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修德 李琛
摘 要:加强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需要认清两国的经济贸易具有很强的依存性与互补性,同时要避免敏感性问题为合作带来的阻碍。中日两国政府应当尽快打破隔阂和壁垒,建立互信互利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共同致力于和谐世界的构建。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使中日两国行业间贸易往来更加密切,这需要两国积极展开经贸合作,提升经济实力,共同提高创新力和综合国力
关键词:中日合作;依存性;敏感性;经贸合作
中图分类号:F753/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4)01-0009-07
一、中日经贸合作现状
中国与日本同为亚洲两大强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互之间影响极为密切。两国的贸易合作自上世纪70年代就逐步展开了。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水平大幅提高,中日两国传统的贸易合作模式逐渐发生转变。根据中日两国经贸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3294.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9%。中日双边贸易额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2012年下半年发生的钓鱼岛事件导致的。事件发生后,中国仍然是日本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而日本却由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国退居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国。
中日经济极具相关性,两国贸易往来密切。对于日本而言,中国是其进口主要来源国,其经济发展与中国充足的资源供给有紧密联系。在2001年到2011年这10年间,除去2009年两国贸易有一定程度下滑外,中日两国双边贸易额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 2011年达到了两国贸易往来的顶峰,双边贸易额高达3461.1亿美元。在2011年上半年,中日两国双边贸易额就达到了1631.51亿美元,仅次于2004年一整年两国的双边贸易额。
2012年,中日两国经贸合作有所下降,虽然中国对日本的出口额有小幅增长,但对日本的进口额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对中日双边贸易往来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日本在该年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出现了技术性衰退,加之缺少对中国的进口贸易,经济出现了小幅低迷。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两国政治上的矛盾渐渐波及到了经济上的合作往来,中日经贸合作再度遇到困难。从表2可以看出, 2013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与以往同期相比均有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最明显的是贱金属制品,进口额仅为41.48亿美元,上年同期为50.67亿美元,同比下降18.1%,在日本自中国进口的商品中仅占4.9%。具体到商品的种类分析来看,日本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服装、通信器材以及木制品等,并且随着中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比重不断攀升。2013年上半年,从中国进口的电机、电器、音像设备及其相关附件高达221.07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0.1个百分点,尽管2013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总体是下跌的,为378.3亿美元,同期相比降幅为3%,但其中电器等音像设备仍然呈现小幅度增长趋势。日本自中国进口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原件157.23亿美元,同期相比下降7.1%。下降最为明显的商品为钢铁,2013年上半年仅从中国进口5.32亿美元钢铁,2012上半年进口钢铁9.22亿美元,同期相比下降了42.4%,降幅显著。除此之外,无机化学品、贵金属化合物降幅高达34.1%,仅从中国进口9.02亿美元该商品,占比1.1%。据日本海关统计,2013年上半年日方对华进口降幅最多的商品依次排列为钢铁、矿物燃料及矿物油沥青、杂项化学品、无机化学及贵金属化合物、纸制品及纸浆,降幅依次为42.4%、37.2%、37.0%、34.1%、20.3%。除去电机、电器音响设备以及有机化学品自华进口额是增长的以外,只有木制品及木炭的对华进口额以9.0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他商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日本对中国出口的机电类、运输类商品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较大。据表3显示2013年上半年日本对华出口的机电类产品金额为237.78亿美元,上年同期为312.57亿美元,下降23.9%。运输设备对华出口金额为55.33亿美元,上年同期金额为80.83亿美元,同比下降31.6%。具体到商品的种类,日本对中国出口的货物主要集中在科学光学机械、有机化合物以及金属加工器械等,截至2011年,这些商品对华出口额仍然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在2012年下半年,部分该类企业面临较为严重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货物退运等方面,出口额下跌。