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流通产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实证分析

2014-04-24 01:04朱黎明刘彦志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1期

朱黎明+刘彦志

内容摘要:论文通过对我国31个省市地区的流通产业结构和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协整分析,发现流通产业结构变化与我国三大产业的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对31个省市地区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流通产业对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尽相同。

关键词:生产型流通企业 服务型流通企业 产业机构变迁 面板数据估计

前言

流通产业作为流通的载体,是流通功能的物质载体和具体功能的实现者,作为国家先导产业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重大的影响,社会再生产过程也要求流通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尤其是在消费实现过程中,流通既是消费实现的必要条件,也起到引导消费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影响经济运行,及时向市场传递消费者信息的作用,同时也制约厂商的运输和贸易成本,直接影响厂商的生产。因此,高效的流通产业能够将各个生产部门有机的联系起来,使生产要素能够准确、高效、低成本的流动,在客观上,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资源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刺激了产业结构升级。

商务部发布的《2011/2012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18.4万亿元,增长17.1%;生产资料销售额达45.6万亿元,增长13.2%,流通产业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流通产业平稳发展对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李宏(2007)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工业化与流通产业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改革开放前后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工业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存在因果关系,且只存在流通产业发展对工业化进程的单方面推动作用,而工业化进程并没有成为拉动流通产业发展的动因。高觉民(2010)指出一个国家要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与流通产业的高级化是分不开的, 尤其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更是如此,并提出通过对流通产业的准确定位,创造市场条件和自身结构的转换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赵娴(2010)认为流通产业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并日益深刻地影响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持续发展。王晓东等(2010)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中部地区2003- 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流通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就业吸纳作用凸显,而在中部地区其就业贡献相对于产值贡献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结构偏离,流通业发展是促进中部地区就业增长的有效产业因素。现有的研究对于流通产业促进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基于我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EVIEWS6.0分析软件,最大限度的利用数据来挖掘现象背后隐藏的经济关系,找出不同类型流通产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模型的设定和样本的选择

(一)模型的设定

本文考察流通产业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影响。文章分别从三大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口数量的变化两个角度来考察产业结构的变动,分别选取我国三大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口数量为因变量。对于自变量的选择,主要以流通产业产值和新增固定投资为标准衡量。按照流通产业的定义和特性,我们将流通产业分为两类进行考察,其中批发、零售、餐饮和运输业为一类,本文称为消费型流通产业(下同),交通运输和通信业为另一类流通产业,称为生产型流通产业(下同),甲类流通产业中的厂商直接与消费者接触,提供消费性服务,其特点是劳动力投入较多而资本投入较小,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消费型流通企业服务业是为制造类企业的生产、制造提供配套服务,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的特点。不同的特点使得两类流通对产业结构变动发挥的影响也不同。同时《中国统计年鉴》基本上也是按照这种分类方式对产业进行分类统计,所以文章也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流通企业分别进行考察。考虑到多种因素对三大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口数量的影响,最大限度的减少估计偏差,在建立回归模型时必须将其他因素对产业变化的影响予以剔除,因此,在将流通产业发展的相关指标作为解释变量的同时,本文还选取科学技术作为外生变量,以每年各地区实际专利授权量作为度量指标。考虑到人才具有流动性,相比教育情况衡量科技水平的方法,专利授权量能更好反映一个地方的技术储备和科技水平。为了便于分析变量之间的弹性变化关系,本文对所选的各个变量分别取对数,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见表1)。计量方程1-6设定为:

log(val_agr)=c+β1log(val_cir1)+β2

log(val_cir2)+β3log(i_cir1)+β4log(i_cir2)+

log(st)+e (1)

log(pop_agr)=c+β1log(val_cir1)+β2

log(val_cir2)+β3log(i_cir1)+β4log(i_cir2)+

log(st)+e (2)

log(val_ind )=c+β1log(val_cir1)+β2

log(val_cir2)+β3log(i_cir1)+β4log(i_cir2)+

log(st)+e (3)

log(pop_ind)=c+β1log(val_cir1)+β2

log(val_cir2)+β3log(i_cir1)+β4log(i_cir2)+

log(st)+e (4)

log(val_ser )=c+β1log(val_cir1)+β2

log(val_cir2)+β3log(i_cir1)+β4log(i_cir2)+

log(st)+e (5)

log(pop_ser)=c+β1log(val_cir1)+β2

log(val_cir2)+β3log(i_cir1)+β4log(i_cir2)+endprint

log(st)+e (6)

(二)样本区间和计量方法的选择

本文的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受数据可得性的限制,特别是统计年鉴未对2003年以前我国零售、批发、餐饮、住宿项目数据分地区进行统计,因此本文实证样本采用2003年至2010年共计8年各地区的年度样本数据进行研究。

