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权,姜丽萍,刘 红
(同济大学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上海 200092)
对高校自行车协会会员骑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上海市高校为例
秦海权,姜丽萍,刘 红
(同济大学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上海 20009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上海市高校大学生自行车协会会员的健康现状与骑行锻炼意识、骑行投入、骑行动机及影响因素等,旨在为引导大学生参与自行车骑行并将骑行真正作为一种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有效运动方式融入学习与生活中,同时为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认为,上海市高校自行车协会会员作为一个大学生群体:1)健身意识好,但分享自行车运动的意识不足;2)自行车装备投入、骑行维护与保养方面的花销不高,日常参与骑行的时间投入不多,每次练习的强度属于中小强度;3)以满足校园通行需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为参与骑行的主要动机;4)骑行花费和缺乏专门的骑行组织是制约参与自行车骑行运动持续性的首要因素。
高校自行车协会;自行车骑行;体质健康;锻炼意识
自行车自100多年前由英国人传入我国,当时的自行车作为舶来品,只是皇宫贵族的玩物而已。100多年后的今天,自行车代替马匹,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拥有国,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国。其功能也从出行工具发展到今天的休闲器材[1]。而作为现代社会休闲器材的自行车,其身体锻炼价值及社会促进功能也越来越受到有关学者的关注,各种自行车健身法、自行车锻炼价值探讨[2-4]、自行车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及骑行路径设计[5-7]、自行车骑行者的公众印象[8]、大学生自行车课程可行性讨论[9,10]等理论研究纷纷面世。众所周知,自行车骑行在大学校园里是普遍现象,多数大学生将自行车作为穿梭校园宿舍、教室、食堂等地之间的代步工具,没有将自行车骑行作为健身锻炼的有效方法,而以高校自行车协会会员为代表的大学生自行车爱好者人群,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练习骑行技巧,组织各类校园骑行活动,代表协会、学校参加各级各类自行车骑行比赛,积极倡导低碳出行,体现环保、绿色的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大学校园里践行自行车骑行运动的典型人群。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高校自行车协会会员的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健身意识、骑行投入、骑行参与动机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原因,以期可以发动更多的大学生加入自行车锻炼队伍,抛弃自行车仅仅作为代步手段的传统思维,引导大学生将自行车骑行真正作为一种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有效运动方式融入其学习与生活中。此外,相关研究的开展对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也将具有一定的贡献,有利于推动校园群体活动的顺利开展。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自行车协会会员骑行现状为研究对象,以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共7所高校的自行车协会会员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中国知网等途径查阅40余篇与自行车骑行相关的国内外书籍及论文文献,为研制自行车骑行调查问卷、拟定访谈提纲及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上海市普通高校自行车协会会员对骑行的锻炼价值认知、骑行投入、参与度以及锻炼积极性,较为全面地把握该群体的骑行现状,并找出影响其骑行锻炼的因素,编制了《自行车协会会员骑行调查问卷》并对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7所高校(上海市目前已正式被学校团委批准建立自行车协会的高校)250名自行车骑行协会会员进行现场问卷发放与回收,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5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43份,有效率为97.2%。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自行车协会会员年级构成及比例见表1。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均满足问卷调查法的要求和本研究的需要。
表1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自行车协会会员年级构成及比例
1.2.3 专家访谈法 针对上海市高校自行车协会日常管理与运作方式、协会活动、协会训练等问题,对上海市高校自行车协会会长、指导教师进行专题访谈。
2.1 高校自行车协会会员健康现状与锻炼意识分析
2.1.1 身体状况处于及格及良好以上水平 对于自己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的10%进行折算),调查结果显示(表2),有115人表示自己处于8~10分的水平,占总人数的47.3%;有111人表示自己处于6~7分的水平,占总人数的45.7%;只有17人表示自己处于5分及5分以下水平。从学段层次来看,只有17名本科生表示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为5分及5分以下水平。由此可知,参加自行车协会的学生普遍体质健康合格,良好及优秀率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表2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自行车协会会员体质健康测试水平分布
