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振龙,张 婧,单紫徽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闫振龙,张 婧,单紫徽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陕西省可招收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7所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田径运动项目部分不均衡;2)田径运动队缺乏顶尖级别运动员;3)田径竞赛次数较少,不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和竞技状态的保持;4)运动队后勤保障不够完善,影响了运动成绩的提高和运动队的发展;5)高校领导对田径队的重视程度不够;6)运动员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不足,学生缺乏参训兴趣和主动性。建议:健全和完善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管理体制、竞赛制度和训练保障体系;合理布局田径运动项目,加大对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经费的投入;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提高运动员综合素养;完善心理培训机制,激发运动员的参训动机,端正运动员参训态度。
陕西省;田径运动员;高水平田径运动队;训练动机;学训矛盾
田径作为“运动之母”,是一项竞技性很强的运动,是人类各项运动能力的基础代表。从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初期至今,对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田径运动的整体实力与国家试办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目标和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陕西省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竞技水平仍在中低水平徘徊。近年来,陕西省高校的田径水平仍处于全国高校的中下游水平,但陕西省又是一个高校大省,其田径运动水平与之很不匹配。因此,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本文旨在通过对陕西省高校田径运动队的基本情况、训练现状以及条件保障等进行分析,为促进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建设提供一些可参考数据,也为培养陕西省高水平体育人才以及促进陕西高校田径运动有序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议。
1.1 研究对象 以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教育部批准的在陕西省具有招收田径高水平运动员的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7所高校的高水平田径运动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与国内相关网站等,收集并整理自1987年以来关于高水平运动队的国家政策并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通过“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田径运动员”、“训练动机”等关键词,查阅了研究生论文30余篇及其他期刊文献近50余篇。重点收集了近10a关于我国各个省市及整个国家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不仅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也为陕西省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对陕西省可招收田径项目的7所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3份,回收率为94.16%;有效问卷113份,有效率为94.16%。
对问卷的各项内容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其中,问卷结构合理,内容与期望了解的信息基本一致,效度较高;为了确保问卷调查所得到材料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小范围的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了检验。测试对象为西安交通大学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其中运动员15人、教练员4人。2次问卷发放的时间间隔为2周,2次测试对象完全相同。经检验2次问卷计算的相关系数符合研究系数的要求,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与SPSS17.0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项目分布情况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项目运动队的项目分布情况为:速度类项目占40.7%、耐力类项目占25.6%、跳跃类项目占15%、力量类项目占9.7%及全能项目占8.8%(表1)。数据表明,速度类项目参与的人数最多,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陕西省各高校对速度类项目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高校田径运动项目分布不均衡。究其原因:1)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团体类项目集中在速度类项目中且分值相对较高,因此重视程度相对较高;2)耐力类项目对运动员身体条件要求相对较低,易于训练,因此从事耐力类项目的人员也相对较多;3)跳跃类项目、全能项目以及力量类项目对运动员身体条件及场地条件要求较高,所以参与人数较少。
2.2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2.2.1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年龄结构 根据数据统计,现阶段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年龄基本呈正态分布(图1),主要集中在18周岁及20~23周岁,20周岁年龄分布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25%;没有26周岁的运动员,27周岁运动员所占比率很小,仅占总人数的1%;此外,根据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田径运动员最好成绩的产生时段集中在22~27周岁之间[1]。显然,尽管影响田径运动员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生理因素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因素会日趋完善,非生理因素如体能、智能、技术、战术、心理等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提高,有较强的可塑性。
2.2.2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等级分布情况 陕西省高校田径运动员的运动等级情况为,1级运动员31人,占总人数的27.4%;2级运动员82人,为总人数的72.6%;健将0人(表2)。统计结果表明,目前,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运动等级大部分为2级,顶尖田径运动员的人数相对较少,田径运动员的水平相对较低,这与目前陕西省高校招收运动员的基础水平相对较低有关系。要改善现状,建议学校完善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多种渠道招收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加强吸收省外优秀竞技人才,对省外的国际级、国家级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2]。
表1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项目分布情况
图1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年龄结构
