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信用理论;积分制;相关分析;学科交叉;新制度经济学
摘 要:文章通过相关概念分析研究信用理论与图书情报不同学科主题的概念融合过程,发掘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盲区,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088-03
作者简介:钟学燕(1968-),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信用理论的研究在我国开始得较晚,大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真正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对于信用理论的讨论集中在经济界和实业界,专注于货币信用制度和个人信用制度建设。[1]本世纪初,图书情报学界引入信用理论,随着发表文章的不断增多,信用理论逐渐成为信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对信用的认识从以前笼统的道德教育软规范逐步提高到具有可操作性且清晰明确的信用制度硬规则。笔者认真总结这一阶段图书情报学界信用理论的研究成果,了解其研究热点与盲区,找出其不足之处,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1 信用理论在图书情报领域中应用的基本情况
2002年,《图书情报知识》刊发了孙方礼、付国英《数字时代图书馆信用与承诺制建设论析》一文,是最早把信用理论引入图书情报领域的文章。该文指出了利用信用制度,降低成本,可以实现图书馆、读者、书商三者的共赢,其中包含了“量化”、“评价体系”、“权威性”、“技术手段”等概念,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思路。2007年以后,有关信用理论在图书情报领域应用的文章明显增多,仅2010年对此论述的文章就有10多篇,显示了学界对此的关注在增强。笔者以CNKI中文期刊库进行检索,以标题、摘要、关键词为检索项,对2010年12月底之前涉及图书情报领域信用研究的相关文章的收录情况进行全文检索,得到涉及图书馆信用相关文献共91篇,经过逐一排检,中国期刊网在图书情报领域利用信用理论的主要文献共45篇。在图书情报领域中,涉及读者信用缺失与防范、图书馆的信用缺失、馆配商的信用缺失、满足读者特殊需求、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图书馆采购、业务外包、知情权、隐私权保护、押金、担保书、罚款、图书馆专门机构、资源共享、图书馆联盟、图书馆信贷、图书馆品牌与声誉等多个方面。信用理论在读者信用缺失的表现中的讨论最为集中,隐私权的保护也是一个关注的热点。信用领域中涉及信用档案、信用档案管理机构、信用行为监控、信用体系建构模式、信用评价模式、信用授信、采信、评估、信用积分、信用奖励、信用惩戒、信用扩散、区分是否恶意失信、信用伦理教育、博弈论等许多方面。其中,在信用档案、信用惩戒、信用伦理等方面论述较多,相互文章之间的引用也比较高,研究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2 利用概念相关度的研究方法
相关度就是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是目前进行交叉学科分析的流行方法。笔者对收集的小样本进行人工概念的抽取和加工,运用SPSS和UCINET软件进行分析。
2.1 核心概念的提取
文章通过逐篇阅读文献,提取其中概念完成两个Excel分析素材,一为图书情报相关主题概念,共15个,其中“信用缺失”又分为读者的信用缺失、图书馆的信用缺失、馆配商的信用缺失三项,涉及信用缺失的种种表现,归入图书情报类相关概念。二为信用理论相关概念,共21个,其中“博弈论”、“信息不对称”这两个概念,虽然并非直接的信用理论概念,但与信用理论联系非常密切,在考量图书情报类相关概念与信用理论相关概念这二者之间相关度的过程中,归入信用理论相关概念之中(见表1)。
2.2 概念相关
两个概念在一篇文献中如果被同时提及,称之为概念相关。相关的次数可以累加,相关频次的累积值与该概念出现总次数的比值称之为相关度。
从统计结果来看,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信用档案与信用缺失(相关26次),然后依次是信用惩戒与信用缺失(20次);读者信用评价体系与信用缺失、信用奖励与信用缺失(均14次);信用评估与信用缺失(11次);信用积分与信用缺失、信用文化教育与信用缺失(均10次)。因为绝对频次只能揭示相关概念的集中程度,并不能说明两个概念在应用中的匹配或者耦合程度,而相关度可以从研究者角度揭示两个概念相关性的认可程度。结合频次累计值分析和相关度分析,满足累计值大于5,相关度值超过0.65的概念组合可以近似认为就是当前图书情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综合频次累计值分析和相关度分析可知:信用档案与信用缺失、信用惩戒与信用缺失、信用体系建构模式与图书馆联盟均为符合要求的概念组合,(累计值大于5,相关度值超过0.65)是这一阶段的热点问题。
3 信用理论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分析
3.1 信用理论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引入
