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莎莎
内容摘要:文章基于2001-2011年东亚的中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等10个主要经济体间的文化制品双边贸易面板数据,检验分析了影响各个不同类型国家文化经济发展快慢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出口国较大的经济规模与高水平人均收入可以促进文化贸易与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类似的殖民背景对同类型国家文化贸易具有显著推进作用,文化贸易具有显著远距离偏好性,而新技术的发展对文化贸易并无直接影响。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双边贸易 引力模型
文献综述
二战之后,东亚经济体的崛起与区域市场联系不断的加强推动了产业的国际分工,文化的互通交流使得东亚产业融合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Akamatsu(1943)基于日本国内产业演进的规律提出了“雁行理论”,被认为是东亚产业经济合作的重要模式。19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日本、韩国重化工业化的实现、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的迅速崛起并向东盟、中国、印度实现了产业转移,东亚的产业发展的周期轨迹演化的更加完整,区域产业融合更加深化。1998年东盟、中日韩之间共同签署的《佛山宣言》宣告了东亚文化交流合作已经达成了政治层面的共识。
经济学者Machlup(1970)根据研究结果发现当今社会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产业正在发生质的变化,“知识产业”成为新的推动力。Lawrence & Phillips(2002)认为新型产业的代表就是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能够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文化产品与工业产品制造业紧密联系,互为上下游关联,因此提高工业产品的文化与设计的密集度,也可以提高工业产品的竞争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提升我国软实力,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海关统计,仅2012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就已达137亿美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了5.2%,其中仅9月份就出口22.1亿美元。而文化产品出口中,传统出版业制品的出口价值为21.4亿美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8%,占总量的15.6%比例,由此可以推断,文化产业具有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然而文化产业又不同于其他产业,其无形性与有形性结合的特征需要有针对性的战略才能促进该产业快速发展,因此如何提高文化产业的经济应用价值是当前政府和经济学家所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Mas-Colell(1999)在D.Rci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上提出了不同国家的优势产品决定了其在文化贸易中的地位,解释了文化产品与普通产品在贸易基础上的共同性。文化贸易也具有区域性特征,文化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可以体现为其资本报酬递增效应,而文化产业更是将人们所习得的一系列价值观、信念、看法和思维方式以规模化、产业化的模式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国内学者包群、许和连和赖明勇(2003)分析了五种贸易开放度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沈坤荣、李剑(2003)则分析了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对我国产出影响机制的差别,证实了国际贸易通过提升国家要素禀赋结构和加快变革进程对人均GDP产生了正面影响。有部分学者也从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的角度分析了文化产业贸易与传统产业贸易的区别,张潇扬(2006)认为文化产业园能够有效促进文化产业与工业制造业的互动并且推动文化商品贸易的发展。雷宏振、刘立云(2012)指出,我国文化产业集聚驱动因素分为“原发型”与“嵌入型”,并通过ISM模型证明文化产业的集聚有很强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对整体经济有强大的拉动作用,特别是内部文化制造业所起作用显著。方英、李怀亮、孙丽岩(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文化贸易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手工艺品、设计、视觉艺术品和新媒体这些外围的文化产品中,具有核心内容的影视媒介、音乐媒介、出版物及版权、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等文化出口比重低。竞争力弱。毛蕴诗、梁永宽(2006)通过分析行业边界模糊理论,阐述了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趋势,借助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的推动,拓宽文化传播途径,加快文化传播速度,促进文化产业飞跃发展。因此,文化贸易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和其他产业贸易的融合既可以凸显制造业的核心价值,又可以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提高国家整体的竞争力。
东亚文化产业研究
