果见表5。

表5 洗除溶剂选择

根据以上结果,确定选用石油醚(30~60℃)作洗除溶剂,用于洗除滴丸表面的甲基硅油。石油醚(30~60℃)洗除工艺的实验设计如下:取10g新制滴丸,沥干甲基硅油后置于200mL石油醚(30~60℃)中,振荡洗涤一定时间后,取出,冷风吹干,置滤纸上检查,实验结果见表6。

表6 石油醚(30~60℃)洗丸工艺实验结果

从洗除效果和时间效率综合考虑,以石油醚(30~60℃)洗涤滴丸1min,即可以将滴丸上的甲基硅油较好地洗除。

3 验证

随机抽取样本进行考核,结果滴丸外观质量好,丸形圆整,色泽均一,硬度较好,无拖尾和粘连现象。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滴丸剂项下重量差异检查法及溶散时限检查法,结果均符合规定要求。

[1] 朱莹,黄绳武.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J]. 医药导报, 2007, 12(26):1469.

[2] 王文忠,王春玉,杨振宇.聚乙二醇的性质及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1997,12(2):43-44.

[3] 李春花, 王丽萍, 阎艳丽, 等. 正交试验法优选止痛滴丸成型工艺 [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4, 4(17):1669-1671.

[4] 魏玉平,刘俊,姚欣,等.头痛舒滴丸的成型工艺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0,6(4):19-21.

[5] 李津明,孙爱霞,李鑫.宽心缓释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J].中成药,2008,9(6):73-77.

(责任编辑:姜付平)

Preparation Techniques of Antiviral Dropping Pills

Mao Jinqiang*,Yan Guoqing,Xie Hui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210016,China)

Objective:To optimize the preparation techniques of Antiviral dropping pills. Methods:All the procedures were evaluated for the spherical degree,hardness and heat resistance of the pills,and optimized by orthogonal design. Results:Determine the process as follows:the volatile oil inclusion compound mixing the matrix(PEG4000 and PEG6000 ratio of 1:2) with drug extract minxed in 1.5:1 ratio ,mixed and decanter into dropping pill machine, then is dropped into Methyl silicone oil of 5℃.washed to remove residual methyl silicone oil with petroleum ether of 30-60℃. Conclusion:The optimized process is suitable gor the preparation for dropping pills.

Antiviral Drop Pill; Preparation Techniques; Orthogonal Design

2014-03-15

毛金强(1987-),男,江苏省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药剂和药事管理。

严国俊(1977-),男,江苏省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

R284

A

1673-2197(2014)11-0037-02

猜你喜欢
滴丸浸膏硅油
穿心莲内酯滴丸
硅油“谋杀”发际线?
二甲基硅油结构及热稳定性
青橄榄浸膏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UPLC-MS/MS法结合模式识别同时测定芪参益气滴丸中11种成分
中药浸膏粉吸湿性的评价方法
HPLC法测定蒙药新Ⅰ号滴丸中没食子酸的含量
硅油及钛白粉在聚丙烯膨胀阻燃中的应用研究
CAE技术在硅油风扇开发中的应用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暖宫孕子丸浸膏中黄芩苷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