解决图书馆服务中读者的失信行为,是图书情报领域引入信用理论的最初目的。“信用缺失”是文献统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与之有密切联系的概念有“押金、担保书及罚款”、“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等。人们认识到押金、罚款这类传统措施有局限,比如郭强、王玲玉等认为目前教育环节中处罚措施力度较弱,因为读者失信通常为非营利性,人们对该类行为容忍度相对较高。教育环节中的处罚并非为罚而罚,因而使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契约性降低。读者为其失信行为承担较低的失信成本亦会引起道德脆弱。目前的违规处理措施面临操作上的不便,在操作上顾及读者个人发展,使处罚规定形同虚文等。少数读者因失信行为获益而使大多数读者利益受损,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使读者整体利益和图书馆利益都受到损害。[2]这一观点体现了博弈论的思想。张秀梅认为图书馆对失信用户采取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均缺乏法律的有效支持,惩罚失信用户应尽量避免行政和经济处罚,尝试运用其他手段。因而信用制度的运用应是很好的选择。[3]王玉富认为,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先付出信任的一方为弱势的一方,应该由学校的征信体系做支撑。[4]高红阳、殷丽提出建立信誉银行制度,并从博弈的角度分析了信用制度的优越性,首次引入了博弈论的概念。[5]endprint
3.2 读者信用体系的构建
读者信用体系的构建,涉及信用档案、信用授信、信用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惩戒、信用奖励、信用信息共建共享、读者知情权、隐私权保护等概念。专门讨论读者信用体系构建的文章不多(3篇),但论述信用体系构建各因素的文章很多。朱金德较早论述了读者信用体系的构建,提出通过图书馆联盟的形式,如CALIS等形式,使读者信用信息得以共建、共享、共用。[6]自此以后关于读者信用体系的宏观建构的讨论基本是这一观点的发展。张培锋提出应将图书馆用户诚信记录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共享社会化的信用体系,以逐步取消图书馆借阅押金。[7]李东林、沙爱霞认为应对学生在校区的活动实行“一卡通”管理,避免各自为政,使信用信息可以共建共享。[8]
3.3 信用档案的建设
对于信用档案的建设,样本文献共涉及27次,但专题研究的不多。孙志燕主张读者信用档案应包括三部分:一是个人信息;二是图书借阅情况;三是他人评价。[9]王磊提出应设置专门的读者信用管理机构,同时读者的信用档案应是动态的,要实时更新,以保证信用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10]赵兰玉认为在档案管理类别划分上读者信用档案作为大学生信用档案的二级子目,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应设立专门机构或挂靠读者服务部门、办公室、技术部,由专人负责该工作。并实行动态管理,周期性整理、评定、上传数据,及时修改考评细则等建议。[11]李圆圆、李曙光认为信用档案应包括读者详细信息,借阅历史,失信行为记录,读者诚信积分。[12]主要是从信用档案的内容设置上进行探索。
3.4 信用评估、信用惩戒和信用奖励
信用评估是信用惩戒和信用奖励的根据,如孙志燕[13]、司敬新[14]谈到的标准化、主客观评价、基础信用分等概念。关于信用评估中的模型构建,孙志燕建立了简易的图书借阅信用档案系统的模型;郭强、赵瑾等提出了大学图书馆读者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运用纳什均衡讨论了不同读者选择是否还书的博弈模型分析[15];曲军恒、霍颖瑜、韩晓茹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读者信用模糊评价模型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16]
评估的具体操作是采用积分制的方法,早期评估的重点是读者失信行为,2008年后开始重视惩罚和激励并举,如余和剑、陈焕之等。陈焕之讨论了积分累积带给读者的好处,列举了韩国江原大学对本科生实行毕业认证制度,分为三个认证,外语认证、计算机认证和阅读认证。学生取得两个认证就可毕业,把阅读上升到与学外语、学计算机等专业技能同等的高度,阅读图书达到5,000积分就可获得阅读证书。[17]裴玉香以积分制在深圳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为例,论述了其应用的有利与不足之处。[18]人们认识到了积分在快速评估,准确量化上的好处,并注意到了积分对于促进读者正向行为的引导作用。
3.5 隐私权与知情权
对于隐私权的讨论要比知情权多,关于读者隐私权的保护有以下观点:明确信息的开放范围;加强档案保护;防止外泄[19];防止用于职责以外的其他目的。[20]对于读者知情权,认为应建立读者诚信信息发布制度,实行双向监督。[21]图书馆应在信用管理需要和用户个人隐私之间寻找平衡点,制定明确的用户信息保护政策。关于读者的知情权,张秀梅认为,其是用户与图书馆自由订立信用服务合同的前提,是用户对信用管理知情权的行使。因此,图书馆只有尊重和保护用户知情权,主动披露信用管理的各类信息,用户的守约和守信方能得到保证。[22]
4 结论与展望
