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勋
摘 要:新课改推行后,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责任感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只有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下面阐述学校如何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策略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思想品德以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是学校开展德育的主渠道。下面阐述通过开展思想品德课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
一、将责任教育渗透到课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开展德育,作为思想品德教师,首先应当将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应针对这一学科教学特点,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思想品德教学使学生懂得:要从小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不但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社会和国家负责。
1.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堂教学具有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教育作用。思想品德中有很多关于责任教育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部分知识的传授与培养社会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例如,维护自尊、珍爱生命、自我保护,这是要对自己负责;善待他人、友好合作、换位思考,这是对他人负责;爱在屋檐下、与父母做朋友,这是对家庭负责;保护环境、维护正义、节约资源,这是对社会和国家负责。通过循序渐进地开展德育,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提升。
2.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1)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做事的作风。教会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磨炼学生意志。教育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够独立把学习、锻炼、饮食和休息等事项妥善安排好,不惧怕困难,凡事有始有终,不半途而废,锻炼学生坚毅的性格。
二、结合社会活动加强责任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社会实践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根据初中三年级《思想品德》课中有关人口、环境、资源、发展等教学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举办“我为城市做美容”“节约资源从我做起”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学习,结合自身实践,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懂得爱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节约资源,关爱社会。
2.通过开展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思想品德》课中,积极引导学生对各种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和行为的批判,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同时,积极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氛围,比如,开展《我心中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之我见》《我与文明同行》等主题演讲、征文活动,让社会责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发生作用。
三、合作学习中渗透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责任意识教育,使学生主动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做到尊重教师和同学,热爱班集体,用关爱回馈社会,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1.通过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自主学习的开展,首先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课题,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在整理、分析、归纳、推理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比如,在对我国人口问题的教学中,可先将学生分组,然后分别探讨:人口与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人口与就业、人口问题的解决等事项。通过学生对各方面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展开讨论,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学生人口忧患意识的形成,激发他们为国家经济发展献计献策的热情,唤起一个公民应当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责任感
合作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懂得团队的成败与自己的成败密切相关。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会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为集体成功贡献出最大的力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肩负的团队责任,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促进学生团队责任感的形成。
总之,社会责任是社会对公民的一种基本要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思想品德在对学生开展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要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责任意识的渗透,通过各种手段来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朱海丹.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的策略[J].学问·科教探索,2009.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店子镇中学)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