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内科,湖北 武汉 430080)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
刘 艳
(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内科,湖北 武汉 430080)
目的总结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采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102例,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02例中89例有效,总有效率87.2%;不良反应7例,发生率为6.8%。结论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高血压;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治疗
高血压是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它发病率高,可以并发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因此我们要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作为防治高血压的一线用药,现在应用广泛。本文选择102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治疗,观察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1 病例选择:选择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就医的102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筛除了合并有其他疾病的病例),其中1级高血压50例,2级高血压52例;年龄范围35~70岁,平均年龄57岁;男性59例,女性43例;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分类标准[1]。休息30 min后坐位或平卧位测血压范围:90 mm Hg(1mm Hg=0.133 kPa)<舒张压(DBP)<110 mm Hg, 140 mm Hg<收缩压(SBP)<180 mm Hg。
1.2 方法:选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拮抗剂:缬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其中任意一种按最低剂量服用,持续治疗2周,如2周后血压未降至正常,增加剂量,加量2周后血压仍未降至140/90 mm Hg,则联合使用其他降压药,治疗前停用所有影响血压的药物1周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1.3 临床观察:①记录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显效:舒张压下降≥10~20 mm 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20 mm Hg,或收缩压下降≥30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者[2];达标血压140/90 mm Hg。②药物毒副作用。用药前及用药4周后常规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心电图以对比观察。③记录患者主观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2.1 疗效评价:口服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前、后血压变化见表1;观察共102例,显效53例,有效3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7.2%。达标67例,达标率(65.6%)。见表2。
表1 口服ARB前、后血压变化()
表1 口服ARB前、后血压变化()
注:与用药前比较,*P<0.05,**P<0.01
指标 治疗前 用药1周 用药2周 用药4周SBP 160±12 152±9 * 141±9 * * 135±12 * * DBP 100±8 94±8 * 88±6 * * 83±6 * *
2.2 实验室检查:比较服药前及服药4周后的血常规、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变化。
2.3 不良反应:102病例中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其中皮疹1例,头晕4例,胃部不适1例,头痛1例,程度均较轻,除皮疹1例外继续服药症状减轻,不影响治疗。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作用于血管紧张素II的AT1受体,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及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途径产生的血管紧张素II、使血管升压素及醛固酮合成及分泌减少、血管舒张、导致血压下降。使用时可先按最小剂量每日一次口服,不能有效控制血压者2周后可加剂量服用或联合其他类降压药口服,具体剂量可参照不同品种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的使用剂量范围。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常见不良反应有皮疹、头晕、胃部不适、头痛、程度均较轻,与ACEI相比一般不引起顽固的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对于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患者是一种很好的替代。
经观察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降压效果明确,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值得作为一线降压药使用。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3.
[2] 刘国仗,胡大一,陶萍,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1):5-11.
R544.1
B
1671-8194(2014)16-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