官方统计得出2013年上半年,日本对华出口商品中降幅最为明显的是汽车及其零附件,出口额为54.38亿美元,上年同期78.89亿美元,下降了31.1%。电机、电器、音像设备及零附件对华出口额为118.44亿美元,与上年同比下降了22.5%,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降幅。日本对华出口的汽车、音像、电器产品下降迅速,与两国政治、民众情绪的紧张有一定的关系,日本生产的汽车与电器在华受到民众的抵制。同时也与中国技术水平的进步、经济全球化有关,中国科研水平取得一定程度的提高,能够自主研发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器产品,加之经济全球化打开了世界大市场,中国消费者能够自主选择其他国家生产的汽车、电器品牌。同时,针织物及钩编织物对华出口额为1.73亿美元,同比下跌了26.7%。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对华出口119.33亿美元,2012年上半年出口额为159.77亿美元,下降了25.3%。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商品仍然保持对华出口增长。其中有机化学品出口中国金额为46.39亿美元,增幅最高,在中日关系遇冷的情况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仍然高达28.8%。出口中国杂项制品2.71亿美元,去年同期2.26亿美元,增长了20%。铜及铜制品、玻璃及其制品、木浆及纸板、化学纤维短纤、矿物材料制品对华出口均有小幅上升,增长幅度分别为0.3%、1.9%、4.5%、1.5%、3.0%。就目前经济发展趋势看来,仍然需要加强中日两国经济贸易合作。
二、中日经济贸易合作的相互依存性
(一)中日经贸具有依存性
发生于2011年4月11日的日本福岛大地震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健康发展,地震造成的核泄漏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旅游业也因地震出现了下滑。日本经济的发展依赖国际进出口贸易,中国商品凭借低廉的价格打入日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低迷的经济,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加之中国是日本钟表、医疗设备、运输器械、金属及制品的主要出口国,日本对于中国经济的依存性非常显著。
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中日贸易额与日本众多贸易伙伴国相比占据数一数二的位置,甚至在与日本经贸往来密切的众多区域组织中仍然名列前茅。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为609.98亿美元,纵使与去年同比下降了11个百分点,但出口额仍然高于部分区域组织,已经领先于东盟10国和欧盟27国。在日本的众多进口国家中,中国位于第1位,日本从中国进口额为850.21亿美元,较之前同比下降了6.9%,然而目前仅有亚太经合组织和经合组织出口日本的贸易额高于中国,中国已当之无愧成为日本第1大贸易伙伴国,对日出口额已经高于中东15国、石油输出国组织、东盟10国、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27国和美国。美国对日本出口额为343.18亿美元,较去年同比下降11.6%,是日本的第2大进口国。
中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两国贸易已经逐渐打破原来只是单方面的货物贸易往来,上升到与货物相关的服务、技术、知识贸易往来的层面。日本经济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中取得长足进步也离不开与日本的经贸合作。中国需要学习日本的服务、技术促进自身经济发展,日本技术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也是重要的投资国之一。随着中日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两国经贸的依存性逐渐显现出来。
(二)中日经济贸易结构上具有互补性
日本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层次高于中国,第三产业处于领先地位,有雄厚的技术资金来支持本国科研事业的发展,正致力于发展生物工程、医药以及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日本身为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较之中国是显而易见的,密集的资金流通在日本的高科技通讯行业、服务业,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在中日两国经济贸易往来过程中,由于日本重视技术创新,注重教育和培养人才,世界市场占有层次较高,同时日本的高科技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因而其与中国的合作能够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国际资源、技术资源、知识资源低于日本,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较日本低,科技水平有限,除去航天业外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大都落后于日本。然而中国与日本相比具有相当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廉价的劳动力,具备广阔的市场,需求量大,市场潜力丰富,人力资源充足,加工贸易较多,因而中国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优于日本。中国素来地大物博,无论是矿产资源还是土地资源都远多于日本。日本地狭人稠,资源相对紧张,狭小的国土面积也给日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阻碍。根据中日两国各自的特点和国情,两国在经济贸易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农业、纺织业、汽车等行业[1]。下表以此三个行业进行简要说明。