2.2.3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年限 就运动员的训练年限来讲,2a及2a以下的运动员为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3%;3~5a的运动员为6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3.1%;6~8a的运动员为3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9.2%;9~11a的运动员为1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8.8%;11a以上的运动员为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5%(表3)。田径是体能主导项目,通过长时间的系统化、科学化训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3]。但从统计情况来看,整体上陕西省大部分运动员进入大学前的训练年限相对较短,缺乏系统的训练。
表3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年限统计
2.2.4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来源情况 陕西省高水平田径运动员中,来自山东省的有54人,占总人数的47.8%;来自陕西省省内的有19人、河南省的有9人、河北省的有6人、山西省的有5人、江苏省的有4人、广东省的有3人,来自甘肃省、新疆、安徽省、黑龙江省的分别有2人,辽宁省、北京、宁夏、天津、内蒙古的分别有1人(图2)。由此可以看出,除了陕西省省内招生之外,山东省是陕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主要的输送大省。研究认为,陕西省作为教育大省之一,高校数量达80余所,从长远发展来看,应以促进本省高校田径运动的整体发展为落脚点,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可以适当地跨越省份招收优秀的高水平田径运动员。
从表4中可以看出,来自普通中学的人数比例较高,共有93人,占调查人数的82.4%;体校学生为10人,占调查人数的8.8%;专业队或者体育俱乐部学生为10人,占调查人数的8.8%。由此可以看出,陕西省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招生仍然以普通中学为主要输送渠道;相较于以往运动员只重视体育成绩,越来越多的体育从业人员重视自身文化教育水平,这与国家提倡提高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的现状相符,同时也表明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重视普通高中学生的发展潜力,经过专业的、系统的训练,大部分这类运动员在体能、技能方面都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表2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等级分布情况
图2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生源地现状
表4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来源情况
2.3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情况
2.3.1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态度 态度是人的内在体验和行为倾向的一种量度,训练态度是优秀训练成绩的必要条件。调查结果显示(见表5):对训练抱有极高热情的运动员占调查人数的15.9%,喜欢的运动员占调查人数的41.5%,一般、不喜欢、很不喜欢的运动员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5.7%、13.3%和3.6%。且通过走访陕西省7所高校了解到,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无一例外地将训练态度作为考核一名运动员的最基本要求。因此,训练态度作为优秀训练成绩的必要条件值得更多体育从业人员的关注。
2.3.2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动机 从图3可以看出:有46%的运动员选择 “有利于完成学业”,排名第1;选择“参加高水平比赛”的运动员占调查人数的31%;选择“提高运动技能”的运动员占调查人数的24.8%,这说明,陕西省高校对于运动员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不够,强制开展训练成为保证训练的主要手段,没有从运动员心理角度出发,引导运动员的训练动机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完成学业向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目标转变。研究认为,在大学阶段继续提高运动水平,基础是抓好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帮助运动员明确体育训练的根本目的,这样才更有利于训练成绩的提高,同时与国家针对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原则相符。
表5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态度统计
图3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动机
2.3.3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成绩变化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表6):有37.2%的运动员表示进入高校后成绩有所提高,26.5%的运动员表示进入高校后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6.3%表示自己的运动成绩保持原有水平。究其原因:1)未进校前学生有明确的成绩目标且有意愿认真训练提高成绩,而进入大学后由于缺乏制度激励与自我激励,训练自觉性下降。2)训练不够科学,经历过中学阶段单纯依靠自身素质以及刻苦训练,许多学生在基础的训练方法上已经达到成绩的顶峰,如果不改善训练方法,科学训练,成绩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表6 运动员运动成绩变化情况统计
2.3.4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次数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每次训练时间约在1.5~2.5h之间;每周训练3次以下的运动员占总人数的5.3%;训练4~5次的运动员占总人数的55.8%;训练6~7次的运动员占总人数的33.6%;训练7次以上的运动员占总人数的5.3%(表7)。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基本保证1d1练,训练时间的保证是产生高水平成绩的必要因素。因此,保证训练时间、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也必然成为各高校制订训练计划的前提。
表7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每周训练次数统计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每年参加校级(包括校级)以上比赛的次数为1次的占28.3%,2次的占46%,3次及3次以上的占23.9%(表8)。通过调查得知,陕西省每年5月中旬会举办1次大学生运动会,这也是陕西省每年唯一的1次省级大学生运动盛会,所以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参与大型比赛的次数相对较少。高水平的比赛是检验运动员训练水平的主要途径,总体地讲,陕西省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次数相对较少,不能通过比赛有效地检测训练水平、积累比赛经验,导致他们在全国性的大赛上成绩不佳。因此,有必要针对性地制订相应比赛计划,完善常规比赛机制。
表8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每年参加比赛次数统计
2.4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学习情况
2.4.1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专业分布情况 陕西省各高校招收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允许报考专业有16个,包含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调查结果显示(见图4),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的运动员所占比重最大,为24.1%;学习体育教育以及运动训练学专业的运动员次之,占20.6%;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运动员排第3位,占19.6%。由此可见,运动员的专业主要以文科为主,学习理科专业的相对较少。研究认为,这样的专业布局相对较为合理,对于大学生运动员来讲,在文化课的基础方面相对薄弱,这样的选择更能适和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基础及发展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有35名运动员目前所学的专业为自己选择,占总人数的31%;有63名运动员目前的专业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占总人数的55.3%;有14名运动员的专业由校方限定学科范围供他们选择,占总人数的12.3%(见表9),由此导致大部分运动员对所修专业的兴趣并不是很大,具体统计情况为,13.3%的运动员表示对自己的专业非常喜欢,26.5%的运动员表示喜欢,53%的运动员表示一般喜欢,表示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的情况相对较少,总计为7.2%(表10)。研究认为,高校统一安排运动的专业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但也给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图4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专业分布
