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汪洋
精确施药
——提升农药利用率之良方——访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药与药械处处长邵振润
□《中国农资》记者汪洋
近年来,由于农药使用不当导致农药残留及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老百姓甚至到了“谈药色变”的程度。在当前农业病虫害还离不开高效农药的情况下,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则显得十分重要。针对如何安全科学用药、提高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利用率等问题,《中国农资》记者采访了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药与药械处处长邵振润。
《中国农资》记者:关于积极开展安全科学用药工作,您如何看待?
邵振润:据统计,我国每年使用农药30多万吨、制剂100多万吨,农药的科学使用,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危害,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倡导安全科学使用农药,对保护施药者健康、避免人畜中毒、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十分必要。这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可通过农业植保部门、协会、企业等多组织公益性的培训活动,指导农民安全科学使用农药。
《中国农资》记者:我国目前在农药应用方面还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
邵振润:第一,施药机械不适应要求,农药利用率低。当前,农村大量使用的是小型手动喷雾器及背负式机动弥雾器等小型药械,还是以“人背机器”为主,效率低并存在“跑冒滴漏”问题。同时基本上是“一个喷头打遍天下”,缺少良好的喷头,特别是防飘失喷头。另外,农民习惯于大雾滴、大容量喷洒,浪费严重,农药有效利用率低。
据统计,施药过程中,通常打到靶标作物上的农药利用率大体上为35%左右,其他大部分农药都流失到非靶标作物、土壤或水域中。
第二,一家一户分散防治,组织化程度低。
第三,农民打药未经培训,不当用药现象比较突出。“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等现状使农民难以完全掌握技术要领,不规范用药、过量用药、盲目用药等情况比较普遍。
第四,销售渠道乱、缺乏经营主体。一大批个体户代替植保部门从事农药经营,他们大多不熟悉植保及农药应用,经销商小、散、乱,缺乏主体。
第五,法规建设滞后,监管不到位。在植保方面,目前仅有《农药管理条例》及《植物检疫条例》,法律支持不够导致法规建设滞后。
第六,技术研究跟不上,支持力度较弱。值得注意的是,在施药技术及农药利用率方面,研发力量不足,研究项目、经费支持力度不够等弊端,直接导致了力量分散和技术研发、组装集成不能满足现状的实际要求。
《中国农资》记者:切实提高农药利用率对减少农药用量和助力现代农业意义重大,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邵振润:一是加快开发推广植保新机械。高效施药机械的应用是提高农药利用率的基础。建议设立专项资金,用3—5年时间,把技术落后、“跑冒滴漏”的喷雾器强制淘汰,实现施药机械的更新换代。
二是重点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建议设立专业化统防统治补助专项等政策,率先在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实施补助政策,研究提出政策性保险建议,引导保险机构推出专业化统防统治商业性保险。
三是推广新产品,加强用药指导。要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一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四是推进营销方式变革与升级。严格农药经营准入条件,积极推广连锁经营。培育扶持一批懂经营、会管理、信誉好、有实力的经销商,支持他们推广连锁经营、统一配送,不断增强服务能力。
五是用法规建设加大处罚力度;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植物保护法》及《农药管理法》等法规支撑。我们要争取尽快出台《农药管理条例》,并经过几年努力争取上升为《农药管理法》。
六是攻关研究精准施药技术。其中,抓好精准施药技术,如对靶施药、静电喷雾、循环喷雾技术的研究。建议行业科技立项,研究提高利用率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防飘移及利用助剂提高防效研究。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把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左右。建议在“植保工程”项目中分区域建立四个施药技术中心,希望尽早组织项目申报并实施,为推动施药技术研究发挥积极的引领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