根据国家版权局公布的2001年至2011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对东亚地区各国的出口方向集中于韩国、日本、新加坡三国。这10年期间我国版权输出数量达12589种,占总数的64.4%。新闻出版总署在报告(2004)中提出出版物的逆差与国家经济状况好坏成正比关系。文化的宣传势必会带动文化产品乃至普通货物的对外贸易流量增加,有关东亚双边出口贸易流量测算,已经有一部分学者有了实证结论。Filippini(2003)使用引力模型分析了东亚各国之间的贸易流动状况,结果表明贸易价值与贸易国家高科技制造业发展程度存在显著关联。Ryoji,Lee,Park(2005)指出经济规模大小、地理环境因素对东亚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较为显著。吴丹(2007)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ACFTA)的贸易量检验,指出经济制度优越程度、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国际直接投资数量、国家间地理距离和金融危机是影响东亚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佟家栋(2012)对东亚地区制造业部门的双边贸易进行了本地市场效应的检验,证实东亚地区双边贸易整体上虽然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但是有个别行业表现出了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并且相对要素禀赋条件和人均GDP收入所决定的传统比较优势因素对东亚地区制造业贸易模式的决定和影响仍是非常重要。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地区之间的合作已经影响到了各个国家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各个地区之间的进出口潜力依然非常大,但是有关东亚地区之间的文化产品合作实证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
数据与方法
(一)基本模型
本文研究基本模型是引力模型,Tinbergen(1962)首次使用该模型描述两国的贸易模式,一国向另一国的贸易流动主要取决于用GDP测量的国家经济规模和两国间的地理距离。有关引力模型在贸易研究的实证应用已经有很多成果。Helpman(1987)用引力模型研究了产业内贸易结构的规模经济递增的现象。Deardorff(1995)用引力模型研究了贸易双方之间地理距离对贸易体积数量的影响分析。Geda(2002)在做关于东南非共同市场研究的时候,发现一个国家好的宏观政策,比如金融财政政策的深入情况、基础建设的补给,都对非洲各个国家的贸易流量有着正相关的影响。近年来该模型也经常被国内学者引用,国内学者彭国华(2007)年采用Frankel和Romer(1999)的模型来估计国际贸易对我国各个省区生产率的影响。黄新华(2011)采用引力模型分析了FDI和各省市区间的国际贸易关系。endprint
引力模型原型如下:
lnTij=α+β1lnyi+β2lnyj+β3lnDistij
其中Tij表示两地之间的贸易额,yi和yj表示i国和j国的GDP值,Distij为两国之间的实际地理距离,可以近似表示为衡量贸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其系数值反映了双边贸易成本对相对出口规模的影响净值。Anderson(1979)指出两个国家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Tinbergen(1962)、Bergstand(1989)都利用引力模型有力的解释了国家间的贸易量变化规律。
(二)研究模型
Anderson(2011)指出如果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有所差别,那么贸易壁垒的变动对贸易双方的影响就会是不对称的,一般来说,同一程度贸易壁垒的上升对小国多边贸易阻力提高的影响明显大于大国,因此小国的贸易规模更容易受到贸易壁垒变动的影响。所以,本文考虑到不同国家经济规模与政策变动的不稳定与不对称性,为了能够更好的分析东亚地区文化产业贸易的结构层次以及进出口流向问题,本文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变量的添加,如下式所示:
模型1:
lnTijt=α+β1lnGDPit+β2lnGDPjt+β3
lnDISTij+β4HDIijt +εijt
其中HDI表示国家i(出口国)在t时期的人文发展指数,当今国家的富强程度已经不再过度强调物的富裕程度,而是更多的考虑到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高低,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人文氛围的成长背景。为了避免HDI指数和其他因素产生多样共线性的干扰,我们用模型1来单独检验HDI指数的影响显著性。回归系数β4则代表了HDI指数高低对东亚各国文化贸易的影响正负。α为截距项,衡量了随着贸易双方对象发生变化但是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差异对相对出口规模的影响。
模型2:
lnTij=α+β1lnGDPit+β2lnGDPjt+β3 lnDISTij+β4lnPGDPit+β5lnPGDPjt+β6 lnComLangij+β7ConBij+β8Interjt +εijt
根据Lee HyunHoon(2009)对APEC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测量结果可以得出人均收入越高,就意味着他们对文化的消费层次也会升高,所以相应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量也会增加。ComLangij是一个虚拟变量,当值为1时,说明国家i和国家j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Anne-Celia D. (2010)在文化产品双边贸易实证检验中认为,共同的语言结构以及一致的殖民背景联系会促进贸易流量的增加,因为两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或信息交流渠道会更加的简便容易。ConBij也是一个虚拟变量,当值为1时,表示国家i和国家j使用共同的国界线。Silivo H.T.Tai(2010)研究结果证明双边国家拥有共同的国界边境,他们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会加强,也会加速文化相关商品消费融合,但是为了保证双方的利益,政府也会采取不同的贸易保护政策。Inter表示的是国家i在t时期使用互联网的总量,一般是作为互联网覆盖的参考指数,这个变量的设置是考虑到互联网应用对传统的信息传播服务模式的影响,也代表新技术变化对文化贸易量的影响作用。
模型3:
lnTij=α+β1lnGDPit+β2lnGDPjt+β3 lnDISTij+β4lnPGDPit+β5lnPGDPjt+β6 lnComLangij+β7ConBij+β8Interjt+β9 DummyC +εijt
模型3中增添了一个代表经济体的虚拟变量 DummyC,用来表示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代码。