中日两国经贸往来逐渐呈现出贸易规模扩大化的特点,2007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额打破1000亿美元大关,除去近两年中日贸易的下滑,其他年份的贸易递增趋势明显。贸易规模的扩大给两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究其原因是由两国经贸结构的互补性带来的[2]。两国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各自所具备的优势资源恰好是对方所欠缺的资源[3],日本政府看到了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同时也看到了中国广阔的市场,积极展开同中国的经贸合作。纵使合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摩擦,仍然没有国家取代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的地位。实质上在日本经济下滑过程中,中国拉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日本振兴了低迷的经济。中日经贸往来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两国贸易以垂直分工体系为主,据海关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对日出口额最高的商品为纺织类商品及原料,其次为食品,再次为机电产品及零部件。而2013年上半年中国对日出口额最高的商品为机电产品,以传统劳动资源密集型为代表的纺织品及原料下降到了第3位。同时,光学、钟表、医疗设备位居第6位,对日出口额为27.15亿美元。这说明传统的垂直贸易分工体系有所改变,随着中国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日两国经贸合作有向水平分工体系转变的倾向,但中国仍然需要努力发展科技,打破与日本经贸往来中的技术局限性。总之,中日两国经贸结构存在互补性,两国需要加强合作,全面提升经济的发展。
三、中日经济贸易合作的敏感性问题
中日两国虽然同为亚洲国家,但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两国间的冲突与矛盾不断。由经济利益建立起来的合作具有很强的敏感性,政治上的不稳定性时刻影响着经贸合作的开展。
中日两国开展经济贸易合作的敏感性问题首先表现为两国近年来经济贸易摩擦不断。随着中国在日本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日方对于中国迅速发展的加工制造业以及密集的劳动力产生了警惕。中国出口的产品以低廉的价格打入了日本市场,对于日本本土生产的产品造成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冲击。冲击表现在:一些日本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高于中国,而使之销量递减甚至面临倒闭和滞销的危机,部分劳动岗位员工下岗。这些都使日本政府忧心忡忡。为此,日方试图通过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打压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日本的销量和影响力。例如,2001年日本政府规定的限制进口中国大葱、灯芯草以及鲜香菇等农产品条令。日本政府颁布此类带有贸易保护色彩的条令加剧了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敏感性,中方与日方在发展经贸时无法坦诚合作。
目前中日经贸合作关系中,日本取得的优势较大。虽然日本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对中国始终存在贸易逆差,但实际上日方在两国贸易往来中占据了较为主动的地位,这是由一直以来没有打破的垂直分工体系造成的。日本科学技术水平发达,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在中国开设一些制造工厂负责加工、生产产品,进而销往世界。中国由于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往往只负责对产品的加工却无法掌握真正的研发技术。日本凭借高科技研发技术取得更大的收益,并且充分利用了中国的劳力与自然资源。目前中日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了彼此经济的发展,但是日本从其中获得的收益更大。
中日经济贸易合作的敏感性问题还表现为政治关系紧张导致经贸合作遇冷。政治影响经济,中日两国近年来政治矛盾不断,分歧严重,邦交并不甚友好。其中固然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华造成的历史阴影,更有日本政府对待战争责任和被害国态度消极造成的敏感问题加剧等原因。目前日方逐渐产生了对中国发展的两种错误观念,其一是“中国威胁论”[4],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会很快赶超发达国家,对日本造成极大的冲击与威胁,动摇其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其二是带有悲观色彩的“中国崩溃论”[5],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会产生巨大泡沫并且很快走向衰退,影响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对日本造成危害。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客观的、不科学的,中国的崛起不会带来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反而会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避免盲目悲观。日本政府利用上述两种片面观点引导舆论和国民,使得中日两国经贸关系更加敏感脆弱。
