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俊,王占岐,易 平,金 贵,胡学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竹山县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分异及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研究
杨 俊,王占岐,易 平,金 贵,胡学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研究目的:系统分析山区县域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概况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探索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山区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分异现象明显,投资规模乡镇间分布极不均衡;(2)土地整治项目个数与新农村建设之间无绝对相关性;(3)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投资规模与新农村建设中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有较好的耦合关系;(4)现阶段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与土地整治项目之间的耦合度还相对较低。研究结论:山区县域应积极争取土地整治项目,转变土地整治观念,提高项目公众参与度,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力度,逐步重视项目景观效益;同时新农村建设应该更多的反哺土地整治,进而使两者能更好耦合,以达到互利共赢。
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空间分异;耦合;山区县域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新时期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号文件连续第10年聚焦新农村建设问题。与此同时,这10年也是中国土地整治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10年来,土地整治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用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近年来,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被更多地联系在了一起。学者们剖析了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探讨了中国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认为土地整治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也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土地整治的理想模式和今后中国更好推进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的策略[2-8]。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研究的理论体系框架与模型,建立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论述了土地整治所取得的现实效益[9-11]。
尽管国内现有研究在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探索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新农村建设约束条件多、任务艰巨的山区,其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量化、深入研究缺乏实证的支持。而中国的山区面积占了土地总面积的2/3以上,因此厘清山区县域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总结两者相互促进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整治发展建议,对于科学调整土地整治目标、优化土地整治功能,促进中国土地整治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对位于湖北省秦巴山区腹地的竹山县2000—2010年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分异分析的基础上,对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整治耦合机理进行理论探究,定量分析两者关系。以期通过对竹山县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的研究,合理引导山区县域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为实现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赢提供理论参考。
2.1 研究思路
首先用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的空间分异进行分析;其次以相对系数评价法计算土地整治项目评价分值;再次构建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最后引入SPSS软件中11种曲线估计回归模型探究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
2.2 数据来源
本文土地整治项目方面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竹山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2000—2010年竹山县土地整治项目台账以及项目文本和图件。研究区概况、各乡镇新农村建设情况的参考数据主要来源于《竹山县统计年鉴》、各乡镇《农业统计报表》以及现场问卷调查。
3.1 研究区概况
竹山县隶属于湖北省十堰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全县山地占土地总面积80%以上,地形地貌具有典型的山区县域特征:高差大,坡度陡,切割深,高山、中低山、低山、平丘、盆地均有分布。县域耕地总面积53万亩,人均1.18亩,优质耕地少、总体质量差,坡度在20°以上的低丘岗地面积达26.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竹山县辖9镇8乡与1个国营场矿,总人口47.06万人。由于地处南水北调汉江沿线(中线)水源区和竹房城镇带核心区,竹山县一直是湖北省山区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和示范区域,在项目实施规模、数量、资金投入以及项目取得的成效等方面具有典型的山区代表性。
3.2 竹山县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分异
竹山县土地整治工作于2000年起步,早期的土地整治因过多地受“增加耕地数量,补充非农占用耕地”思想以及资金投入的影响,以小型土地开发与土地复垦项目为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土地整治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省级投资项目,如“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土地整理重大工程项目”和“低丘岗地改造示范项目”逐渐占据了较大比重,两者的投资规模分别占总投资规模的51.68%和21.5%。2000—2010年间,竹山县共实施完成各类型土地整治项目239个,其中省级投资27个,总投资规模40854.43万元;市级投资132个,总投资规模1801.31万元;县级投资80个,总投资859.06万元。从实施规模、新增耕地率以及亩均投资额等指标来看,省级投资单个项目的平均实施规模为397.61 hm2,新增耕地率为27.30%,亩均投资2537元/亩; 市级投资单个项目平均实施规模为7.71 hm2,新增耕地率为81.30%,亩均投资1180元/亩;县级投资单个项目平均实施规模为8.26 hm2,新增耕地率为85.25%,亩均投资868.21元/亩。
运用SPSS软件中的K-均值聚类法(K-means),将竹山县2000—2010年间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分别按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实施规模和新增耕地划分为4个等别(表1)。
表1 竹山县土地整治项目分异情况Tab.1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n Zhushan County
从聚类分析结果来看,宝丰镇在投资规模、实施规模与新增耕地上均处于第一等。这一方面由于宝丰镇耕地资源分布较为集中连片,整治潜力较大,另一方面镇领导、村民积极性高,主动向县级主管部门争取项目投资;上庸镇、深河乡在项目数量上处于第一等,而在其他三项中均处于第三等,表明虽然两个乡镇分布的项目较多,但由于耕地分布零散,多为市、县级投资的小型项目;文峰乡、楼台乡在投资规模、实施规模与新增耕地上均处于最后一等的末两位,表明其土地整治强度较低,主要原因是两个乡镇位于县域东面,与近年来竹山县土地整治项目“优先整治西面305省道沿线”的主导思想相悖。总体上,竹山县2000—2010年间土地整治项目乡镇间空间分异现象较为明显,呈现西多东少的现状。尤其是项目投资,乡镇间差距较大,投资极为不均衡。
3.3 竹山县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关系