表9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专业选择情况统计
表10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对所学专业喜好情况统计
2.4.2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学习管理情况 由图5可知,61.9%的运动员与统招学生共同编班进行学习,38.1%的运动员单独编班进行统一管理。运动员进校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被调查的运动员表示与统招学生分在同一个班级,学习成绩的差异会导致心理的自卑感。而如果单独编班,教师会根据大家的特点制订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这样有利于运动员学习文化知识。美国学者认为,一个组织的成功与否,在于它能否有效地取得并使用各种资源[4]。高校的运动队建设也是同样如此,要善于运用各方面的资源,包括非运动员的普通学生、学校各学科的教育资源等。
图5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学习管理
2.4.3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学训矛盾情况 学训矛盾一直是困扰着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进步、阻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重要问题,这是由大学生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决定的[4]。由表11可知,8%的运动员会以训练为主,13.3%的运动员以文化课学习为主,其中77%的运动员可以较好地将两者兼顾,1.7%的运动员会用其他的方式来处理学训的关系。
表11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学训矛盾处理情况统计
除个人的合理安排,学校对于运动员比赛与学业之间的矛盾也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调查显示(图6),通常情况学校会采用加分鼓励、适当奖励学分、免修部分课程、集中补课、延长学习年限的方式调节运动员比赛与学业的矛盾。其中,加分措施占53.1%、自学方式占36%、适当奖励学分占32.7%、免修部分课程占31%、集中补课占6.1%、延长学习年限占2.6%,其他为2.6%。相关研究表明,多数高校都忽视了全面培养人的教育因素,以及占用文化学习时间来换取更多的训练时间,导致学生无法接受基本的文化教育[5]。陕西省也不例外,“加分措施”、“适当奖励学分”及“免修部分课程”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文化教育。
图6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学训矛盾应对方案
2.5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基础保障
2.5.1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训练设施现状 训练的场地设施也是保障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被调查的7所学校中,每所学校都仅有1块标准的塑胶田径场,一般情况下日常教学、普通学生和教师的日常锻炼与专业训练同时使用。对于专业训练而言,这样的训练环境无疑是不适合的,对于训练质量的影响较大,同时也给训练安全性提出了考验。7所高校普遍没有室内田径训练场馆,如遇到冬季以及大风雨雪天气,训练进度难免受到影响。就对训练设施的满意情况来看,12.4%的运动员很满意,28.3%的运动员满意,31.9%的运动员感觉一般,18.6%的运动员不满意,8.8%的运动员很不满意(见表12)。由此看来,大部分运动员对目前的设施状况并不十分满意,设施配备与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12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对训练设施的满意程度
2.5.2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就业辅导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有23%的运动员表示对就业有很大的压力,56.6%的运动员表示有压力,17.7%的运动员表示一般,0.9%的运动员觉得无压力,1.8%的运动员则认为很悲观(表13)。
表13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对就业的态度
基于上述情况,本研究针对学校对于运动员的就业辅导做了统计,结果表明,多达75.2%的运动员表示学校没有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就业辅导(图7)。高水平运动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训练、比赛、学习3重压力,就业更是每1位运动员最关心的事情,学校应当给予这类学生适当的就业辅导,帮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与人生规划。
图7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就业辅导情况(%)
2.5.3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医疗保障现状调查结果表明,65.5%的运动员表示学校没有对运动员安排专门的医疗保障措施(图8)。伤病是运动员的天敌,长年累月的高强度训练对于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损害非常大,大多数运动员身上都有老伤,这对于运动生命以及运动成绩的影响很大。然而,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面临的现状是没有专门的医疗团队对运动员伤病提供专业的建议,以及在伤病发生后不能及时得到专业的治疗,甚至也和普通学生一样仅享受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运动员参与训练的兴趣与参与程度,进而也影响到了运动员个体和运动队整体的发展。
2.5.4 校领导重视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有10%的教练员认为非常重视,7.9%教练员认为比较重视,21.6%的教练员认为重视,33.8%的教练员认为一般,26.7%的教练员认为不重视;有10%的运动员认为非常重视,8.3%的运动员认为比较重视,21.1%的运动员认为重视,34.3%的运动员认为一般,26.3%的运动员认为不重视(表14)。由此可以看出,高校领导对本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重视程度整体上相对偏低。众所周知,作为学校领导,应该给予高水平运动队最基本的支持和关注,只有领导重视了,运动队才能获得更多的归属感和爱的要素,才能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以及被认可,才能充分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动机,为运动员及运动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图8 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医疗保障情况(%)
表14 陕西省高校校领导的重视度统计(%)
3.1 健全和完善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管理体制 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保证训练;可借鉴其他先进省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方法,在运动员学籍管理、思想品德管理、文化学习管理、运动训练管理、生活管理及运动员的淘汰制度管理等方面设专门管理机构,分工负责,并基于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订出1套适合自己的运动队管理模式。
