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秋,黄海华,江皋轩,牟 鑫,陈庆宏
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增高,血管性认知障碍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长,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临床工作的迫切任务[1]。在目前的治疗方案中,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AD)的胆碱能药物是否对大多数VCI患者也有效还存在较大争议[2],而文献报道的其他治疗措施均为药物短期治疗方案,鲜见有药物短期治疗与长期治疗相配合的综合治疗方案。研究表明,VCI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脑部微循环障碍和能量衰竭后所引发的级联反应,从而导致脑细胞凋亡,最终发生认知障碍和痴呆[3]。而丹参酮和长春西汀具有良好的扩张脑血管、抗氧化、神经营养等生物活性作用[4-5],其治疗VCI偶有报道,但两者的疗效间有何差异未见报道。故本研究在选用相同药物长期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选用短期治疗药物丹参酮ⅡA和长春西汀治疗VCI,比较二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1.1 病例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患者诊断均符合加拿大健康和衰老研究组拟定的VCI诊断标准[6];(2)影像学检查结果支持VCI诊断; (3)Hachiaski缺血量表(HIS)评分≥7分;(4)年龄≤80岁,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病变;(5)能配合完成各项量表测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完成药物治疗,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脑出血、脑肿瘤及有严重抑郁、焦虑等精神疾患者;(2)药物过敏或不能耐受者;(3)近2个月内使用过胆碱酯酶抑制剂或拟胆碱类药物者;(4)严重失语、瘫痪等不能配合试验者;(5)未按试验规定完成全程治疗中途脱落者。
1.2 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门诊和老年病中心就诊的VCI患者216例,采用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丹参酮组 (106例)和长春西汀组 (110例)。丹参酮组中,非痴呆性血管认知障碍 (VCIND)患者64例,血管性痴呆 (VD)患者42例;长春西汀组中,VCIND患者66例,VD患者44例。无论是VCIND还是VD患者,丹参酮组和长春西汀组的年龄、性别构成、病程间均有可比性 (P>0.05,见表1)。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丹参酮组在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原发病的基础上,口服吡拉西坦 (0.4 g/片)2片/次,3次/d;银杏叶片 (9.6 mg/片)2片/次,3次/d,连续服用6个月,同时在疗程开始和第4个月时加用丹参酮ⅡA 4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长春西汀组在上述治疗原发病、口服吡拉西坦片及银杏叶片的基础上,在疗程开始和第4个月时加用长春西汀注射液4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改善认知障碍的药物。
1.3.2 评估方法 所有患者由专门的医护人员分别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神经精神问卷 (NPI)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评定,所有量表在24 h内完成。McCA评分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好;ADL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差;NPI评分越高表示精神行为症状越重。
1.3.3 不良反应检测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进行检查,内容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血、尿、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心电图,胸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丹参酮组VCIND患者治疗后MoCA、ADL、NP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VD患者治疗前后MoCA、ADL、N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长春西汀组无论是VCIND患者还是 VD患者,治疗后 MoCA、ADL、NP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表3)。
2.2 两组患者组间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无论是VCIND患者还是VD患者,MoCA、ADL、N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VCIND患者MoCA、ADL、NP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VD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表3)。
2.3 临床安全性评价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丹参酮组出现轻度皮疹3例,皮肤搔痒2例,恶心、腹痛2例。长春西汀组出现皮疹、荨麻疹、瘙痒3例,颜面潮红、心动过速2例,肝功能改变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1例,上述不良反应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消失。丹参酮组和长春西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106)与5.5%(6/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23,P>0.05)。此外,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血、尿常规及生化检测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表1 丹参酮组和长春西汀组VCI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of VCT patients between Tanshinone group and Vinpocetine group
表2 两组VCIND患者治疗前后MoCA、ADL、NPI评分比较 (±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MoCA,ADL and NPIscores of VCIND patients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两组VCIND患者治疗前后MoCA、ADL、NPI评分比较 (±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MoCA,ADL and NPIscores of VCIND patients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NPI=神经精神问卷
组别 例数 MoCA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ADL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NPI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0.022长春西汀组 66 22.4±2.3 25.0±2.2 -6.776 0.000 18.6±1.2 16.4±1.2 10.622 0.000 13.9±3.9 10.5±3.5 5.352 0.000 t丹参酮组 64 22.2±2.0 23.0±2.2 -2.193 0.030 18.5±1.1 17.8±1.3 2.876 0.005 13.8±4.7 12.0±4.3 2.317 0.460 5.292 0.831 -6.330 0.168 -2.169 P值值0.646 0.000 0.408 0.000 0.867 0.032
表3 两组VD患者治疗前后MoCA、ADL、NPI评分比较 (±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MoCA,ADL and NPIscores of VD patients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两组VD患者治疗前后MoCA、ADL、NPI评分比较 (±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MoCA,ADL and NPIscores of VD patients i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组别 例数 MoCA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ADL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NPI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063长春西汀组 44 13.9±3.4 15.4±3.5 -2.035 0.045 34.4±7.6 27.7±7.8 4.085 0.000 13.8±3.8 9.9±3.4 5.159 0.000 t丹参酮组 42 13.4±3.5 14.6±3.4 -1.534 0.129 34.0±8.3 31.3±8.5 1.458 0.149 13.4±4.6 11.6±4.7 1.885 0.0.611 1.054 0.226 -2.075 0.405 -1.912 P值值0.543 0.295 0.822 0.041 0.686 0.059