数据来源及检验结果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东亚地区文化产业生产结构与贸易模式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东亚地区的10个主要经济体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东北亚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两个部分,具体包括中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蒙古、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新加坡。本文共利用2001-2011年东亚地区9个主要经济体间的文化产品双边贸易进行实证检验,数据样本一共72组、734个观测值,采用STATA 10.0软件进行计量检验分析由于研究模型中加入了多种虚拟变量,以及地理距离因素是不随时间变化的距离参数,因此不能够直接使用面板数据的个体固定效应进行检验,为了保证数据样本的显著性,我们依次对数据进行OLS分析,随机广义样本(Random GLS)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分析。
(二)人文发展指数影响结果
首先对模型1进行了OLS回归检验,结果表明贸易出口国与进口国的经济规模与距离都与文化产业的贸易量间均存在着着显著性为1%的关联,但距离表现为负关联。为了消除异方差影响,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检验,以及稳健性再检验。方程的拟合优度系数为0.39,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四个影响因素当中,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大小都和文化产业贸易值呈1%水平的显著正相关联系。人文发展指数的系数符号为正,并且系数值偏大为1.023,并对文化贸易产业值呈现出10%水平的显著关联,说明东亚地区贸易对象国家的人文发展水平高低对出口国的文化产业贸易值影响存在一定关联,这点和现实结论一致。距离因素的系数符号值和先行学者研究结论一致,均为负值,并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见相比经济和人文测量指标,地理位置因素也是影响东亚地区文化产品贸易数值增长的决定性原因。
(三)虚拟变量的影响结果
相比模型1,模型2当中增加了许多虚拟变量,因此为了避免异方差与多重共线性的出现,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方程的拟合优度系数为0.71,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endprint
分析结果显示了四点结论,第一,贸易出口国的经济发展速率有利于加快提升文化产业贸易值;第二,出口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呈1%显著水平的正相关,说明东亚的文化产业在制造业生产中处于比较低端的价值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中国具有明显优势,而相比之下,日本、中国香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了相关低端制造生产,开始扩大从其他国家的进口。第三,模型检验结论中可以看出地理距离远近与文化制品贸易数量也成反比关系。第四,语言因素和国土接壤等虚拟变量对东亚文化产业贸易产生显著性正相关影响。第五,互联网的变化对东亚地区文化产品贸易没有直接关联。
(四)不同经济体间的差别化
模型3进行了随机效应检验和稳健性检验,最后综合所有地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分析,由于数据较多,本文测算中选择了几个代表性国家作为差别分析因素,东北亚地区选择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达国家—日本,东南亚国家中选择近些年文化产业成长较快的国家—泰国,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地区的国内经济生产总值对文化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较大,都在1%水平上显著性正相关,但是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对于文化产业贸易进口没有显著性影响。出口国的人均收入水平高低也对本国文化产业贸易出口值产生显著性关联影响,但进口国的人均收入水平高低对文化产品的进口数量没有直接影响。在文化产业产品的东亚地区贸易中,东北亚国家和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之间没有差异化体现,影响因素都集中于地理位置与经济总量两个变量上,即发达地区对于文化制品贸易的依赖程度在下降,产生这种结果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电子阅读的普及以及视听产品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产业主要产品的地位得以动摇;第二,这些国家地区更乐意从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进口出口相关文化产品,或者说这些地区在短期内不会扩大对东亚地区的文化产业贸易;第三,东亚各国经济体都是以垂直分工模式加入国际分工的,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主要集中地,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和租赁贸易是主要贸易方式。
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Tinbergen(1962)重力模型和Anderson(1979)贸易模型基础上对2001-2011年东亚地区主要经济体文化产业的双边贸易进行了研究,作为文化产品主力军是否存在发展的空间也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各国文化产业贸易的计量检验,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低端文化产品贸易与国家的经济规模虽然有着显著正相关。所以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速率放缓的背景下,作为世界重要的文化产品出口国,我国应该加快出文化产业制造业结构的转变,从一般制品向高端制品发展,合理发展小规模的产业经济。