采用五级得分自评的方式进一步对大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查,即提供最差、较差、一般、较好、好等5个等级供学生进行选择,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自评。结果显示(见表3),分别有2人、18人的健康自评得分为1分和2分,分别占总人数的0.8%和7.4%,且全部为本科生;有117人表示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为一般水平,占总人数48.1%;有83人表示自己为较好水平,占总人数的34.2%;有23人表示自己为最好水平,占总人数的9.5%。硕士生和博士生没有最差和较差自评结果。之所以自行车协会会员的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理想,一定程度上与他们积极参与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关。
表3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自行车协会会员身体状况自我评价统计
2.1.2 坚持骑行的意愿高,但分享骑行运动还停留在意识层面 调查结果显示(表4),对于是否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坚持骑行运动这一问题,有173人表示会继续坚持,占总人数的71.2%;就大学生自行车协会会员对骑行意义的分享意愿来看,有153人表示自己会向身边的同学、朋友宣传,占总人数的63%;但曾经向身边的同学、朋友做过宣传的只有80人,仅占总人数的33%。由此可知,高校自行车协会会员坚持骑行的意愿较高,但分享骑行运动还停留在意识层面,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高。
表4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自行车协会会员的骑行与分享意愿
2.2 大学生自行车骑行投入分析
2.2.1 自行车购买投入及维护费用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表5),自行车协会会员参与协会活动时,使用的自行车类型,按所使用人数由多到少依次为一般城市车、越野山地车、公路车或公路计时车、其他类、折叠车或小轮车,占总数人比例分别为43.6%、18.9%、17.7%、13.6%和6.2%。由此可以看出,多数高校自行车协会会员拥有相对专业的自行车的比例并不高。
表5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自行车协会会员使用自行车类型汇总
进一步对自行车购买及维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表6),有182人的自行车购买的价格为500元及500元以下,占总人数的74.9%;有36人的自行车购买价格为501~1 000元,占总人数的14.8%,少数人购买了1 000元以上的自行车。在每学期的维修、保养上,花费100元及以下的有198人,占总人数的81.5%;花费100~500元的有33人,占总人数的13.6%;花费500元以上的仅有12人,占总人数的5%。由此可知,高校自行车协会会员在自行车的购买及维护方面的花费并不高。究其原因:1)大学生由于经济方面原因,不能将太多生活费用投入到自行车相关消费中;2)大学生在接受访谈时也表示,花在维护保养方面的开销由协会统一安排,很多维护材料都是协会负责统一购买,活动时大家共同使用,这样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将钱花在“刀刃上”。
表6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自行车购买及维护费用情况
2.2.2 每周骑行时间偏少 结果显示(表7),平均每周参加骑行不足1h的有123人,占总人数的50.6%;骑行时间为1~2h的有32人,占总人数的13.2;骑行时间为2~5h的有51人,占总人数的21%;达到5h以上的人有37人,占总人数的15.2%,由此可知,上海市高校骑行协会会员每周骑行的时间较短,尤其是每周骑行不足1h的人数超过了50%,也就是说,如果这部分人不参与骑行之外的其他锻炼,按照我国体育人口评判标准中“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min以上”计算,这部分人都不属于体育人口。所以,锻炼时间难以保证,也导致其锻炼效果不太突出。
表7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每周骑行时间调查结果
进一步对每次骑行运动的时间长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表8),69.5%人表示他们骑行时间在1h以内,16.5%的人表示骑行时间为1~3h,分别有6.6%和5.8%的人表示他们每次骑行时间都安排0.5d和1d时间,仅有1.6%表示他们每次安排连续2d及以上骑行。结合对个别骑行会员的访谈,研究认为:1)大学生真正将骑行作为每天或每周锻炼内容的还不多,骑行运动主要还是以参与协会活动为主,而协会活动难免会穿插许多相关知识的讲解,进一步压缩了骑行时间;而且,协会的活动大概每周1~2次,因而超过一半的受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真正进行骑行运动的时间在1h及以下时间。2)资历较老的骑行会员会自己安排骑行锻炼时间,由于受到学业任务的限制,星期一至星期五无法安排更多时间进行专门锻炼,只有安排周末时间进行,所以才会有选择每次骑行运动都在连续2d及以上时间的情况出现。
表8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每次自行车骑行时间调查结果
2.2.3 参与骑行的强度不大 调查结果显示(表9),有38.3%的人表示每次参加骑行运动都没感觉,有37.4%的人表示自己微微出汗,还有16.5%人表示自己身体有点发热,仅有7.8%人达到大汗淋漓的程度。已有研究结果表明[11],要达到中等到大强度的运动才能有效对身体产生良好影响。但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高校自行车协会会员参与骑行运动的强度并不大,锻炼效果并不明显。