对面板数据回归以前,为保证方程回归后的稳定,本文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和Kao检验来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如果不存在,则进一步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加入变量的滞后项是否平稳,反之则直接进入下一步Hausman 检验,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间做出选择,最终确定回归后的方程。

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从低级到高级进行的,存在着各次产业循序递进规律和整体结构循序递进的规律。近年来我国GDP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三大产业产值年年递增,三大产业整体推进。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各产业间推进速度和程度不尽相同。如图1所示,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三大产业产值,其中,ARG_VALUE表示第一产业产值,IND_VALUE表示第二产业产值,SER_VALUE表示第三产业产值,从图中可见,第二产业曲线位置最高,斜率与第三产业持平但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曲线位置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而第三产业位置最低,斜率最小。说明到目前为止,第二产业产值最高,其次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最低,增长速度上第二第三产业增速相同,第一产业最低,这与产业发展规律吻合,同时也说明我国仍处在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第一产业占的比重在降低,第三产业基本与第二产业保持相同的速度发展。

如图2所示,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三大产业劳动力分布情况,其中AGR_POP表示第一产业劳动力从业人口数量,IND_POP表示第二产业劳动力从业人口数量,SER_POP表示第三产业劳动力从业人口数量,从图中可见,农业从业人口最多,但是数量逐年递减。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递增,增速总体上与第二产业相同,但是比第二产业能容纳的人口要多,更充分地发挥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

图3中曲线分别代表流通产业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其中CY代表从事消费型流通产业的产值,I_CY代表从事消费型流通产业的投资, JT代表从事生产型流通产业的产值,I_JT代表从事生产型流通产业的投资,从图中可见,主要从事消费型服务的甲类流通产业获得的投资相对较少,但是产值较高,这主要是因为批发、零售餐饮等产业投资少,进入门槛低,容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产业规模大。以从事生产性服务为主的乙类流通产业投资规模高于生产型流通企业,但吸纳劳动力较少,总体产业规模不及生产型流通企业。在投资规模上,乙类投资企业增速要快于甲类流通产业,尤其自2008年以后,增速明显加快,考虑到奥运会以后各地基础设施,尤其是铁路高速公路和通信网的建设,表中所体现的趋势跟现实是相吻合的。

总体来说,流通产业无论从规模和投资上来看都是逐年递增的,我国三大产业的结构也逐年发生变化,流通产业作为与其他产业紧密联系的先导性产业,其发展必定会带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改变。

(一)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本文首先对面板数据各变量进行处理,利用Levin,Lin&Chu Unit Root Test方法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在95%的置信水平下,各变量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各变量不存在单位根。然后为检验模型的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线性关系,通过Kao检验,对方程1-6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在95%的执行度下,得到表2中的结果,结果显示六个方程都很好的通过了检验,表明方程1-6中变量的线性组合是平稳序列,可以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线性关系。

(二)Hausman 检验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常用方法有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两种,我们在确定最终的系数之前有必要先对模型进行检验,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中进行选择。本文利用Hausman 检验法对模型进行检验。Hausman方法是假设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估计值符合一致性。当两方法的估计值有显著差异时,表示随机效应模型并不适用,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若两种方法的估计值无显著差异时,采用随机模型更具效率。对方程1-6的两种效应检验的的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我们可以得出,在95%置信水平下,除了方程(1)中prob>0.05,接受原假设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以外,剩下几个方程都拒绝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最终通过计算我们得到表4的结果,体现了流通产业和三大产业结构之间的均衡关系。

(三)回归结果分析

首先考察第一产业的情况,回归结果表明生产型流通企业的投资、消费型流通企业的产值增加和投资都对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来看,1单位生产型流通企业投资增加能带来0.58单位的第一产业产值增量,1单位乙类企业投资增加则带来0.10单位的第一产业产值增量,乙类流通产业产值对第一产业产值影响最大,其增长弹性达到0.72。而生产型流通企业产值和消费型流通企业投资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代表科技的专利数量系数为负,科技增长降低了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在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口的影响上,生产型流通企业产值增加抑制第一产业从业人口增加,投资则刺激第一产业人口增长;消费型流通企业产值增加会刺激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的增加,消费型流通企业的作用不显著,科技对第一产业从业人口的作用仍显示为负。

