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南【之二】湘 剧

2014-04-25 00:04★文/张
音乐生活 2014年2期
关键词:湘剧高腔剧目

★文/张 晨

走进湖南【之二】湘 剧

★文/张 晨

“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避暑胜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以其悠久的历史、美妙的传说和雄伟的气势蜚声中外。自然风景明珠武陵源风景区地貌奇特,古木参天,珍禽出没。张家界已辟为全国第一座国家森林公园。这些都让我们对这片土地产生了莫名的向往。

同样在这片土地上驻足的湘剧也是湖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以长沙、湘潭为活动中心,并向周边地区辐射,一度被称作“长沙湘剧”。“湘剧”名称最早见诸民国9年(公元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2006年5月,湘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代成化年间,长沙是吉王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戏曲演出的繁荣。外来的戏曲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与本地区民间艺术、地方语言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现在包括“高”(高腔)、“低”(低牌子)、“昆”(昆曲)、“乱”(乱弹)四大声腔,唱白用中州韵、富有本地特色的剧种。

湘剧发源于明代,至清朝中叶已逐渐形成多声腔剧种,之后历经变化,高腔和乱弹成为主要声腔。其班社在康熙年间大多以唱高腔为主,或高、昆兼唱,如福秀班、老仁和班。乾隆年间班社逐步增多,如以唱昆曲为主的大普庆班,浏阳、醴陵一带则出现由九人组成的“案堂班”。

湘剧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有剧目千余个,内容丰富:有来自北杂剧的剧目,如《单刀会》《诛雄虎》《回回指路》等;有来自早期弋阳腔的剧目,如《目连传》等;有来自弋阳腔和青阳腔的剧目,如《琵琶记》《白兔记》《金印记》等;还有大量《三国》《水浒》《杨家将》及“三十六按院”的一大批南北路剧目。经演出实践的消长更迭,现有传统剧目682个,其中弹腔剧目500个以上,高腔剧目近100个,低牌子剧目保存在连台大本戏中的有200多折,但独立单出的则为数不多,昆腔及杂曲小调剧目也很少。

早期的高腔连台大本戏,重功架与特技。且融“百戏”、“杂技”、“武术”等于其中,如《目连》大戏很讲究“射叉”、“叠罗汉”、“爬竿”等技艺。青阳腔进入后,从偏重大锣大鼓的戏,变为也唱小锣小鼓的戏,特点是唱重于做,做工生活气息很浓,程式化的动作不多,如《琵琶记》《金印记》的表演艺术,至今仍保留着凝重、古朴的风格。

湘剧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四行,各个行当又各有若干分支,都有其独特的技艺。生角居各行之首。小生中罗帽、文巾,雉尾、盔靠俱全,有穷、文、富、武四做派。唱用假嗓,念带本音,不掺土语,尤重做工。如穷小生戏(俗称“烂布子戏”)《泼粥》中的吕蒙正、《金印记》中的苏秦、《打侄上坟》中的陈大官等,表演松弛自如,很有生活气息。

湘剧的传统表演艺术,既有丰富的程式,又能突破程式;既有角色分行,又不受行当的局限;而是从生活出发,塑造出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如《打雁回窑》,本为正旦唱工戏,却融入了武旦做工,形象地表现出柳迎春这个富家小姐在经历十年寒窑生活后的性格变化。《哭祖庙》本为老生戏,却改用小生扮演,使刘谌这一人物更符合历史真实。

湘剧的伴奏乐队,传统上称为“文武六场”。武场四人,击打鼓板、铙钹、大锣和小锣;文场二人,操弄二胡、月琴,兼吹竹笛、唢呐,统由司鼓指挥。新中国成立后,文武场面均有增加。弹腔以京胡(取代传统的二胡)、京二胡和月琴为主,称为“三六件”。平板由竹笛主奏。高腔试用管弦伴奏后,由高胡主奏。低牌子由竹笛主奏。打击乐有一套成形的锣鼓经,分【长锤】、【击头】、【溜子】、【挑皮】等类,每类又有十至二十余种不同名称的锣鼓点子。

著名的湘剧表演艺术家谭宝成,于1950年出生于梨园世家,曾祖、叔祖、父亲、叔父都献身于衡阳湘剧艺术。谭宝成深受家庭影响,5岁跟父亲到戏班舞刀弄棒,7岁正式拜师学艺,15岁登台演出《父子会》《白良关》《金水桥》《姚期梆子》《五台会兄》等十余出武净戏,同时还向国术大师学习国术,运用到湘剧武术上来。他大胆革新,敢于设计新唱腔,在票友中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流派。

1952年10月,谭宝成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会演中获一等奖,后在每年的全省演出中均获一等演员奖。在剧作家的协作下他改编了《置田庄》《张飞滚鼓》《三闯辕门》等剧目,在湖南省历届汇演中屡屡获奖,有的剧本已经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剧获得新生,湖南军区洞庭湘剧工作团成立,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湘剧《琵琶上路》获奖,《打猎回书》《五台会兄》获得好评,湘剧演员徐绍清、彭俐依、陈剑霞、杨福鹏、罗元德分别获得演员一、二、三等奖和奖状。各地剧团办了演员训练班,湖南省成立了艺术学校湘剧科,承先启后,培养了大批人才。许多从事戏曲表演、音乐创作、舞台美术的新文艺工作者参加湘剧团体工作,整理、创作了大批新剧目,《拜月记》《生死牌》先后在上海拍摄成电影艺术片。

新中国成立后,在整理、改编、创作的剧目中,《琵琶上路》《打猎回书》《五台会兄》《拜月记》《追鱼记》《金丸记》《百花公主》《李三娘》《金印记》等传统剧目和《山花颂》《郭亮》《玛丽娜一世》等现代戏影响较大。

1960年,湖南省湘剧院成立,整个湘剧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长沙、湘潭、益阳、茶陵、株洲等地也分别建立了湘剧专业演出团体。1969年湖南省湘剧院曾并入湖南省湘剧团,1980年恢复原建制。

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湘剧与观众的关系越来越淡薄,加上资金缺乏、人才流失等问题,湘剧的生存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迫切需要有关方面予以关注。

猜你喜欢
湘剧高腔剧目
舞台剧目
“踩麻石”的戏曲
——湘剧之形成与发展探微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曹汝龙湘剧艺术六十周年专场演出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湘剧《云阳壮歌》剧本研讨会
《高腔》小说意象叙事与美学意蕴分析
中小学校湘剧传承的实施现状与建议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