第二,政府要合理引导消费者消费方向,通过良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节来保障消费对文化产业贸易的拉动作用。改善公共管理、解决公共文体、制定公共政策,都是当前东亚各个经济体政府所需要加强完善的重点。政府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一般框架,发挥政府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能,强化对教育、科技和环保等公共领域的干预,完善政府干预手段,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第三,不仅仅要吸收国际投资,也要发展对外投资,开发拉丁美洲,东南亚国家、以及非洲地区的市场,相对于发达国家地区,文化制品出口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更具有潜力,而文化产业的出口一方面可以提升出口国的“软实力”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相比,东亚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历史殖民一致性,以及类似的语言结构等因素并没有发挥特有的影响效果。东亚文化交流存在着多样性,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都拥有着不同的政经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东亚地区安全的问题也成为制约文化产业交流的障碍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晓,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的研究方法与现状[J].经济研究,2010(4)
2.吴丹.东亚双边出口贸易流量与潜力: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亚太经济,2007(6)
3.彭国华.双边国际贸易引力模型中地区生产率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7(8)
4.黄新飞.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FDI与省区双边贸易流量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2)endprint
分析结果显示了四点结论,第一,贸易出口国的经济发展速率有利于加快提升文化产业贸易值;第二,出口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呈1%显著水平的正相关,说明东亚的文化产业在制造业生产中处于比较低端的价值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中国具有明显优势,而相比之下,日本、中国香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了相关低端制造生产,开始扩大从其他国家的进口。第三,模型检验结论中可以看出地理距离远近与文化制品贸易数量也成反比关系。第四,语言因素和国土接壤等虚拟变量对东亚文化产业贸易产生显著性正相关影响。第五,互联网的变化对东亚地区文化产品贸易没有直接关联。
(四)不同经济体间的差别化
模型3进行了随机效应检验和稳健性检验,最后综合所有地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分析,由于数据较多,本文测算中选择了几个代表性国家作为差别分析因素,东北亚地区选择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达国家—日本,东南亚国家中选择近些年文化产业成长较快的国家—泰国,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地区的国内经济生产总值对文化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较大,都在1%水平上显著性正相关,但是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对于文化产业贸易进口没有显著性影响。出口国的人均收入水平高低也对本国文化产业贸易出口值产生显著性关联影响,但进口国的人均收入水平高低对文化产品的进口数量没有直接影响。在文化产业产品的东亚地区贸易中,东北亚国家和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之间没有差异化体现,影响因素都集中于地理位置与经济总量两个变量上,即发达地区对于文化制品贸易的依赖程度在下降,产生这种结果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电子阅读的普及以及视听产品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产业主要产品的地位得以动摇;第二,这些国家地区更乐意从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进口出口相关文化产品,或者说这些地区在短期内不会扩大对东亚地区的文化产业贸易;第三,东亚各国经济体都是以垂直分工模式加入国际分工的,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主要集中地,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和租赁贸易是主要贸易方式。
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Tinbergen(1962)重力模型和Anderson(1979)贸易模型基础上对2001-2011年东亚地区主要经济体文化产业的双边贸易进行了研究,作为文化产品主力军是否存在发展的空间也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各国文化产业贸易的计量检验,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低端文化产品贸易与国家的经济规模虽然有着显著正相关。所以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速率放缓的背景下,作为世界重要的文化产品出口国,我国应该加快出文化产业制造业结构的转变,从一般制品向高端制品发展,合理发展小规模的产业经济。
第二,政府要合理引导消费者消费方向,通过良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节来保障消费对文化产业贸易的拉动作用。改善公共管理、解决公共文体、制定公共政策,都是当前东亚各个经济体政府所需要加强完善的重点。政府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一般框架,发挥政府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能,强化对教育、科技和环保等公共领域的干预,完善政府干预手段,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第三,不仅仅要吸收国际投资,也要发展对外投资,开发拉丁美洲,东南亚国家、以及非洲地区的市场,相对于发达国家地区,文化制品出口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更具有潜力,而文化产业的出口一方面可以提升出口国的“软实力”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相比,东亚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历史殖民一致性,以及类似的语言结构等因素并没有发挥特有的影响效果。东亚文化交流存在着多样性,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都拥有着不同的政经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东亚地区安全的问题也成为制约文化产业交流的障碍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晓,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的研究方法与现状[J].经济研究,2010(4)