3.3.1 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耦合机理 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关系可以定义为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子系统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现象。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土地整治项目的开展:一是通过对宜耕后备土地的开发和废弃土地复垦等,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农田防护工程,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二是通过改善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物质水平的提高将一定程度上促进乡风文明这一精神层面的建设。三是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改变农村面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四是通过项目选址、论证、规划设计、实施和土地权属调整等过程,提高群众的参与性与民主性,调节农民内部矛盾,融洽干群关系,实现管理民主,促进和谐农村的建设。同时,新农村的良好有序建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从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在这一点上恰与土地整治形成了共鸣。此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中强调村容整洁,这就要求对旧村庄展开全面整治,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改善生活及生态环境,与土地整治中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相契合。由此可见,土地整治项目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目标上都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图1)。
图1 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的耦合机理Fig.1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and the new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program
3.3.2 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实证研究
(1)土地整治项目评价。通过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分异研究发现,项目投资规模与实施规模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如图2所示(因土地整治项目各要素计量单位不同,研究采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后形成图2):
因此在对各乡镇土地整治项目进行评价时选取项目个数、投资规模和新增耕地3个评价指标。由于需分别研究各指标与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关系,因此采取相对系数评价法对各指标进行单因子评价,评价分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式1中,S为评价分值,Yij为第i个乡镇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实际数据值;为第j个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值;为第j个评价指标的最大数据值。
(2)新农村建设评价。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层,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准则层,结合山区特点,选取指标层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表2)。
图2 各乡镇土地整治项目要素变化柱状图Fig.2 The histogram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factors at township level
表2 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Tab.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new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分别进行评价,并引入等差法构建评价的分值计算函数,计算其评价分值。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各指标评价分值如表3:
表3 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评价结果Tab.3 Evaluation results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and the new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3)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研究。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交互耦合曲线轨迹规律的研究,发现曲线拟合在耦合关系研究中较有优势[12-13]。因此以土地整治项目个数、新增耕地以及投资规模等评价分值为自变量,分别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新农村建设指标评价分值为因变量,利用SPSS软件回归分析中的11种曲线估计构建回归模型,从中找出一种最佳的曲线经验回归函数,对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图3)。
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各要素间耦合度的高低可以通过模型的相关系数平方值R2来判断,R2越大,则耦合度越高。各模型R2值如表4所示:
图3 竹山县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曲线图Fig.3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and the new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program in Zhushan County
表4 各模型相关系数平方值Tab.4 The value of R square of every model
回归模型分析表明,项目个数与新农村建设各方面的曲线拟合性不强,没有呈现明显的耦合关系。新增耕地与村容整洁之间耦合性较弱,与生产发展和管理民主之间也不具绝对的相关性,而其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之间的拟合效果则较好:当新增耕地分值在0—20时,生活富裕分值随之缓慢增加;当新增耕地分值在20—60时,生活富裕分值基本没有变动;但当新增耕地分值超过60时,生活富裕分值呈直线上升趋势,表明只有当新增耕地达到一定规模时,其对生活富裕才能起明显的促进作用。新增耕地与乡风文明的耦合曲线则呈现乡风文明分值随新增耕地分值增加而显著增加,反映出两者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投资规模与生产发展有一定的耦合关系,但并不显著,这折射出当前中国山区农村试图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带动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提高,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效果并不理想。生活富裕与投资规模曲线可以较好拟合,曲线分为两个阶段,当投资规模分值小于60时,生活富裕分值随投资规模增加呈直线增加状态,当投资规模分值大于60时,生活富裕分值增速逐渐趋缓至零,表明生活富裕与投资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互促进,但当超出一定区间范围后将出现“报酬递减”现象。乡风文明与投资规模之间耦合曲线拟合度较高,呈“S”型变化趋势,揭示了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可以促进其精神文明的进步。回归模型还反映出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与土地整治间的耦合性还较差。这主要是由于现阶段中国山区土地整治项目还是以传统的农用地整治为主,对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较少涉及,同时项目规划设计道路多为碎石路面而非水泥路面,土地平整工程受地形条件制约,极少出现大块格田,导致山区土地整治项目景观效益较低,对村容整洁贡献较少;另一方面,山区农民对于土地整治了解甚微,项目的实施主要还是政府决策行为,公众参与度不高,没能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管理民主建设。
(1)2000—2010年竹山县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以市县级投资项目为主,省级投资项目明显偏少,这与山区受制于地形条件,争取和实施大型土地整治项目较为困难有关。受全县发展指导思想和各乡镇自身耕地资源禀赋制约,土地整治项目在乡镇间空间分异现象较为明显,尤其是项目投资规模分布极为不均衡。山区县域应结合自身区位特点及国家政策导向积极争取省级投资等大规模土地整治项目。