我国甲类流通产业特征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而整个产业规模较大,整个产业呈原子型分布,加之企业资本投入少,进出门槛低,这意味着甲类流通产业的固定投资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增加就业人口的同时,也转化为需求通过产业链向第一产业传递,扩大了对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并带动了就业。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意味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在增加对意义产业产品需求的同时,又吸引其他产业(主要是第一产业)的生产要素向生产型流通企业转移,抑制第一产业产值增长。生产性服务企业产值增加也会刺激对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既包括甲类产业从业人员消费的需求,又包括对第一产业原材料的需求,同时增加了第一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口。科技的发展能促进产业转移,使劳动力和资源有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所以对第一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口都表现出抑制作用。endprint

从对第二产业产值的影响上,甲类流通产业产值增加对第二产业产值具有促进作用,而乙类流通产业产值增加则抑制了第二产业产值增加。具体来看,生产型流通企业产值的贡献度为0.66,消费型流通企业产值的贡献却为-0.397,其他因素对产值影响不显著;从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数量上考察,甲类流通产业的产值和投资的贡献度分别为-0.468和0.219,消费型流通企业产值的贡献度为0.924,投资的作用不显著。

甲类流通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是第二产业产品的分销渠道,其产业产值的增加将增加对第二产业产品的需求,直接刺激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同时,生产型流通企业单位营业面积所需的人数较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产业的发展可能挤占了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生产性的消费型流通企业投资大、周期长,在资源有限的约束下,乙类流通产业在短期内对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难以发挥正向作用,甚至会短暂抑制第一产业产值增加。但其产值的增加将显著地带动第二产业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一方面,乙类企业与第二产业生产直接相关,其规模的扩大会刺激相关的第二产业也扩大规模以获取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乙类企业产值的增加也会带来从业人员收入的提高和对第二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这些都刺激了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的增加。

对于第三产业,甲乙两类企业的发展都将在产值上刺激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和劳动力增长,当然,甲类流通产业投资对第三产业产值的影响及甲类企业产值和乙类企业投资对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影响不显著,本文未给予讨论。在第三产业产值上,生产型流通企业产值增加对其第三产业产值增加的贡献最大,达到0.44,消费型流通企业产值投资的贡献度分别为0.181和0.124;在刺激第三产业就业增加上,甲类流通产业的投资和乙类流通产业的贡献度分别为0.128和0.610。

流通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本身的发展就直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同时流通产业与其他行业关联度高,有引导其他产业发展的功能,属于先导行业,所以流通产业发展进一步刺激第三产业的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体现为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和从业人员的增长。

政策建议

我国三大产业在流通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对产业结构的演变做了全面细致的实证分析,目标是通过反映流通产业投资和产值的增加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增进人们对于流通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上的认识,定量描述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研究文章得出以下结论:流通产业产值增加能够引起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生产型和服务型流通产业对我国经济结构产生的影响不同。应当对流通产业细化分类并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体建议如下:充分发挥餐饮等生产型流通企业带动就业的功能,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发挥流通产业促进第一产业产值增加的作用,使农民收入增收。增加流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流通效率,通过流通业的发展带动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继续发挥流通产业带动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和促进就业的作用,将流通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促使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 [M].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宏.中国流通经济周期性波动特征的统计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3)

3.高觉民.我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接包能力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5)

4.赵娴.流通先导作用辨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10)

5.王晓东.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基于中部地区流通业对就业吸纳的贡献分析[J].财贸经济,2010(2)

6.赵公民,王稼琼.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产业论坛,2009(18)

7.周京奎,王岳龙.大中城市周边农地非农化进程驱动机制分析—基于中国130个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J], 2010(2)endprint

从对第二产业产值的影响上,甲类流通产业产值增加对第二产业产值具有促进作用,而乙类流通产业产值增加则抑制了第二产业产值增加。具体来看,生产型流通企业产值的贡献度为0.66,消费型流通企业产值的贡献却为-0.397,其他因素对产值影响不显著;从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数量上考察,甲类流通产业的产值和投资的贡献度分别为-0.468和0.219,消费型流通企业产值的贡献度为0.924,投资的作用不显著。

甲类流通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是第二产业产品的分销渠道,其产业产值的增加将增加对第二产业产品的需求,直接刺激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同时,生产型流通企业单位营业面积所需的人数较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产业的发展可能挤占了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生产性的消费型流通企业投资大、周期长,在资源有限的约束下,乙类流通产业在短期内对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难以发挥正向作用,甚至会短暂抑制第一产业产值增加。但其产值的增加将显著地带动第二产业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一方面,乙类企业与第二产业生产直接相关,其规模的扩大会刺激相关的第二产业也扩大规模以获取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乙类企业产值的增加也会带来从业人员收入的提高和对第二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这些都刺激了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的增加。