2.吴丹.东亚双边出口贸易流量与潜力: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亚太经济,2007(6)
3.彭国华.双边国际贸易引力模型中地区生产率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7(8)
4.黄新飞.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FDI与省区双边贸易流量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2)endprint
分析结果显示了四点结论,第一,贸易出口国的经济发展速率有利于加快提升文化产业贸易值;第二,出口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呈1%显著水平的正相关,说明东亚的文化产业在制造业生产中处于比较低端的价值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中国具有明显优势,而相比之下,日本、中国香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了相关低端制造生产,开始扩大从其他国家的进口。第三,模型检验结论中可以看出地理距离远近与文化制品贸易数量也成反比关系。第四,语言因素和国土接壤等虚拟变量对东亚文化产业贸易产生显著性正相关影响。第五,互联网的变化对东亚地区文化产品贸易没有直接关联。
(四)不同经济体间的差别化
模型3进行了随机效应检验和稳健性检验,最后综合所有地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分析,由于数据较多,本文测算中选择了几个代表性国家作为差别分析因素,东北亚地区选择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达国家—日本,东南亚国家中选择近些年文化产业成长较快的国家—泰国,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地区的国内经济生产总值对文化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较大,都在1%水平上显著性正相关,但是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对于文化产业贸易进口没有显著性影响。出口国的人均收入水平高低也对本国文化产业贸易出口值产生显著性关联影响,但进口国的人均收入水平高低对文化产品的进口数量没有直接影响。在文化产业产品的东亚地区贸易中,东北亚国家和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之间没有差异化体现,影响因素都集中于地理位置与经济总量两个变量上,即发达地区对于文化制品贸易的依赖程度在下降,产生这种结果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电子阅读的普及以及视听产品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产业主要产品的地位得以动摇;第二,这些国家地区更乐意从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进口出口相关文化产品,或者说这些地区在短期内不会扩大对东亚地区的文化产业贸易;第三,东亚各国经济体都是以垂直分工模式加入国际分工的,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主要集中地,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和租赁贸易是主要贸易方式。
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Tinbergen(1962)重力模型和Anderson(1979)贸易模型基础上对2001-2011年东亚地区主要经济体文化产业的双边贸易进行了研究,作为文化产品主力军是否存在发展的空间也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各国文化产业贸易的计量检验,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低端文化产品贸易与国家的经济规模虽然有着显著正相关。所以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速率放缓的背景下,作为世界重要的文化产品出口国,我国应该加快出文化产业制造业结构的转变,从一般制品向高端制品发展,合理发展小规模的产业经济。
第二,政府要合理引导消费者消费方向,通过良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调节来保障消费对文化产业贸易的拉动作用。改善公共管理、解决公共文体、制定公共政策,都是当前东亚各个经济体政府所需要加强完善的重点。政府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一般框架,发挥政府指导、协调和服务的职能,强化对教育、科技和环保等公共领域的干预,完善政府干预手段,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第三,不仅仅要吸收国际投资,也要发展对外投资,开发拉丁美洲,东南亚国家、以及非洲地区的市场,相对于发达国家地区,文化制品出口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更具有潜力,而文化产业的出口一方面可以提升出口国的“软实力”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相比,东亚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历史殖民一致性,以及类似的语言结构等因素并没有发挥特有的影响效果。东亚文化交流存在着多样性,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都拥有着不同的政经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东亚地区安全的问题也成为制约文化产业交流的障碍所在。
参考文献:
1.李晓,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的研究方法与现状[J].经济研究,2010(4)
2.吴丹.东亚双边出口贸易流量与潜力: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亚太经济,2007(6)
3.彭国华.双边国际贸易引力模型中地区生产率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7(8)
4.黄新飞.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FDI与省区双边贸易流量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