(2)土地整治项目与生产发展之间理论上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明显体现。反映出当前土地整治在促进山区生产发展中的地位还不够凸显。这一方面与山区县域土地整治项目投资强度缺乏有关,另一方面与项目过分追求新增耕地,忽略工程实施的现实效用也有较大关系。今后的土地整治项目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尽快转变“唯新增耕地是从”的观念,充分发挥土地整治项目应有的效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同时,生产发展之后应加强对土地整治的反哺,以实现互利共赢。
(3)土地整治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之间的耦合较好。表明对于山区县域而言,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是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带动其精神层面的提升,激发其对文明和谐生活的追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耦合不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在精神层面亦有体现。
(4)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与土地整治的耦合模型效果均不理想,反映出虽然建设用地整治已被纳入土地整治的范畴,但现阶段中国山区县域土地整治项目还较少涉及。另一方面,项目公众参与度较低,没有达到通过公众参与土地整治促进管理民主建设的目标。今后山区县域应努力拓宽土地整治内容,将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作为整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应将景观效益和公众参与度作为评判项目成功度的重要指标,提升土地整治项目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之间的耦合度。
在对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分异以及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各子系统分别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曲线回归模型进行拟合是对山区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研究的一种探索与尝试。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的选取如何更为合理等问题还有待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
(References):
[1]刘彦随.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4):3 - 8.
[2]樊敏.中国土地整治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0):246 - 251.
[3]王瑷玲,赵庚星,袁祥明.基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区域土地整理时空配置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8):90 - 94.
[4]王瑷玲,赵庚星,王瑞燕,等.区域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及其时空配置[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8):1481 - 1484.
[5]高明秀,李占军,赵庚星.土地整理与农村建设的关系及我国的策略[J].农村经济,2007,(5):37 - 39.
[6]赵华甫,张凤荣,王茹,等.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整理[J].土壤,2008,40(2):188 - 192.
[7]樊敏,贾文涛.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土地整理[J].中国土地,2006,(3):11 - 13.
[8]王莹,于淼,王阳,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整理整理分析——以大梨树村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2):97 - 99.
[9]高明秀,赵庚星.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模型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5):82 - 87.
[10]高明秀,赵庚星.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9 - 13.
[11]甘晓琳,张军,王乐乐.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1):4928 - 4932.
[12]List J A, Gallet C A.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Does one size fit all?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31(3): 409 - 423.
[13]吴开亚,陈晓剑.安徽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3,25(6):9 - 11.
(本文责编:陈美景)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New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Program in Zhushan County
YANG Jun, WANG Zhan-qi, YI Ping, JIN Gui, HU Xue-do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mountain areas, and to explore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New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Program. Methods employed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s obvious, and investment scale is extremely uneven at the township level. 2) There is no absolute correlation between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and the New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Program. 3) The new arable land and investment scale have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life affluent and countryside civilization. 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illage neatness and management democracy and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s relatively low at present stage. The paper concluded that mountain counties should actively implement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change land consolidation concepts, improv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crease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consolidation efforts, and gradually regard to landconsolidation projects landscape benefit.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Program should nurture land consolidation more in return, making a better coupling effects and to achieve mutual benefit.
land consolidation; new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correlation; Zhushan County
F301.2
A
1001-8158(2014)07-0062-09
2013-08-02
2014-06-17
杨俊(1987-),男,江苏南京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E-mail:jycug_edu@163.com
王占岐(1965-),男,陕西岐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调查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E-mail:zhqwang@cug.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