对于第三产业,甲乙两类企业的发展都将在产值上刺激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和劳动力增长,当然,甲类流通产业投资对第三产业产值的影响及甲类企业产值和乙类企业投资对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影响不显著,本文未给予讨论。在第三产业产值上,生产型流通企业产值增加对其第三产业产值增加的贡献最大,达到0.44,消费型流通企业产值投资的贡献度分别为0.181和0.124;在刺激第三产业就业增加上,甲类流通产业的投资和乙类流通产业的贡献度分别为0.128和0.610。

流通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本身的发展就直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同时流通产业与其他行业关联度高,有引导其他产业发展的功能,属于先导行业,所以流通产业发展进一步刺激第三产业的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体现为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和从业人员的增长。

政策建议

我国三大产业在流通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对产业结构的演变做了全面细致的实证分析,目标是通过反映流通产业投资和产值的增加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增进人们对于流通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上的认识,定量描述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研究文章得出以下结论:流通产业产值增加能够引起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生产型和服务型流通产业对我国经济结构产生的影响不同。应当对流通产业细化分类并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体建议如下:充分发挥餐饮等生产型流通企业带动就业的功能,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发挥流通产业促进第一产业产值增加的作用,使农民收入增收。增加流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流通效率,通过流通业的发展带动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继续发挥流通产业带动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和促进就业的作用,将流通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促使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 [M].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宏.中国流通经济周期性波动特征的统计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3)

3.高觉民.我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接包能力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5)

4.赵娴.流通先导作用辨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10)

5.王晓东.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基于中部地区流通业对就业吸纳的贡献分析[J].财贸经济,2010(2)

6.赵公民,王稼琼.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产业论坛,2009(18)

7.周京奎,王岳龙.大中城市周边农地非农化进程驱动机制分析—基于中国130个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J], 2010(2)endprint

从对第二产业产值的影响上,甲类流通产业产值增加对第二产业产值具有促进作用,而乙类流通产业产值增加则抑制了第二产业产值增加。具体来看,生产型流通企业产值的贡献度为0.66,消费型流通企业产值的贡献却为-0.397,其他因素对产值影响不显著;从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数量上考察,甲类流通产业的产值和投资的贡献度分别为-0.468和0.219,消费型流通企业产值的贡献度为0.924,投资的作用不显著。

甲类流通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是第二产业产品的分销渠道,其产业产值的增加将增加对第二产业产品的需求,直接刺激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同时,生产型流通企业单位营业面积所需的人数较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产业的发展可能挤占了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生产性的消费型流通企业投资大、周期长,在资源有限的约束下,乙类流通产业在短期内对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难以发挥正向作用,甚至会短暂抑制第一产业产值增加。但其产值的增加将显著地带动第二产业劳动力数量的增长,一方面,乙类企业与第二产业生产直接相关,其规模的扩大会刺激相关的第二产业也扩大规模以获取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乙类企业产值的增加也会带来从业人员收入的提高和对第二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这些都刺激了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的增加。

对于第三产业,甲乙两类企业的发展都将在产值上刺激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和劳动力增长,当然,甲类流通产业投资对第三产业产值的影响及甲类企业产值和乙类企业投资对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影响不显著,本文未给予讨论。在第三产业产值上,生产型流通企业产值增加对其第三产业产值增加的贡献最大,达到0.44,消费型流通企业产值投资的贡献度分别为0.181和0.124;在刺激第三产业就业增加上,甲类流通产业的投资和乙类流通产业的贡献度分别为0.128和0.610。

流通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本身的发展就直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同时流通产业与其他行业关联度高,有引导其他产业发展的功能,属于先导行业,所以流通产业发展进一步刺激第三产业的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体现为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和从业人员的增长。

政策建议

我国三大产业在流通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对产业结构的演变做了全面细致的实证分析,目标是通过反映流通产业投资和产值的增加对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增进人们对于流通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上的认识,定量描述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研究文章得出以下结论:流通产业产值增加能够引起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生产型和服务型流通产业对我国经济结构产生的影响不同。应当对流通产业细化分类并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体建议如下:充分发挥餐饮等生产型流通企业带动就业的功能,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发挥流通产业促进第一产业产值增加的作用,使农民收入增收。增加流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流通效率,通过流通业的发展带动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继续发挥流通产业带动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和促进就业的作用,将流通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促使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 [M].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宏.中国流通经济周期性波动特征的统计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3)

3.高觉民.我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接包能力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5)

4.赵娴.流通先导作用辨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10)

5.王晓东.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基于中部地区流通业对就业吸纳的贡献分析[J].财贸经济,2010(2)

6.赵公民,王稼琼.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产业论坛,2009(18)

7.周京奎,王岳龙.大中城市周边农地非农化进程驱动机制分析—基于中国130个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J], 20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