3.2 不断完善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竞赛制度 应进一步完善田径类赛事竞赛制度,建立省、市、校3级多层次的大学竞赛体系,为各高校创造更多的比赛机会,并在增加竞赛次数的同时,严格把关竞赛质量,严厉查处比赛不端行为,从而,利用体育竞赛促进高校运动队竞技水平的提高,促进高校体育竞赛改革的深化。
3.3 不断完善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训练保障体系 应加强运动场地、体育设施的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训练条件;提高运动员的膳食标准,使合理营养与科学训练相结合,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增强对运动员的医务监督,使得训练保障体系真正能服务于比赛成绩提高,服务于高校田径运动队及田径运动项目本身的发展。
3.4 加大对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经费的投入 要提高高校领导对田径运动的重视程度,使他们能够给予解决训练经费不足和改善训练条件以大力支持;运动队训练经费要由单一型渠道向多渠道筹措转变,运动队建设过程中可引入市场机制,走向社会,争取厂家、企业及社会赞助,获得财力方面的支持。
3.5 合理布局田径运动项目 从科研、管理、政策3个方面加大对项目分布比例相对较少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田径运动项目的布局合理化,提升田径运动队的整体水平,营造田径运动文化氛围,促进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
3.6 加强“体教结合”,提高文化教育水平 1986 年,原国家教委、原国家体委的相关文件提出了“体教结合”的要求[6]。高校办高水平田径运动队,应加强“体教结合”,整合教育和体育的优秀资源,提高学校的田径项目的整体水平;但同时,应加强田径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促进运动员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从个人发展与就业等多个角度激发运动员参训热情,促进田径运动队的长远发展。
3.7 完善心理培训机制,进一步提高运动员训练的积极心态 应建立运动训练方面的心理辅导机构,及时提供训练心理测试与诊疗等活动,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动机,端正运动员的训练态度,使运动员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训练,提高训练效果。
1)陕西省高校田径项目的分布不均衡,速度类项目所占比例较大,力量类项目和全能项目所占比例较少。
2)陕西省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缺乏顶尖级别运动员,以2级运动员为主。
3)陕西省高校田径竞赛次数较少,每年只有1项省级的大赛,运动员参赛机会少,不利于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保持较高的竞技状态。
4)陕西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专业以文科专业为主,这样的专业布局相对较为合理,这是因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这样的选择更能适和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基础及发展要求。
5)陕西省高校对于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后勤保障不够完善,在运动设施、医疗、就业辅导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6)陕西省高校领导对田径队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导致高校田径运动水平相对较低的原因之一。
7)陕西省高校对于运动员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不够,导致运动员训练动机不纯,缺乏训练内驱力,训练态度不够端正,强制开展训练往往成为保证训练的主要手段,没有从运动员心理角度出发,引导运动员由被动训练向主动训练转变。
[1] 崔喜灿.关于我国和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年龄的对比研究[J].体育科学,2000(3):38-40.
[2] 李贺贺.甘肃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12.
[3]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王建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管理素质的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1(1):33-35.
[5] 蔺永琴.当前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6):108-109.
[6] 杨铁黎,陈钧.学校课余训练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University High Level Track and Field Team Develop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YAN Zhen-long, ZHANG Jing, SHAN Zi-hui
(Physical Education Center,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Shaanxi China)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thesis researches high performance athlete in seven universities with qualif i cation of high level track and field athlete enroll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Results are as follow: 1) Track and field disciplines is imbalance. 2) Lack of top level athlete in track and fi eld team. 3) Track and Field competition is reducing, which against improv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sports performance. 4) Insuff i cient logistical support affects improvement of sports perform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thletics team. 5) University authority pays no attention to track and fi eld team. 6) Insuff i cient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athlete leads to lack of interest and initiative to training. Suggestions: Improvement and perfection of university high level track and fi eld team management, competition and training support system.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track and fi eld project, increase fi nancial investment to university high level track and fi eld team. Enhancement of athlete cultural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Completing psychological training mechanism, stimulating athlete training motive and correcting athlete training attitude.
Shaanxi province; track and fi eld athlete; high level track and fi eld team; training mechanism; learning and training conf l ict
G812.5
A
1004-7662(2014 )04-0011-07
2014-01-17
闫振龙,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体育教育训练。通信作者:张婧。