进一步对骑行后的心理感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表10),有40.3%的人表示自己骑行后感觉一般,29.6%的人表示自己骑行后有点累,分别有15.2%和10.3%的人表示自己骑行后感觉舒服和很舒服,还有4.5%的人表示自己骑行后感觉很累。以上调查结果,与表9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结合对自行车指导教师及会长的访谈可知,造成调查结果的原因包括:1)大学生参与骑行的动机不强烈,只是作为一种校园生活的补充形式,对骑行的强度要求不高;2)会员往往凭着自己对自行车骑行的热爱积极参与此项活动,也没有参加过大型骑行赛事,而大部分高校的骑行协会的维持经费无法满足聘请专业的教练,因此,会员无法得到专业教练的指导,无法保证骑行训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零散性的自主练习导致大部分会员根本体会不到较好的心理感觉。
表9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每次自行车骑行的强度调查结果
表10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骑行后的心理感觉调查结果
2.2.4 喜欢骑行的时间跨度呈现两极分化 调查结果显示(表11),大学生喜欢上骑行的时间跨度,有的已经几年,有的才刚刚接触。骑行经历达到5a以上的人占总人数的27.6%,有2~5a的人占总人数的15.2%,有2a的人占总人数的2.9%,有1a的人占总人数的13.6%,有0.5a的人占总人数的16%,而仅有3个月的人占总人数的24.7%。由此可以看出,喜欢骑行的时间呈现出两极分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与调查对象所在年级有关,本次调查对象以本科生为主,而且以大1、大2年级的学生居多,对于新纳入的低年级协会会员来讲,缺乏骑行经验,喜欢上骑行的时间也比较短;而对于高年级甚至研究生来讲,他们喜欢上骑行的时间自然相对较长,尤其是后者甚至本科一入校就开始参与骑行运动,因而,喜欢骑行的时间多在2a以上,甚至达到5a。
表11 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喜欢骑行的时间跨度调查结果
2.3 大学生自行车骑行动机
2.3.1 以校园生活需要为主,以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为最大收获 关于自行车协会会员参与骑行的动机,调查结果显示(表12),33.7%的人认为是校园生活需要;其次是经同学或朋友介绍,占总人数的18.9%;16.9%的人认为骑行比较好玩、刺激,因此加入骑行运动;16%的人认为是骑行运动具有的身体锻炼价值,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骑行运动中;分别有4.9%和9.5%的人认为是因媒体对绿色环保等宣传及其他原因,让其加入骑行运动。这说明,参与骑行的原因更多地还是在于日常校园生活的需要,只是作为代步工具;而在参与骑行前重视其锻炼价值的学生很少,表示更多的学生在骑行前并没有认识到骑行的锻炼价值,更不可能认识到骑行是一项运动。
表12 大学生参与自行车骑行的原因
进一步调查参与骑行给大学生带来的最大益处,结果显示(表13),超过60%的人认为骑行让自己锻炼了身体,保持了身体健康,由此看来,很大一部分人能够真正参与到骑行运动中,获得积极的锻炼体验,并最终认识到骑行本身具有的锻炼价值。
表13 大学生参与自行车骑行益处认识调查
2.3.2 参与骑行对大学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 结果显示,对于参加骑行运动与大学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的认知,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1)课余时间参与,不影响学习生活;2)锻炼身体,有助于学习效率提升;3)业余爱好,丰富学习生活,占比分别为47.7%、23.9%和19.3%。可见,大学生参与骑行运动对其大学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正向的,骑行运动是大学学习生活中的有利因素。
表14 骑行与大学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认知
2.4 参与骑行的影响因素 在影响因素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图1),骑行花费和缺乏同伴或组织是首要因素,均占到22%;其次是骑行路况或路线不好、消耗时间多和安全问题3个方面的问题,分别各占12%;而没有兴趣和缺乏技术指导分别占10%和9%。此外,除了参加自行车骑行之外,受调查大学生还参加游泳、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远足等运动项目,从而显示出课外体育锻炼项目选择的多样性,自行车骑行只是其中的1个选择。可见,影响骑行协会会员参与骑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图 影响协会会员参与自行车骑行的因素分析
3.1 结论
1)高校自行车协会会员这个大学生群体健身意识好,普遍身体素质较好,坚持锻炼的行动性强,但分享自行车运动的意识不足。
2)高校自行车协会会员作为一个大学生群体在自行车装备投入、骑行维护与保养方面的花销不高,在其生活费中的占比不到20%;学业所限,日常参与骑行的时间投入方面不多,每次练习的强度属于中等到小强度。
3)高校自行车协会会员这个大学生群体参与自行车骑行的动机以满足校园通行需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为主;其次是消遣、扩大交际圈等及,而且,对其大学学习生活的影响是积极的。
4)骑行花费和缺乏专门的骑行组织,是影响高校自行车协会会员这个大学生群体坚持参与骑行运动的首要因素;其次是骑行路况和线路、安全及个人运动兴趣广泛等方面的因素。
3.2 建议
1)加强对骑行锻炼价值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骑行运动中,并提高其健康骑行与科学锻炼的概念和意识,让骑行运动走进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效融入其校园生活。