同时,日本企图争夺东亚经济联合的主导权,借此打压中国与东亚邻邦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减缓中国对日本经济的威胁。虽然日本政府一再表明要加强与中国合作来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但是并没有展开切实的推进活动,与中国的政治友好关系仅停留在声明层面。与此相反的是,日本早已展开了同东亚多个国家的经贸合作,将韩国、东盟各国归为对其有重要发展意义的战略伙伴国家,并且企图优先和这些国家缔结EPA。日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优先取得东亚各国的支持,从而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借此打压中国。针对日本争夺东亚经济主导权的这些做法,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应对,除了与东盟各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还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提升本国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中日经济贸易合作的敏感性问题还表现在社会思潮方面。2012年的钓鱼岛纠纷以及中日两国早有的历史分歧,使得中国公民的排日心理愈发强烈。加之,日本政府恣意篡改中小学生历史课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激化了两国的民族矛盾,这种矛盾随着两国近年来在政治经济上的摩擦与冲突逐渐演发为带有对抗性的社会思潮。中日两国经济贸易合作在众多分歧中遇到了困难,敏感性加剧。
四、结 语
中国与日本展开多方面的经济贸易合作是大趋势,但是由于两国在历史问题、政治问题上的诸多分歧使得两国间经贸合作的顺利展开遇到了阻力。日本政府对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采取警惕与戒备的态度,认为中国的发展给其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带来了双重打击,将中国视为其最大的威胁,渴望通过抑制中国的发展来确保并恢复其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地位。由此可见日方对于与中方合作的心态并没有摆正,中日两国顺利展开经济贸易合作还需多方努力,需要看到合作对于双方都具有积极作用。
安培政府上台以后,大力推行价值观外交,强化美日军事同盟,极力拉拢中国周边与中国有领土利益冲突的国家,实施包围中国的战略。同时,随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生效运行,日方对于加入TPP政治经济上均追随美国的态度日益显现出来。TPP名义上为允许任何符合条件的国家加入的开放的关系协议,但实质上提出的入会要求将中国牢牢的抵制在外。TPP要求完全废除关税,且增加了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战略合作的内容,成员之间彼此承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以及投资等领域相互给予优惠并加强合作。入会门槛之高,使中国难以达到标准,将中国拒在世界经济合作的大门外。由于中国同美国存在利益冲突等矛盾,该矛盾既长期存在,又没有使得中美两国完全敌对,日方希望通过利用夹在中美之间的“骑墙战略”来获益,获得与中国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的收益,获得美国政治军事庇护的收益,并且利用美国回归亚太来抵制中国的国际地位。除此之外,美日欧成立的21国“多边服务业协议”(PSA)也是美国继TPP之后的又一排斥中国的协议,日本再次为了追随美国参与了该协议。PSA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服务业领域游戏规则,而中国由于无法满足门槛条件再次被拒在门外。面对挑战,中国政府应当抓紧与更多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协定,密切关注TPP国家的动向,深入研究TPP谈判议题和进程,根据TPP入会门槛适当调整自身发展策略,例如加强保护劳工利益,保护知识产权,加快发展绿色环保节能产业等,及时跟进,在时机成熟时加入TPP谈判会议。
中国与日本的经贸合作既存在互惠,又存在挑战,日本的“雁形战略”给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这也需要中国及时加强与印度、俄罗斯等国的友好合作来应对。同时,可以通过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来加深两国经贸往来。需要看到中日两国在经贸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是既合作又竞争,中日两国人民都希望两国政治经济关系得到恢复和改善,经贸关系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立人. 中日贸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国际商务研究, 2008, 25(1): 56-60.
[2] 郑宝银. 中日经贸关系的战略思考[J]. 国际贸易问题, 2006, 2(2): 23-27.
[3] 宋薇. 浅谈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0, 10(10): 94-96.
[4] 丁斗. 中日经济关系的相互依存及其敏感性问题[J]. 太平洋学报, 2005, 7(7): 47-53.
[5] 刘昌黎. 尽快启动中日自由贸易区进程[J]. 现代日本经济, 2006, 10(2): 1-6.
[ 责任编辑 李 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