综合以上分析,信用理论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在信用档案、构建读者信用体系,包括信用评估、信用奖惩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热点,出现了一些核心作者和思维模式,研究的氛围正在形成。但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研究区域有待扩大。比如图书馆的对外信用,馆配商的信用考核,信用扩散、信用评价人性化、违信行为的救济方法,信用制度对图书馆品牌、声誉的影响,图书馆联盟对于读者信用制度运用的影响等研究涉及的很少。而信用制度运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读者隐私权保护与读者信用公示可能存在矛盾;以文献流考评为主的读者信用评估可能与商业领域信用制度经济流的评估存在兼容、换算的难题等尚有探讨的必要。②思维视野有待拓宽。信用原理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多被认为是减少读者失信行为,解决图书馆安全危机的手段。随着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传统的读者失信行为将逐步减少,以安全防范为目的的读者信用制度研究就会日趋狭窄。而从信用积分制度的作用来看,它还有帮助图书馆增强吸引力,回馈读者,培养忠实读者群等目的,在信息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且有交换的价值,图书馆获得读者的注意力资源,不仅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要求,还是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信用积分与异业联盟的引入必然会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因此重视信用激励的作用应是未来的研究重点。③有必要借鉴更多的研究方法。目前的研究大致处于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阶段,对其的研究习惯于就事论事工具论的探索,缺少多角度认识问题的方法,可以从其他学科借鉴新的研究方法,比如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人类认识行为、有限理性、交易成本、博弈论、制度演化等研究方法中吸取养分,丰富对问题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 康莉莹.信用制度研究理论综述与重构[J].现代商贸工业,2007(10):219
[2] 郭强等.大学图书馆读者失信现象与构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85
[3] 张秀梅.我国图书馆用户信用管理实施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4):28.
[4] 王玉富.图书馆诚信服务与高校征信体系的建设[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0(1):21
[5] 高红阳、殷丽.高校图书馆图书滞还现象的博弈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5(5):87.endprint
[6] 朱金德.试析在图书馆中实行读者信用制度[J].图书情报工作,2004(1):120.
[7] 张培锋.图书馆开展读者信用管理的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8(4):78.
[8] 李东林,沙爱霞.基于校园“一卡通”的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76-77.
[9] 孙志燕.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信用档案研究与系统开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8):39.
[10] 王磊.高校图书馆建立读者信用档案之我见[J].云南档案,2010(2):56.
[11] 赵兰玉.高校图书馆建立读者信用档案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20):115.
[12] 李圆圆,李曙光.高校图书馆读者诚信缺失分析及对策[J].情报探索,2008(11):28.
[13] 孙志燕.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信用档案研究与系统开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8):39.
[14] 司敬新.在图书馆实行读者信用制的构想[J].图书馆建设,2005(4):122.
[15] 郭强等.大学图书馆读者失信现象与构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88.
[16] 曲军恒,霍颖瑜,韩晓茹.图书馆读者信用评价模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49.
[17] 陈焕之.阅读积分制——高校图书馆阅读管理新模式[J].图书馆建设,2010(2):51.
[18] 裴玉香.积分制在图书馆读者管理中的应用探讨——以深圳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9(2):104.
[19] 刘萍.高校图书馆读者档案的缺失与补救[J].兰台世界,2010(1):33.
[20] 王磊.高校图书馆读者信用档案之我见[J].云南档案,2010(2):56.
[21] 刘海君.读者信用体系构建探索[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1):81.
[22] 张秀梅.我国图书馆用户信用管理实施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4):28.
(编校:严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