2)加大高校自行车协会的经费投入,改善管理模式,依托高校附近的专业自行车协会、环保企业等社会资源,请自行车专业协会的相关人员对大学生骑行参与者进行规范辅导和培训,提高普通大学生骑行技能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使其能将骑行代步与健身锻炼有效结合。
3)在大学校区规划中,特别是有更大面积的新校区的高校,应特别考虑自行车骑行路线的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园骑行锻炼者和爱好者的需求,降低骑行爱好者有效参与的环境制约因素。
[1] 蔡敦权.从出行工具到休闲运动装备,中国自行车发展流变[J].中国自行车,2010(6):22-24.
[2] 叶盛.户外自行车运动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36-37.
[3] 袁建刚.大学生开展公路自行车健身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 33(4):54-55.
[4] 宋彦敏,冯子安,袁建刚.大学生余暇时间开展公路自行车健身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0(4):63-65,68.
[5] 约翰・普切尔,拉尔夫・比勒,著.孙苑鑫,译.难以抵挡的骑行诱惑:荷兰、丹麦和德国的自行车交通推广经验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5):26-42.
[6] Jason G. Su et al.Designing a route planner to facilitate and promote cycling in Metro VancouverCanada[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10,44:495-505.
[7] John Pucher,Ralph Buehler,Mark Seinen.Bicycling renaissance in North America? An update and reappraisal of cycling trends and polici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2011,45:451-475.
[8] Michelle Daley, Chris Rissel.Perspectives and images of cycling as a barrier or facilitator of cycling[J].Transport Policy,2011,18: 211-216.
[9] 杨建文,田宇.高校开展普通自行车课的可行性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6):109-111.
[10] 宋彦敏,王超英.大学体育自行车选项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4):89-92.
[11] 严翊,林家仕,苏浩.大强度运动是否适用于大众健身指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8):50-53.
Investigation of Member Cycling Current Situation in University Cycling Federation—Taking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 as Examples
QIN Hai-quan,JIANG Li-ping,LIU Hong
(Sports Culture Research Base,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health situation, cycling consciousness, cycling participation, cycling motive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members in university cycling federation in Shanghai. Aiming at advoca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cycling and combining cycling, a healthy, fi tness and effective sports into study and life. Also providing basis and reference to campus sports culture development.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 members in Shanghai university cycling federations: 1) have good health consciousness but little consciousness of cycling sharing. 2) Cost for bicycle purchasing, care and maintenance is insuff i cient. Cycling time is inadequate. Each practice is only with moderate or low intensity. 3) Main motives of cycling are campus transportation, physical exercise and keeping health. 4) The principal factors restricting cycling sustainability are cycling expenses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cycling federations.
university cycling federation; cycling; physical health; exercise consciousness
G812.45
A
1004 - 7662(2014 )04 - 0023- 06
2014 - 02 - 26
2012年度上海市学校体育科研青年课题(项目编号:HJTY-2012-E005)。
秦海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