VCI是近年新出现的一个概念,是对血管性痴呆概念的进一步修正和扩展,是由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导致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综合征[7],目前临床根据病程分为VCIND、VD和混合性痴呆[8]。VCI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是由血管危险因素、脑血管病、遗传因素、生物活性物质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9],脑部微循环障碍导致神经元凋亡是其发生的共同通道[10],主要病理变化是认知相关脑区如额叶、颞叶、杏仁体、丘脑等处明显的血管性病变、局灶性神经元损伤和脑白质损伤[11-12]。研究表明,VCI在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为5%,而其中VCIND占大多数,并且44%的VCIND患者进展为痴呆[13]。因此,对VCI患者进行早期临床干预,阻止病情发展和认知功能的损害意义重大。
有研究显示,以多奈哌齐为代表的胆碱酯酶抑制剂[14-15]和以美金刚为代表的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治疗VCI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商榷,难以用于常规治疗[2];而治疗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血管扩张剂、脑细胞赋活剂、抗氧化剂可以通过不同作用机制达到阻止VCI进程作用[16],尤其是探讨药物短期治疗与长期治疗相配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对于VCI的防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7]。因此,本研究选用了脑细胞赋活剂吡拉西坦[18]和抗氧化剂银杏叶片作为长期用药,短期用药选用血管扩张剂丹参酮ⅡA和长春西汀,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丹参酮ⅡA和长春西汀与传统一线改善脑微循环的药物相比,丹参酮ⅡA还具有抗氧化、抑制中性粒细胞激活、改善血管平滑肌功能、降低自由基水平[19-20]、提高细胞活力、维持细胞内钙离子稳态以对抗谷氨酸联合淀粉样蛋白25-35损伤的作用,保护PC12细胞和Meynert核神经元[21]。长春西汀还具有增加脑血氧含量,促进血红蛋白的氧释放,改善脑组织代谢;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黏度;增加神经元树突棘的数目和长度,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转化,提高记忆,改善认知,延缓痴呆发展等作用[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丹参酮组的VCIND患者治疗前后MoCA、ADL、NPI评分有显著改善:治疗后MoCA评分增高,ADL评分及NPI评分降低,分别提示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精神行为症状改善。但VD患者治疗前后各评分间无差异,说明丹参酮ⅡA治疗VCIND患者有较好疗效,但治疗VD效果较差。长春西汀组无论是VCIND患者还是VD患者,治疗后MoCA、ADL、NP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说明长春西汀治疗VCIND和AD均有较好疗效。另外,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长春西汀组VCIND患者的MoCA评分高于丹参酮组,ADL评分和NPI评分低于丹参酮组,说明长春西汀治疗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的改善均优于丹参酮治疗者;治疗后长春西汀组VD患者ADL评分低于丹参酮组,也说明长春西汀治疗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由于丹参酮治疗者。
综上所述,丹参酮ⅡA和长春西汀治疗VCI均有较好疗效,但长春西汀的效果优于丹参酮ⅡA,尤其是对于AD患者。分析其原因,虽然两种药物均能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但长春西汀能增加神经元树突棘的数目和长度,同时能抑制脑磷酸二酯酶活性,保护神经元[22],从而减轻痴呆症状,延缓痴呆发展。因此,长春西汀治疗VCI的疗效优于丹参酮ⅡA,安全可靠,可供临床制订VCI治疗方案时参考。
1 骆迪,毕齐.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2):4003-4006.
2 Kavirajan H,Schneider LS.Efficacy and adverse effects of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andmemantine in vascular dementia:ameta-analysis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Lancet Neurol,2007,6(9):782 -792.
3 贾砚秋,吕佩源.血管性认知损害的氧化应激机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2):128-131.
4 张萌涛,钱亦华,唐安琪.丹参酮ⅡA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J].医学综述,2010,16(17):2661-2664.
5 张兰华,曹文强,刘贺之.近年来长春西汀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2070-2075.
6 贾建平.临床痴呆病学 [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202-208.
7 Moorhouse P,Rockwood K.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current concepts and clinical developments [J].Lancet Neurol,2008,7(3):246-55.
8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写作组.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 [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2):142-147.
9 丁斌蓉,涂秋云,王轶群.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816-819.
10 Tomimoto H.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tensive smallvesseldisease and cerebralamyloid angiopathy[J].Brain Nerve,2012,64(12):1377-1386.
11 Gorelick PB,Pantoni L.Advances in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J].Stroke,2013,44(2):307 -308.
12 朱海英,肖淑萍,孙红玉.血管性痴呆患者丁酰胆碱酯酶活性及与脑白质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7):2257-2259.
13 徐恩,詹丽璇.重视老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7):673-674.
14 梅正福.尼莫地平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观察 [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0):1322-1323.
15 罗海东,罗海龙.脑脉泰胶囊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4):72.
16 徐新蕾,蔡德亮.氧化应激指标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1):3887.
17 Levine DA,Langa KM.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disease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J].Neurotherapeutics,2011,8(3):361-373.
18 刘际林.吡拉西坦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4):136.
19 石红,冯江敏,邓婧宜.丹参酮ⅡA对马兜铃酸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1211-1214.
20 葛海柱,程耀南,覃焕艺.丹参酮ⅡA磺酸钠辅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J].疑难病杂志,2010,9(3):201.
21 张萌涛,钱亦华,杨杰,等.丹参酮ⅡA对谷氨酸联合淀粉样蛋白诱导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9):2465-2468.
22 Patyar S,Prakash A,ModiM,et al.Role of vinpocetine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J].Pharmacol Rep,2011,63(3):618-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